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安此生却难安(外一题)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00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后,秋阳淡淡的,没有风,也没有宾客来访,屋内、屋外难得的安静。
  朱安坐在床边,隔帘望着客厅里伏案读书的背影,神情安详,心更欣喜。从小叔子作人家搬到新居,先生不似之前冷漠,偶尔会说两句话,会给她一个微笑。于朱安,这是温暖,是光明。为妇数年,有名无实,朱安有哀,却无怨。人称鲁迅的周树人谁人不晓,谁人不敬?可他是她朱安的丈夫!他是新派的大人物,她是旧时的小人物,经年的忍负与牺牲,换来偶尔的一望、一笑,足矣!她是他的妻,一辈子的光阴,她不怕等。
  难得的安静被打破了。走进来一名很年轻的女子:小个子,短头发,高颧骨,黑皮肤。朱安欲起身,先生先她而起,欢喜地迎女子入屋,神情似一潭秋水。朱安的心慌了。只听屋外相谈甚欢,女子撒娇,先生轻笑。“我是他的妻!”朱安对镜梳妆,迈着三寸金莲以女主人的姿态端上茶:“姑娘,喝茶。”女子对她浅笑,先生看了她一眼,冷冷的,似千年寒冰射出的光。朱安退进内屋,听闻先生说:“她是母亲大人的太太,我只负责赡养。”秋阳尚在,朱安看到的却是一片黑暗,无边无际。
  女子几乎日日过来,先生脸上的笑容比任何时候都多,却再没有一次是给朱安的。女子不来,先生便沉默地读书写字,不时收到信件,连同日记堆在桌上。他知道朱安是旧时妇女,不识字,可他不知道,她为了不离他太远,也在尝试学习新事物。初到北平,住在二弟作人家,朱安方知先生名声显赫,来访者络绎不绝,而她是小脚妇人,一字不识,只能居于后屋,当不存在,倒是作人的日本妻子会写字,思想进步,深得先生欣赏。一天,外屋又是谈笑风生,朱安独坐后屋发呆,作人进来:“大嫂,你可好?”
  朱安笑,说:“作人,教我认字吧。”
  作人怔了怔,说:“听大哥讲,只以为你守旧古板,原来未必,我将全力教你。”
  作人教得尽心,朱安学得尽力。“质雅腴润,人淡如菊。”作人说,“这八个字形容大嫂,恰好。”朱安心起微澜,长满枯草的日子仿佛有花将要盛开。然而,赏花人未来,等来的是另一个女人,不漂亮,却年轻,有新思想,与先生志同道合。朱安不战而屈,她记起江南那会儿委托弟弟写给先生的信:
  “先生近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望纳妾!”
  并没有收到回信。朱安听婆母说先生动了怒,说旧时妇女不可理喻,无可救药。
  先生还记得他当初的动怒吗?那今日的许广平算什么?朱安合上情深言表的日记,如合上自己的心,迈着三寸金莲颤巍巍地往外挪,可她真不知道该挪到哪儿去。她是好人家的女儿,四岁缠足,学女红,持家务,一字不识。嫁入周家,是世人眼里的大幸。初见,先生还是一个清瘦的少年,他说:“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便远行,一去五载,归来,已是新派青年,而她还是那个旧时朱安。守约成亲,下花轿时,掉了绣花鞋,凶吉已种。新婚之夜,先生读书至天亮,婚床咫尺,心在天涯。如此,过去一年,又一年。终于好似乌云初见月,怎奈又是沧海难为水。她一个弱女子,拉扯着旧时的枷锁撞进新时代,能容何处?
  时局大变,先生走了,留言:“朱安,好生过!”
  “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
  “朱安,好生过!”
  青灯黄卷度残生,殤满地,情苍凉,人已老。朱安枕着这两句话,平静度日,只盼他好。竟也成了奢侈:“先生已去,你我节哀!”收到许广平的来信,朱安为人妻后第一次流泪,缘分清浅,念想从根拔起。此生,她哀她痛,却无怨。
  生计无着落,朱安接受许广平的接济,残羹、屈辱一同下咽,何其悲凉啊!还有意气风发的学生上门:“您是旧时代的人,先生是民族英雄,先生藏书、手稿是无价之宝,您生活再困难,这些万万不可出售,一定要妥善保管。”
  那一刻,朱安心中生怨,生恨,却已无力去怨,去恨,只记得初见,那个清瘦的少年说:“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
  望眼欲穿
  黄昏,封老汉背着一大背篓柴火,在下山的小路上走得有些吃力。大黄在前面走走停停,好像怕把他丢了似的。它的身体不如从前灵活了,像拉纤一样两条前腿扯着两条后腿向前走。老了,都老了!封老汉常常爱自个儿说话。他今年七十三,要是按人的寿命衡量,大黄比他还要老一些。这条上山下山的小路,是他俩的老朋友了。他们把小路踏得油光发亮,小路把他们也给看老了。他喜欢走在这样的小路上,有坑有坡,有泥有土,有草有虫,像个庄稼汉要过的日子。
  路上,静悄悄的。当然,鸟呜、青蛙的叫声什么的,封老汉已习惯得当它们不存在,就像习惯如今的白崖庄里只有他这个能出气的活人一样。哦,对了,还有大黄,大黄常对着他叫,对着白崖上那条又宽又平的水泥大路叫,它和他一样,都盼着有个人影出现。可惜,如今白崖庄最缺的就是两条腿的人。五六十号人,一天一天的往外走,外面能挣钱,城里的教学质量好。走着走着,偌大的白崖庄就剩下封老汉一个人了,幸好还有大黄,出出进进地跟着他。
  走到庄头,天已黑尽,庄里庄外都黑压压的,怪瘳人。封老汉紧走两步.想赶紧回家把灯打开.不料,脚下不知怎么滑了一下,脚面上即刻像被刀扎一样钻心地疼起来。强忍着疼痛,封老汉艰难地移到屋里,放下背篓,打开灯,看到右脚慢慢肿起来了,连忙用凉水冲洗一番,取出半瓶白酒,倒在盘子里,用火点着,按摩了多半夜。
  天麻麻亮,封老汉被疼醒,看到馒头一样的右脚,知道是骨头断了,想着得给邻村的女儿说一声,才记起前两天不小心把儿子给的旧手机掉进水里,开不了机了。只能等有人进庄,捎个话过去了。封老汉嘴里念叨着,亏得昨天蒸了一大锅馍,还有几把挂面,人和狗不会饿肚子。
  一整天,封老汉半躺在院子里的木椅上,一直盯着白崖边上的那条大路。大黄在庄里不知来回转了多少趟,最后,无精打采地卧在木椅旁,和主人一起看着孤零零的大路隐没在黑夜里。
  又过了一个疼痛钻心的夜,白天来临,封老汉像昨日一样,看着那条大路。天黑,大路从眼前退去,银盘一样的月亮挂上树梢。他想,明天是个好天气,应该有人来。
  是个好天气,温暖的阳光照得白崖山上的红叶似火如画,却依然看不到人的影子。
  第四天,第五天……
  山上、路上、庄里静悄悄的,只看到封老汉家院里雕塑一样的一人一狗。封老汉夜夜都觉得他会被疼死,可天亮了,却还能睁眼,能呼吸,肚子照样饿。第九天了。封老汉看着大路,满眼的红血丝,目光却一动不动,好像要把那条大路看穿。
  天又亮了,封老汉想,十天,该有人来了。
  白崖山上的红叶越加的红艳。大路,还是原来的样子,静静地盘山而卧。
  窗外的天露白了,封老汉起身,平静地从柜子里翻出和老伴一起做的老衣,一件一件套在身上,对着镜子整理了一番。拄着棍,拖着疼得失去知觉的右腿,像前十天一样坐在木椅上,安然地闭上眼睛,回想着前几年那个人欢牛叫、鸡鸣狗吠的白崖庄。慢慢地,那些事,那些人都变得模糊,只有老伴清晰地站在前方,说要带他回家……
  大黄好像也累了,恹恹地蹲在封老汉腿边打着盹儿。车声突兀地传来,大黄一下子窜了出去。封老汉也听到了,而且听出车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又响起了脚步声,接着,耳边似乎有人在说话。他想看看到底是不是有人来了,双眼却像被针给缝上了,怎么也睁不开。
其他文献
发现父亲的苍老,是从他的脚步开始的。  我在临洮县政协门口偶遇他,简单聊了几句,然后各自走开。也许是鬼使神差,我回头看了一眼。这一眼,让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那个上午,天有一点点阴。县政协门前的马路上铺满了冷色的苍白。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的脚步迟滞而蹒跚,蹒跚而拖沓。  父亲十六岁那年还在读完小(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忍不住与同学动了拳头。深知爷爷不容忍惹事生非,父亲不敢回家,在洮河桥边踟蹰发
期刊
期刊
期刊
水乡人夏秋时候走路多不用脚, 他们的脚是船. 船,家家都有个三两只,闲时汪在村口,如女人rn遗忘在河边上的鞋,像是被那水神眼馋坏了,鼓起腮邦子吹出几绺细浪一拽一拉的,就拖到
期刊
1956 年,国务院统一领导的1956~1967 年科学规划工作,包括制订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和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两个部分。然而,由于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没有得到执行,且规划文本一直未公布,因此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长期湮没无闻,以致其重要作用被忽略乃至被遗忘。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制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初步实践,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开创了当代中国制订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先河,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源头。
一个中年男人突然从旁边奔过来,一步拦住我,兴奋地问:你想出名吗?  我吃了一惊,看着他满脸的络腮胡子,大声说:不想!  不会吧?中年男人一把揪住我的袖子,笑笑说:这年头,猪都想出名,我不信你就不想!你快告诉我吧,我可以帮你出名。  我挣不开他钳子似的大手,就顶撞说:就算我想出名,又能怎样?你以为你是张艺谋,还是奥巴马?  我既不是张艺谋也不是奥巴马,但照样能让你出名啊!中年男人拍着单薄的胸脯,信誓
期刊
9月下旬的石家庄,暑热方消,秋凉初降,可谓一年四季当中最美好的季节。请允许我代表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向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向远道而来的各位朋友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砥砺奋进的70年,是成就辉煌的70年。经过70年的伟大实践,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书写了经济发展的“中国震撼”。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跨越,迎来了从站
百汇街是省城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街,街道不宽,人口稠密,街道两侧饭店、商店、按摩店、旅店一个挨一个,挤挤擦擦,像森林里连成片的枣藤子。街道上讨生活的人都是小商小贩的凡夫俗子,东家炸油条,西家卖烧饼,北家停了电,南家漏了水,一年到头人间烟火,俗气生活。  我家住在这条街临街的一栋旧楼上,每天下楼买菜,上楼做饭,间或和老伴寻个清闲,兜里揣两个小闲钱,在街面找一干净的小饭店,吃上两碗麻辣烫、过桥米线什么的。
期刊
期刊
走近  第一次进入西大滩乡政府的院子已是黄昏,薄薄的暮色笼罩着一个静谧的四合小院,红顶青瓦,落霞漫卷,几股淡淡的蓝烟在屋顶上袅袅飘舞——焦虑的心便安静了。  我以为我的后半生将在这里度过。  那是一排有着长长走廊的小南房,铺着橙黄色的地板砖。我住在最西头。每日清晨,阳光准时洒进那一个长长走廊。  平房外抻出来约二米宽的全封闭式走廊,底下是一米多高的墙,外围砌着墨绿色的大块文化石,窗户往上是藏式的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