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什么还需要“家访”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cyzf2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回放<<<<
  家访,这个颇有年代感的词近来重回人们的视野。在安徽合肥六十一中,面对学生中随迁子女比例超过95%的现实情况,老师们通过最原始的家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为之排忧解难,温暖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时事鲜评
  “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亲近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家访正是这样一条暖心的纽带,是温情教育的重要方式。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到学生家里坐一坐,和家长面对面聊一聊,更能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进而为因材施教提供更多依据。正如一位老师所言:“家访能帮助老师理解孩子,而理解孩子是教育的起点”。
  可眼下,家访这门为人师者的必修課成了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老师和家长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的一通电话、几条微信、几条短视频告知学生情况,家长排队回复“收到”就算履行了反馈——隔着屏幕的交流快捷方便,却少了几分亲近。虽说并非所有孩子都是随迁子女,都有生活困难,但每个人的成长轨迹毕竟不同,整齐划一的通知、“收到”,难免将孩子的独特之处湮没于信息流中,这样一来因材施教又从何谈起?
  对于这种变化,社会也有所察觉,许多学校、老师也在有意识地重拾老方法——“90后”教师家访四年,手写十万字暖心日记,为孩子留下“成长档案”;女教师驱车1400公里,只为看看每个学生的家,体会民工子弟对知识的渴望。
  其实近些年来,通信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便利了家校沟通,但另一方面,由于家校双方缺乏良好沟通而引发的矛盾也并不少见。老师该不该体罚学生,家长要不要“代劳”作业,谁为昂贵的培训班买单……种种事件中,家长按照自己的想法揣度老师,老师或力不从心或只图省心,一来二去,隔阂与误解便悄悄滋长。
  由此来看,新技术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沟通方式,却使得交流减少甚至“变质”。目前看,要求所有老师定期家访不太现实,但作为一种沟通方式,点对点、心对心的交流仍是当下需要的。
  选自《北京日报》
其他文献
你虽是男生,数学成绩却一塌糊涂。  那次月考前夕,数学老师把握最后的机会,拖堂给我们复习。你两眼放光,一改前些日子在数学课上写英语作业的态度,听得十分认真、专注。虽然做题的过程中总是遇到拦路虎,但你耐心思考,计算出一个个结果。我早早地做完,一眼瞟过你的答案,有对,有错,可终究对的多些,也算大有进步。  老师叫你上台演算,你站起身时眼中闪过犹豫的目光,可走上讲台时,你毫不畏惧,步伐坚定。  你练过书
圓明园  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它在百年的风雨中低吟着  十九世纪的愤怒  圆明园的故梦  是一朵被风暴摧残的牡丹  尚未褪去的颜色  诉说着它的屈辱与苦痛  但圆明园的根  深深扎进这片土地中  即使劫难交织更迭  它仍守护着这一方故土  不愿离去  我坚信  圆明园的废墟里  一定会结出复兴之果  闪耀着中华儿女  铭记历史、奋发图强的  民族精神
1  生活中有些人, 常常觉得别人比自己幸福。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 不必羡慕别人所有,要珍惜自己拥有。  生活,无须和谁比,适合自己就好,毕竟幸福是感受出来的,不是比较出来的。不必太过在意他人的看法, 将他人的看法与自身的幸福感绑在一起, 大概是这世上最赔本的买卖。  其实,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擅长的方向不一样, 如果总是要和别人比, 那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从小学三年级到现在,我真的改变了。性格上的蜕变,是我的一大进步。  三年级时最明显的坏脾气是任性。乱扔东西、砸桌子、摔大门,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我希望事事都顺着我的心意来,稍有不满就暴跳如雷。那时有幸遇上一位明察秋毫又善解人意的老师,她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我的毛病。可我那时不明白任性的含义,只是稀里糊涂地点点头。她猜出了我的疑惑,叹了口气,推荐我读一本有趣的小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我本来就喜欢阅读,
这一天终于来了,指挥中心里沸腾起来。数米高的大屏幕上,一名宇航员身处另一个空间,正挥动着一只手,向全世界问好。宇航员的另一只手中抓着一面鲜红的中国国旗,他的脚下是火星橘黄色的赤铁矿,身后是广阔无边、漆黑的夜幕,夜幕中镶嵌着无数颗晶莹闪烁的星星。这是全世界首项载人火星登陆工程。坐在指挥中心的中国火星工程总设计师热泪盈眶,他的头发已花白,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纵横沟壑。此刻,他终于完成了“飞出去”的伟大使
“蛛丝马迹”是一个常用成语。多数人认为“马”就是马牛羊的“马”,所谓“马迹”就是“马蹄痕迹”。连《汉语大词典》也将“蛛丝马迹”释为“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依稀可辨的痕迹”。“蛛丝”确实细微不易被发现,可是马呢?马可是“庞然大物”,它留下的蹄痕相对而言要明显得多,称不上“隐约、依稀”,很难和“蛛丝”相提并论。  那么,“蛛丝马迹”的“马”究竟是什么“马”呢?笔者认为应该是一种叫
时间过得真快,母亲逝世的痛感还没散尽,转眼一周年又到了。   去年这个时候父亲刚出院没几天母亲又接着住了进去。   父亲生病之前因母亲视力不好一直被父亲照顾,出院后被照顾的对象反了过来,母亲显得力不从心,起夜时竟从不足两尺高的床上落下来摔断了股骨。   母亲去医院做的手术很顺利。恢复期间因为二老接连住院我们兄妹几个陪护二老近一个月,女儿看我疲惫陪我散心,想给我买件羽绒服。那天白天是个大好晴天,中午
热点“墓地风格”的店铺  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的店铺招牌整体被换成了黑底白字,有网友吐槽是“墓地风格”。所有沿街店铺,不管卖的是什么,招牌都一模一样:统一底色、统一尺寸,统一字体、统一字号。这样的景象是不是很眼熟?如今,许多城市都做出了这样的“统一规划”,无论什么店,都改成长相一样的招牌,丑得整整齐齐。  编辑有话说  在《城市意象》一书中,作者写道:“城市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的不同色彩和尺度
细密的雨丝模糊了夜幕里的光线,给窗外的万家灯火蒙上了似近似远的水汽。我裹挟一身寒意回到家中,带着少年志气不被人理解的意難平。  听到门口有响动,奶奶走出来招呼我。她年逾古稀,但是依然健康、热情,笑的时候会扬起眉毛,眼角有深深的皱纹。她抬高了声调,问我要不要吃点儿水果,我却情绪低落,一言不发地冲她摇头,转身准备进屋,又瞥见她热切的眼神和动作,我苦笑了一下。  我瞬间心软了:我怎么能往最亲近的人身上撒
题目  在宗璞心中,历经劫难的紫藤萝一直是美的;在贾平凹的笔下,遭受风雨摧折的小桃树也一直是美的;在玛丽·居里眼里,即使在艰苦环境下,散发着蓝色荧光的镭也一直是美的……其实,美,一直都在,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请以“美,一直都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得抄袭、套作;4.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5.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