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大学生分配体制的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大学生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择业期内毕业生普遍存在焦虑状况。本文就毕业生择业焦虑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和对策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焦虑;成因分析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进和连续“扩招”带来的毕业生人数的巨幅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择业期间的焦虑情绪严重。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对其身心健康、职业生涯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应给予足够重视和心理指导。
一、择业焦虑的定义
焦虑在国外研究得比较早,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普遍认为焦虑是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择业焦虑是个体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改变。在择业期间,一定程度的焦虑可以激发毕业生择业的动机,增强毕业生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的积极性,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但过度的焦虑则会破坏毕业生的心理平衡,危害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导致择业时的退缩、逃避、畏惧,甚至失眠、精神抑郁等行为和心理病症,进而影响成功就业。因此,关注择业期间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帮助毕业生克服择业心理障碍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择业焦虑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1.有效社会支持缺乏
社会支持作为个体应对压力的一种重要资源,其特征与个体的特定情景下的焦虑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焦虑程度。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理论认为,家庭与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但目前社会大环境中缺乏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支持和关爱,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只从一方面强调了其重要性和对社会的影响,却没有营造出一个公平、和谐的就业市场环境,就业中的不公平竞争、不按市场规律运作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使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产生迷茫和无助的感觉。其次,大学生在就业时还不能完全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包括心理的、经济的、社会关系方面的。父母对子女就业抱有较高的期望,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择业标准和择业观念,同时也给大学生择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就业时父母又不能够给予毕业生足够的心理支持和择业行为指导,进一步使毕业生产生心理上的无助感。再次,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在大学生职业指导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职业指导方式单一,就业信息匮乏,就业市场不健全,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缺乏,职业咨询、职业心理辅导及求职技能培训无法开展等,均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感到求助无门,进而产生焦虑。
2.用人单位择才标准偏差
“重学历轻技术”、“重牌子轻能力”、“重理轻文”的传统观念,使得单位在选人出现了偏差,在就业岗位的设置上也有区别,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也就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已有研究表明,专科毕业生的状态焦虑显著高于本科毕业生。学历是影响医学毕业生焦虑的主要因素。
(二)毕业生自身因素
1.价值观偏差
价值观是指推动并指引一个人思想及行为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在当代转型社会,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他们往往不考虑自身情况盲目追求工作岗位。如康文艳在调查中发现25.5%的学生希望能进入政府、机关做公务员,23.8%选择国有高薪企业,22.1%选择外资企业,而选择民营企业,国防部队和其他事业单位人数比例明显偏少。这就导致就业难,从而出现就业焦虑。
2.自我认知偏差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知,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许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存在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现象,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主导需要等。事实上, 择业是一个包含着诸多因素的活动过程, 缺少对自我的全面了解, 就会严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 影响就业目标的实现。
三、择业焦虑应对措施
(一)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减轻就业竞争压力
1.创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提供足够的家庭支持。社会舆论宣传应树立客观的标准和导向,倡导多种就业方式,改变就业观念,对毕业生就业建立合理期望,避免片面渲染就业困难与压力;创造宽松、公平和公正的就业环境,减少毕业生就业限制,给予较广阔的锻炼平台;破除“性别歧视”和“名校优势”的狭隘观念,以能力为衡量标准,给毕业生更多的公平竞争的机会。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开放性和可利用度,丰富学生应对资源。父母应尊重子女的选择,对子女不要给予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与子女进行良好的沟通,从物质、精神等各个方面给予理解和支持,提供更多的家庭支持,帮助子女缓解就业压力,减轻择业焦虑。
2.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高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合理制订培养计划,创造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专业竞争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实现职业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3.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教育贯穿高等教育始终。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添加职业规划教育内容。对一些不了解专业或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提前采取措施,加强其对专业的认识或及早通过辅修、转专业等途径来调整学生的就业取向。帮助学生及早树立目标,明确职业理想。教育他们个人的职业理想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构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在中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同时集中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推销。进行气质、能力、人格类型、生活的适应性、承受挫折的能力等方面的测定和系统分析,提供岗位参考。在中后期,集中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推行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提供对毕业生参军、报考公务员、考研等方面的政策咨询;通过人才素质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全面、合理地收集、处理、利用就业信息。毕业前夕,针对去向仍不明确的学生,指导他们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同时还应该对已经明确去向的学生提供相关指导,减少焦虑的产生。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重视心理辅导
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择业期间的焦虑,指导毕业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和技术;充分考虑毕业生焦虑波动性变化的特点,针对不同时间出现的焦虑不同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
1.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就业竞争意识。健全的人格是应对各种应激源对个体造成不良影响的枢纽。首先要从完善人格入手对焦虑问题进行治疗与调节。学会准确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并要客观地分析自身条件及所学专业的优势和不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就业预期值。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应该树立勇于竞争的意识,以积极的心态正视就业现实,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在就业竞争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要盲目与人竞争,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注意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相信自己具备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
2.进行就业应对教育,并设法提高毕业生的自我效能。开设有关就业应对及其背景知识的课程或讲座,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应对的理论,为个体积极主动、健康应对就业竞争、压力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通过教育手段干预和改善大学生的认知模式,设法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个体自我效能信念中的积极因素,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学会用主动的态度和积极的行为来对待各种压力,以提高他们求职行为的有效性,促其顺利就业。在遇到择业心理上的不适和障碍时,倡导毕业生积极地寻求同学、教师、辅导员和学校就业心理相关专业人员的帮助,并学会自我调整,培养良好的心态。
参考文献
[1]赵敏,洪新荣,赵琳.260名大学生离校前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2):986.
[2]安雅然.大学毕业生焦虑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143-145.
[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99.
[4]张玉柱,单和盛,诺敏.高师毕业生的状态-特质焦虑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62-65.
[5]李秋丽,刘东,李星云.医学毕业生状态-特质焦虑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6,28(2):120-121.
[6]康文艳,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焦虑;成因分析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进和连续“扩招”带来的毕业生人数的巨幅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择业期间的焦虑情绪严重。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对其身心健康、职业生涯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应给予足够重视和心理指导。
一、择业焦虑的定义
焦虑在国外研究得比较早,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普遍认为焦虑是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择业焦虑是个体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改变。在择业期间,一定程度的焦虑可以激发毕业生择业的动机,增强毕业生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的积极性,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但过度的焦虑则会破坏毕业生的心理平衡,危害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导致择业时的退缩、逃避、畏惧,甚至失眠、精神抑郁等行为和心理病症,进而影响成功就业。因此,关注择业期间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帮助毕业生克服择业心理障碍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择业焦虑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1.有效社会支持缺乏
社会支持作为个体应对压力的一种重要资源,其特征与个体的特定情景下的焦虑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焦虑程度。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理论认为,家庭与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但目前社会大环境中缺乏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支持和关爱,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只从一方面强调了其重要性和对社会的影响,却没有营造出一个公平、和谐的就业市场环境,就业中的不公平竞争、不按市场规律运作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使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产生迷茫和无助的感觉。其次,大学生在就业时还不能完全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包括心理的、经济的、社会关系方面的。父母对子女就业抱有较高的期望,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择业标准和择业观念,同时也给大学生择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就业时父母又不能够给予毕业生足够的心理支持和择业行为指导,进一步使毕业生产生心理上的无助感。再次,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在大学生职业指导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职业指导方式单一,就业信息匮乏,就业市场不健全,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缺乏,职业咨询、职业心理辅导及求职技能培训无法开展等,均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感到求助无门,进而产生焦虑。
2.用人单位择才标准偏差
“重学历轻技术”、“重牌子轻能力”、“重理轻文”的传统观念,使得单位在选人出现了偏差,在就业岗位的设置上也有区别,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也就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已有研究表明,专科毕业生的状态焦虑显著高于本科毕业生。学历是影响医学毕业生焦虑的主要因素。
(二)毕业生自身因素
1.价值观偏差
价值观是指推动并指引一个人思想及行为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在当代转型社会,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他们往往不考虑自身情况盲目追求工作岗位。如康文艳在调查中发现25.5%的学生希望能进入政府、机关做公务员,23.8%选择国有高薪企业,22.1%选择外资企业,而选择民营企业,国防部队和其他事业单位人数比例明显偏少。这就导致就业难,从而出现就业焦虑。
2.自我认知偏差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知,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许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存在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现象,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主导需要等。事实上, 择业是一个包含着诸多因素的活动过程, 缺少对自我的全面了解, 就会严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 影响就业目标的实现。
三、择业焦虑应对措施
(一)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减轻就业竞争压力
1.创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提供足够的家庭支持。社会舆论宣传应树立客观的标准和导向,倡导多种就业方式,改变就业观念,对毕业生就业建立合理期望,避免片面渲染就业困难与压力;创造宽松、公平和公正的就业环境,减少毕业生就业限制,给予较广阔的锻炼平台;破除“性别歧视”和“名校优势”的狭隘观念,以能力为衡量标准,给毕业生更多的公平竞争的机会。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开放性和可利用度,丰富学生应对资源。父母应尊重子女的选择,对子女不要给予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与子女进行良好的沟通,从物质、精神等各个方面给予理解和支持,提供更多的家庭支持,帮助子女缓解就业压力,减轻择业焦虑。
2.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高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合理制订培养计划,创造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专业竞争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实现职业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3.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教育贯穿高等教育始终。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添加职业规划教育内容。对一些不了解专业或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提前采取措施,加强其对专业的认识或及早通过辅修、转专业等途径来调整学生的就业取向。帮助学生及早树立目标,明确职业理想。教育他们个人的职业理想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构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在中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同时集中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推销。进行气质、能力、人格类型、生活的适应性、承受挫折的能力等方面的测定和系统分析,提供岗位参考。在中后期,集中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推行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提供对毕业生参军、报考公务员、考研等方面的政策咨询;通过人才素质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全面、合理地收集、处理、利用就业信息。毕业前夕,针对去向仍不明确的学生,指导他们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同时还应该对已经明确去向的学生提供相关指导,减少焦虑的产生。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重视心理辅导
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择业期间的焦虑,指导毕业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和技术;充分考虑毕业生焦虑波动性变化的特点,针对不同时间出现的焦虑不同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
1.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就业竞争意识。健全的人格是应对各种应激源对个体造成不良影响的枢纽。首先要从完善人格入手对焦虑问题进行治疗与调节。学会准确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并要客观地分析自身条件及所学专业的优势和不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就业预期值。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应该树立勇于竞争的意识,以积极的心态正视就业现实,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在就业竞争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要盲目与人竞争,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注意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相信自己具备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
2.进行就业应对教育,并设法提高毕业生的自我效能。开设有关就业应对及其背景知识的课程或讲座,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应对的理论,为个体积极主动、健康应对就业竞争、压力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通过教育手段干预和改善大学生的认知模式,设法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个体自我效能信念中的积极因素,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学会用主动的态度和积极的行为来对待各种压力,以提高他们求职行为的有效性,促其顺利就业。在遇到择业心理上的不适和障碍时,倡导毕业生积极地寻求同学、教师、辅导员和学校就业心理相关专业人员的帮助,并学会自我调整,培养良好的心态。
参考文献
[1]赵敏,洪新荣,赵琳.260名大学生离校前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2):986.
[2]安雅然.大学毕业生焦虑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143-145.
[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99.
[4]张玉柱,单和盛,诺敏.高师毕业生的状态-特质焦虑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62-65.
[5]李秋丽,刘东,李星云.医学毕业生状态-特质焦虑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6,28(2):120-121.
[6]康文艳,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