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家是山东省博兴县王图村,因出生在县城,后又学业所累,很少回老家。但常听长辈念及老家里短,耳闻目染,尤其是随着自己长大,越发对我从哪里来这个命题更为的关注和好奇。
老家很普通,与山东大多数村落一样,多为从明洪武年间被从山西、河北一带移民过来。先民因早期贫穷以从事屠宰业为生,故名“王屠庄”。解放后,村民感念换了新天地,改村名为“王图”,取奋发图强,大展鸿图之意,也去除先有名称的不祥与小气。世代繁衍到今全村130多户,500左右人口,不到1000亩地耕地,属中小村型。村里一所因少子化而废弃的小学,两条大马路,没有楼房,二十分钟从东走到西,十分钟从南踱到北。老家人就这样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老家也很别样。一是村里有过一棵与村龄同年的老杨树,此树庇佑乡民,人们亲切的称为“杨老爷”。二是清末出过一名贞节女,为事奉父母终生未嫁,政府为其请了功名,立了贞节牌坊,传颂乡里。
具体来说,先民王氏三兄弟于洪武年间(村志记为明洪武二年1369年),根据当时政府的移民政策,从今天的河北枣强县颠沛至山东博兴王图村。到达指定移民点后,按明律,兄弟者要再拆分迁移,免生聚乱。于是一位被发往去今曹王镇王海村,一位被发往今陈户镇王相村。行前,三兄弟商量在各自所在村落西北角种植杨树,一为纪念故乡,西北望向故土,二为全家再聚相认标志,三可挡风遮雨。这就是我村老杨树的由来。此后先民王氏从事屠宰业,风餐露宿,披荆斩棘,逐步繁衍成村,最初取名王屠庄。岁月如逝,以后王姓代代安居乐业,子孙随杨树生根繁茂,全村人丁兴旺。至上世纪60年代之前,老杨树已历经数百年,其盖如天,可容全村人避风雨,其粗5个大人不能环抱,其高20里外的县城都能看到,其间中空展示着它历经年代的沧桑。传说因村民每有难事就会焚香烧纸有求于老杨树,且每每都有好的结果,或化险为夷,或去病除灾,人们就尊称其为“杨老爷”,是祖先的代表,是王屠庄的“守护神”。每逢清明、端午、过年等大的节日,村民都会自发集体组织祭拜祷告,以求保佑平安富康。变故发生在1962年,当时受“破四旧”运动以及极左思潮的影响,当时的村支部三人私下决定,以增加村经费为名,将此树卖予博兴县建筑公司。得此消息,全村上下痛心疾首。后来,参与伐树决策者,村支部三人各家灾变不断,三人皆无善终,村民们说这是报应。
如果说老杨树是村民们朴素的求善向好愿望的化身,贞节牌坊则是时代变迁的精神烙印。我村的贞节坊为表其未婚守节。据老人们回忆,此被立牌坊者为王姓贞女,孝敬有嘉,因哥嫂早世,虽人貌美,家殷实,为尽孝照顾年迈双亲,守节尽义,终身未嫁,传颂乡里。据村里老人回忆,此坊位于村东,它坐北向南,卯榫结构,顶楼两重,八角系玲,遇风“叮零”悦耳。坊下有4根石柱组成3个门,其“大门”面阔5米,高6.5米,足有两层楼高,中匾书写“冰清玉洁”四字,格外引人注目。整个牌坊由麻石与青石建成,柱基下分别立有抱鼓石。仔细观察,可看到石柱石梁上雕刻的浅浮雕:中柱单额枋上是“双狮滚球”,龙门枋上为“二龙戏珠”,小额枋则是“双凤朝阳”,图案与纹饰精美吉祥。此坊在1947年毁于战乱。
解放后,尤其是村名由王屠改为王图后,村民们就真的奋发图强,大展鸿图了。他们放下了杀猪刀,办起了实业。村里先后集体兴办了两座砖窑厂,一座为大跃进时,当其它村在“乱炼”时,我村建起了砖窑厂。第二座为借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在改革开放前期,村委引进制造工艺,上马了新的砖窑厂,效益很好,盈利丰厚。以此为财政来源,村里又办起了养貂厂、苹果园、电磨坊等,置办了各类农机具,基本实现机耕机种,成为远近闻名的红旗村。好多其它村的姑娘都争着嫁入王图。奶奶就是在1973年,那个红火的年代成为我们村新媳妇的。
两座创业的地标,分别在上世纪60年代和2000年代拆建。
改革开放后,随着搞运输的个体户兴起,“要想富先修路”成为了村民共识。村里自发于80年代后期修通了泊油路,成了全乡甚至全县第一个实现村道硬化的模范村,结束了看天出行的历史。现在家家门前通泊油路,村庄整洁井然,加上和睦邻里,让生活在城里的人都羡慕。
“楊老爷”老杨树代表着我们的来处,贞节牌坊代表着过去的坚持,砖经窑厂代表着创业,泊油路则代表着村民走康庄之路。看似平静无奇的小村落,这些珍贵的地标无声的诉述着经历的各时代的洗礼。现在虽大多不存在了,但仍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告诉自己,我来自何处,经过哪里,走向哪去。亲爱的乡亲,老少爷们儿,继续秉承了勤孝先风,吃苦耐劳,在新时代,在“两个百年”的奋斗征程上,不断创出一片天,让老家一片新气象。
(作者介绍:王子淇,山东省北镇中学学生;指导老师:刘树领)
老家很普通,与山东大多数村落一样,多为从明洪武年间被从山西、河北一带移民过来。先民因早期贫穷以从事屠宰业为生,故名“王屠庄”。解放后,村民感念换了新天地,改村名为“王图”,取奋发图强,大展鸿图之意,也去除先有名称的不祥与小气。世代繁衍到今全村130多户,500左右人口,不到1000亩地耕地,属中小村型。村里一所因少子化而废弃的小学,两条大马路,没有楼房,二十分钟从东走到西,十分钟从南踱到北。老家人就这样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老家也很别样。一是村里有过一棵与村龄同年的老杨树,此树庇佑乡民,人们亲切的称为“杨老爷”。二是清末出过一名贞节女,为事奉父母终生未嫁,政府为其请了功名,立了贞节牌坊,传颂乡里。
具体来说,先民王氏三兄弟于洪武年间(村志记为明洪武二年1369年),根据当时政府的移民政策,从今天的河北枣强县颠沛至山东博兴王图村。到达指定移民点后,按明律,兄弟者要再拆分迁移,免生聚乱。于是一位被发往去今曹王镇王海村,一位被发往今陈户镇王相村。行前,三兄弟商量在各自所在村落西北角种植杨树,一为纪念故乡,西北望向故土,二为全家再聚相认标志,三可挡风遮雨。这就是我村老杨树的由来。此后先民王氏从事屠宰业,风餐露宿,披荆斩棘,逐步繁衍成村,最初取名王屠庄。岁月如逝,以后王姓代代安居乐业,子孙随杨树生根繁茂,全村人丁兴旺。至上世纪60年代之前,老杨树已历经数百年,其盖如天,可容全村人避风雨,其粗5个大人不能环抱,其高20里外的县城都能看到,其间中空展示着它历经年代的沧桑。传说因村民每有难事就会焚香烧纸有求于老杨树,且每每都有好的结果,或化险为夷,或去病除灾,人们就尊称其为“杨老爷”,是祖先的代表,是王屠庄的“守护神”。每逢清明、端午、过年等大的节日,村民都会自发集体组织祭拜祷告,以求保佑平安富康。变故发生在1962年,当时受“破四旧”运动以及极左思潮的影响,当时的村支部三人私下决定,以增加村经费为名,将此树卖予博兴县建筑公司。得此消息,全村上下痛心疾首。后来,参与伐树决策者,村支部三人各家灾变不断,三人皆无善终,村民们说这是报应。
如果说老杨树是村民们朴素的求善向好愿望的化身,贞节牌坊则是时代变迁的精神烙印。我村的贞节坊为表其未婚守节。据老人们回忆,此被立牌坊者为王姓贞女,孝敬有嘉,因哥嫂早世,虽人貌美,家殷实,为尽孝照顾年迈双亲,守节尽义,终身未嫁,传颂乡里。据村里老人回忆,此坊位于村东,它坐北向南,卯榫结构,顶楼两重,八角系玲,遇风“叮零”悦耳。坊下有4根石柱组成3个门,其“大门”面阔5米,高6.5米,足有两层楼高,中匾书写“冰清玉洁”四字,格外引人注目。整个牌坊由麻石与青石建成,柱基下分别立有抱鼓石。仔细观察,可看到石柱石梁上雕刻的浅浮雕:中柱单额枋上是“双狮滚球”,龙门枋上为“二龙戏珠”,小额枋则是“双凤朝阳”,图案与纹饰精美吉祥。此坊在1947年毁于战乱。
解放后,尤其是村名由王屠改为王图后,村民们就真的奋发图强,大展鸿图了。他们放下了杀猪刀,办起了实业。村里先后集体兴办了两座砖窑厂,一座为大跃进时,当其它村在“乱炼”时,我村建起了砖窑厂。第二座为借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在改革开放前期,村委引进制造工艺,上马了新的砖窑厂,效益很好,盈利丰厚。以此为财政来源,村里又办起了养貂厂、苹果园、电磨坊等,置办了各类农机具,基本实现机耕机种,成为远近闻名的红旗村。好多其它村的姑娘都争着嫁入王图。奶奶就是在1973年,那个红火的年代成为我们村新媳妇的。
两座创业的地标,分别在上世纪60年代和2000年代拆建。
改革开放后,随着搞运输的个体户兴起,“要想富先修路”成为了村民共识。村里自发于80年代后期修通了泊油路,成了全乡甚至全县第一个实现村道硬化的模范村,结束了看天出行的历史。现在家家门前通泊油路,村庄整洁井然,加上和睦邻里,让生活在城里的人都羡慕。
“楊老爷”老杨树代表着我们的来处,贞节牌坊代表着过去的坚持,砖经窑厂代表着创业,泊油路则代表着村民走康庄之路。看似平静无奇的小村落,这些珍贵的地标无声的诉述着经历的各时代的洗礼。现在虽大多不存在了,但仍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告诉自己,我来自何处,经过哪里,走向哪去。亲爱的乡亲,老少爷们儿,继续秉承了勤孝先风,吃苦耐劳,在新时代,在“两个百年”的奋斗征程上,不断创出一片天,让老家一片新气象。
(作者介绍:王子淇,山东省北镇中学学生;指导老师:刘树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