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蒙城县当前养猪业的发展特点,总结了猪病发生的新动向和原因,并提出了防控措施。
关键词猪病;发生原因;防控措施;安徽蒙城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203-01
1养猪业的发展特点
1.1养殖格局发生变化
由于疾病和市场波动,散养户对养殖业失去信心,散养户明显减少,比2005年以前减少60%,空栏户增多,规模养殖场2006~2008年明显增加,呈现出“少养不如不养,养猪就要多养”的新格局。由于养猪业形势发生变化,当地自繁自养满足不了当地需求。
1.2猪的品种
过去主要以本地猪为主的农村养殖业逐渐转变以DLY为代表的二元、三元杂交猪为主及饲料转化率高的品种。
1.3养殖规模逐渐提高
近几年,投资少、见效快、年出栏100~300头的小规模养殖场逐渐兴起。
1.4养殖观念开始转变
过去以转化农副产品为主的家庭养殖模式,逐渐转变为使用科学配方饲料为主的养殖模式。但仍缺乏科学的养猪知识和谋求长期养殖利益的意识。一是营养物质霉变及欠缺,使机体抵抗病原菌入侵能力减弱,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二是盲目扩张,过度依赖药物、疫苗等,不按正常的免疫程序进行,防疫体系不够健全等。特别是在近2~3年内,大规模流行的“混合感染的猪病”使很多养殖场(户)已经意识到疾病预防与保健在日常饲养中的重要性。
2猪病发生的新动向
2.1高热病治疗
近几年,由于市场开放,流通贸易加剧,市场对病死猪监督力度不够,致使蒙城县生猪在高温、高湿季节不同程度地发生“高热病”。病猪临床表现为体温40.5℃以上,呈稽留热、厌食,大便干燥,个别出现后期拉稀,皮肤发红、紫,呼吸急促,常使怀孕100~110d左右的母猪发生早产、流产或产死胎现象,公猪出现性欲减退等,多数病例常达10多天。
2.2多种病原同时感染发生
实际生产中,由于受疾病、病种的不断变异的影响,2种或2种以上的病原同时感染的畜禽逐渐增多,造成畜禽继发感染或混合交叉感染,使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带来新的难题,给蒙城县养殖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3猪病发生原因
3.1诊断治疗不及时
由于分散饲养条件差,防疫意识淡薄,基层防疫员技术跟不上,免疫方法不科学,程序剂量不合理,针对性不强,出现免疫失败,再加上抗生素药物的广泛使用和滥用,使畜体抵抗力降低,动物机体产生耐药性,同时对用料、用药、人员管理、物资进出、预防接种、发病没能做好详细记录,延误了动物疾病的治疗效果。
3.2饲料营养搭配不合理
不同阶段、不同生产时期动物机体所需营养成分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需求量不同,而现在的养殖户为促进育肥猪的快速增长,在饲料调配上,重营养轻搭配,致使畜禽营养失调。
4猪病的防控措施
4.1制定符合本地情况的综合防控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定期预防接种和保健。合理提供动物所需营养日粮,增加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做好“三定”即定饲养员、定时、定量,“四勤”即勤观察、勤检查、勤清扫、勤消毒,“六净”即圈净、槽净、料净、水净、垫草净、猪体净,“五及时”即疫苗、驱虫、消毒、隔离、治疗要及时;同时,还要做到防暑保温,通风换气,排出舍内有害气体,减少应激,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4.2制定符合自家猪场免疫程序
预防接种是保障机体对疫病抵抗力的有效措施,应依照当地疫情发生史和畜群整体情况、饲养周期、生长发育状况、健康状况,制定符合本场情况的免疫程序及免疫方案。
4.3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控
当畜禽发生不正常现象,应及时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进行诊断,切勿小而处之;对有传染趋势的病畜禽,必须及时隔离,密切观察健康畜禽的饮食、体温、精神状态等;对确诊有传染性疫病的畜禽,果断进行扑杀;对病死畜禽作无害化处理,做到“早、快、严、小”,以扑灭传染源。发现疫情时严防人、畜、物流动,加强监管,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减少经济损失。
4.4制定完善的防疫体系
加大卫生防疫执法力度,各部门应该站在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高度,重视动物的疫情防控,构建高效的防控体系,切实加大对农民的防疫技术服务和畜禽养殖技术指导,加大对动物疾病的科技攻关,为养殖发展保驾护航。倡导科学饲养管理模式,实现集中与补防相结合。一是饲养区实行统一防疫和封闭式管理,对农村散养户逐步过渡到规范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统一完善防疫设施和粪便污水处理设施,以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降低疫病的发生扩散和蔓延。树立科学的疫病防控观,提高农民对动物疫病的防控知识,消除群众对疫病的恐慌心理,减少动物疫情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为蒙城县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关键词猪病;发生原因;防控措施;安徽蒙城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203-01
1养猪业的发展特点
1.1养殖格局发生变化
由于疾病和市场波动,散养户对养殖业失去信心,散养户明显减少,比2005年以前减少60%,空栏户增多,规模养殖场2006~2008年明显增加,呈现出“少养不如不养,养猪就要多养”的新格局。由于养猪业形势发生变化,当地自繁自养满足不了当地需求。
1.2猪的品种
过去主要以本地猪为主的农村养殖业逐渐转变以DLY为代表的二元、三元杂交猪为主及饲料转化率高的品种。
1.3养殖规模逐渐提高
近几年,投资少、见效快、年出栏100~300头的小规模养殖场逐渐兴起。
1.4养殖观念开始转变
过去以转化农副产品为主的家庭养殖模式,逐渐转变为使用科学配方饲料为主的养殖模式。但仍缺乏科学的养猪知识和谋求长期养殖利益的意识。一是营养物质霉变及欠缺,使机体抵抗病原菌入侵能力减弱,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二是盲目扩张,过度依赖药物、疫苗等,不按正常的免疫程序进行,防疫体系不够健全等。特别是在近2~3年内,大规模流行的“混合感染的猪病”使很多养殖场(户)已经意识到疾病预防与保健在日常饲养中的重要性。
2猪病发生的新动向
2.1高热病治疗
近几年,由于市场开放,流通贸易加剧,市场对病死猪监督力度不够,致使蒙城县生猪在高温、高湿季节不同程度地发生“高热病”。病猪临床表现为体温40.5℃以上,呈稽留热、厌食,大便干燥,个别出现后期拉稀,皮肤发红、紫,呼吸急促,常使怀孕100~110d左右的母猪发生早产、流产或产死胎现象,公猪出现性欲减退等,多数病例常达10多天。
2.2多种病原同时感染发生
实际生产中,由于受疾病、病种的不断变异的影响,2种或2种以上的病原同时感染的畜禽逐渐增多,造成畜禽继发感染或混合交叉感染,使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带来新的难题,给蒙城县养殖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3猪病发生原因
3.1诊断治疗不及时
由于分散饲养条件差,防疫意识淡薄,基层防疫员技术跟不上,免疫方法不科学,程序剂量不合理,针对性不强,出现免疫失败,再加上抗生素药物的广泛使用和滥用,使畜体抵抗力降低,动物机体产生耐药性,同时对用料、用药、人员管理、物资进出、预防接种、发病没能做好详细记录,延误了动物疾病的治疗效果。
3.2饲料营养搭配不合理
不同阶段、不同生产时期动物机体所需营养成分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需求量不同,而现在的养殖户为促进育肥猪的快速增长,在饲料调配上,重营养轻搭配,致使畜禽营养失调。
4猪病的防控措施
4.1制定符合本地情况的综合防控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定期预防接种和保健。合理提供动物所需营养日粮,增加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做好“三定”即定饲养员、定时、定量,“四勤”即勤观察、勤检查、勤清扫、勤消毒,“六净”即圈净、槽净、料净、水净、垫草净、猪体净,“五及时”即疫苗、驱虫、消毒、隔离、治疗要及时;同时,还要做到防暑保温,通风换气,排出舍内有害气体,减少应激,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4.2制定符合自家猪场免疫程序
预防接种是保障机体对疫病抵抗力的有效措施,应依照当地疫情发生史和畜群整体情况、饲养周期、生长发育状况、健康状况,制定符合本场情况的免疫程序及免疫方案。
4.3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控
当畜禽发生不正常现象,应及时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进行诊断,切勿小而处之;对有传染趋势的病畜禽,必须及时隔离,密切观察健康畜禽的饮食、体温、精神状态等;对确诊有传染性疫病的畜禽,果断进行扑杀;对病死畜禽作无害化处理,做到“早、快、严、小”,以扑灭传染源。发现疫情时严防人、畜、物流动,加强监管,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减少经济损失。
4.4制定完善的防疫体系
加大卫生防疫执法力度,各部门应该站在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高度,重视动物的疫情防控,构建高效的防控体系,切实加大对农民的防疫技术服务和畜禽养殖技术指导,加大对动物疾病的科技攻关,为养殖发展保驾护航。倡导科学饲养管理模式,实现集中与补防相结合。一是饲养区实行统一防疫和封闭式管理,对农村散养户逐步过渡到规范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统一完善防疫设施和粪便污水处理设施,以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降低疫病的发生扩散和蔓延。树立科学的疫病防控观,提高农民对动物疫病的防控知识,消除群众对疫病的恐慌心理,减少动物疫情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为蒙城县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