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回放<<<<
家访,这个颇有年代感的词近来重回人们的视野。在安徽合肥六十一中,面对学生中随迁子女比例超过95%的现实情况,老师们通过最原始的家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为之排忧解难,温暖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时事鲜评
“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亲近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家访正是这样一条暖心的纽带,是温情教育的重要方式。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到学生家里坐一坐,和家长面对面聊一聊,更能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进而为因材施教提供更多依据。正如一位老师所言:“家访能帮助老师理解孩子,而理解孩子是教育的起点”。
可眼下,家访这门为人师者的必修課成了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老师和家长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的一通电话、几条微信、几条短视频告知学生情况,家长排队回复“收到”就算履行了反馈——隔着屏幕的交流快捷方便,却少了几分亲近。虽说并非所有孩子都是随迁子女,都有生活困难,但每个人的成长轨迹毕竟不同,整齐划一的通知、“收到”,难免将孩子的独特之处湮没于信息流中,这样一来因材施教又从何谈起?
对于这种变化,社会也有所察觉,许多学校、老师也在有意识地重拾老方法——“90后”教师家访四年,手写十万字暖心日记,为孩子留下“成长档案”;女教师驱车1400公里,只为看看每个学生的家,体会民工子弟对知识的渴望。
其实近些年来,通信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便利了家校沟通,但另一方面,由于家校双方缺乏良好沟通而引发的矛盾也并不少见。老师该不该体罚学生,家长要不要“代劳”作业,谁为昂贵的培训班买单……种种事件中,家长按照自己的想法揣度老师,老师或力不从心或只图省心,一来二去,隔阂与误解便悄悄滋长。
由此来看,新技术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沟通方式,却使得交流减少甚至“变质”。目前看,要求所有老师定期家访不太现实,但作为一种沟通方式,点对点、心对心的交流仍是当下需要的。
选自《北京日报》
家访,这个颇有年代感的词近来重回人们的视野。在安徽合肥六十一中,面对学生中随迁子女比例超过95%的现实情况,老师们通过最原始的家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为之排忧解难,温暖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时事鲜评
“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亲近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家访正是这样一条暖心的纽带,是温情教育的重要方式。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到学生家里坐一坐,和家长面对面聊一聊,更能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进而为因材施教提供更多依据。正如一位老师所言:“家访能帮助老师理解孩子,而理解孩子是教育的起点”。
可眼下,家访这门为人师者的必修課成了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老师和家长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的一通电话、几条微信、几条短视频告知学生情况,家长排队回复“收到”就算履行了反馈——隔着屏幕的交流快捷方便,却少了几分亲近。虽说并非所有孩子都是随迁子女,都有生活困难,但每个人的成长轨迹毕竟不同,整齐划一的通知、“收到”,难免将孩子的独特之处湮没于信息流中,这样一来因材施教又从何谈起?
对于这种变化,社会也有所察觉,许多学校、老师也在有意识地重拾老方法——“90后”教师家访四年,手写十万字暖心日记,为孩子留下“成长档案”;女教师驱车1400公里,只为看看每个学生的家,体会民工子弟对知识的渴望。
其实近些年来,通信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便利了家校沟通,但另一方面,由于家校双方缺乏良好沟通而引发的矛盾也并不少见。老师该不该体罚学生,家长要不要“代劳”作业,谁为昂贵的培训班买单……种种事件中,家长按照自己的想法揣度老师,老师或力不从心或只图省心,一来二去,隔阂与误解便悄悄滋长。
由此来看,新技术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沟通方式,却使得交流减少甚至“变质”。目前看,要求所有老师定期家访不太现实,但作为一种沟通方式,点对点、心对心的交流仍是当下需要的。
选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