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变革取向探析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ge2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理论派秉持不同的“课程文化观”,对于“课程文化”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工具论认为课程是文化的载体,是传递文化的最重要的手段,而本体论则认为课程就是一种文化。①从工具论到本体论的转变是对课程与文化关系研究所经历的一次飞跃,即课程文化的飞跃。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作为文化变革的课程改革,不能把课程简单地理解为文化和事实的传承系统,认为课程知识是简单、中立的。②因此,课程改革必然涉及课程文化的重构,而从哪个方面进行重构,怎样进行变革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
其他文献
期刊
2013年7月29日,由长春师范大学主办,通化师范学院协办的第三届东北论坛——“东北边疆社会发展与稳定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大连大学、韩山师范学院、通化师范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深入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和扶贫开发,不能忽视农村残疾人群体,需考量促进农村残疾人组织的发展。因经济支持薄弱、政策条款宽泛、管理模式粗放以及社会认知有限,导致农村残疾人组织的发展后劲不足、支撑不力、速度缓慢,妨碍了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步伐。
2008年中国三部基本劳动法律的颁布实施,表明自1994年《劳动法》实施以来,中国劳动立法的第一次重要重构,也反映了中国过去短短30年间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巨大成功。但是,在漫长的中国经济体制和法制改革中,建立法律体系比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简单。中国的劳动法制度一直执行不力,并且理论上与实践之间差距仍很大。
进入后危机时代以来,东北亚不仅成为世界各种矛盾纠结频发的热点地区,而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区域安全特征。面对来自东北亚的威胁和挑战,如何从战略高度加强对地缘安全问题的认识,同时结合实际提出应对地缘安全环境威胁、提升战略攻防能力的对策性思考已成为重大的历史性课题。
各商业银行近年来业务发展非常迅速。各项贷款余额从2006年的5071.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0962亿元,增长了116.1%。票据融资发展迅速,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从2006年的203.9亿增长到2011年的8440.6亿元。
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是环境优化并趋于人一经济一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城市发展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格迪斯(PatrickGeddes)提出的优托邦城市(EutopianCity)概念,其含义是指城市中具有自然特质的好、地方(goodplace)。①霍华德(EbenezerHoward)于1898年也提出了相应的田园城市(GardenCities)概念,②并为解决城市扩张过程中与自然直接的协调问题,引发了构建城乡区域复合空间单元的花园城市运动。
爱新觉罗·漫娘自幼酷爱美术,5岁起在母亲指导下学习绘画,继又授业于国画大师何海震、郭西河前辈,幸获真传。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