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作文创新就应张扬个性,“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在立意上创新,提高学生发挥的自由度;从材料上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从形式上创新’运用新颖的文体形式。将这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定能写出具有文气、才气和灵气的个性佳作!
【关键词】作文;创新;自由度;生活
作文怎样让人怦然心动,耳目一新呢?优秀作文获得成功的奥妙何在?这就涉及到创新问题,而个性又是写作创新的基石,没有个性,便没有作文的创新。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正是站在这样的出发点上,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一系列繁文缛节的模式,立足培养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提供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才智、能力和个人表达方式,展现每个人的表达方式的独特性。作文创新就应张扬个性,“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可以说创新是张扬作文个性的翅膀。作文创新的方法较多,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谈淡笔者的看法。
一、提高学生发挥的自由度,从立意上创新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同一题目,展开180度的联想,想前想后,想左想右,新颖的立意就会如紫燕春归,纷至沓来;生动的材料就会向主题的光点集中。倘若思路狭窄,只凭一孔之见,点滴印象,不能展开联想,就会在审题立意这第一关受阻,其失败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正确而富有新意的主题是考生应该着力追求的,平时更应在这方面作一些有意识的训练。既可以从立意深度上去挖掘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又可以从立意的广度上寻求别人没有注意之处,还可以通过反向思考,创出新意。如对“滥竽充数”故事的分析,从深度看造成滥竽充数现象的根源是齐宣王每次吹奏“必三百人”的形式主义和“合奏”这种大锅饭体制;从广度看既可以批评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善于钻营,也可以议论齐宣王只讲形式排场,不注重对人才的考察,还可以触及到机构改革、体制健全等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焦点问题。从反向看南郭先生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旧体制和形式主义的牺牲品,如果齐宣王的考察制度健全,南郭先生就不能蒙混过关,也许他就会认真学习,获得真功夫,或另谋职业,不至于弄得逃之夭夭,贻笑天下。
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从材料上创新
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材料是组成一篇作文的重要内容,教师批阅学生的作文往往会感到到枯燥无味,究其原因就是同样的材料多人引用,多次引用。写到“逆境成才”非张海迪莫属;论证“坚持不懈”就想到爱迪生;阐述勤于思考不外乎是牛顿;做好人好事大多是捡钱包……这些事例虽然很典型,但人人皆知,有些老套。而真正的创新作文在材料的要求上,首先就应该是鲜活的,不能只从故纸堆里找那些老掉牙的东西。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上去,到大自然中去,去听,去看,去体验,去采集。多多接触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新物、新风尚、新潮流、新经验、新问题,多多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和百姓的热门话题,多多采集紧扣时代脉搏的新鲜材料,然后分析思索、积累贮存,才能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
在作文教学中,教者就应该引导学生考虑如何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中迅速选定材料,做到在材料上立异标新,打破传统思维。那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比如《良师》这个题目,不少考生都把“师”定格为“人”上写老师写父母,这就缺少新意。如果能打破这个“人”为师的传统思维模式,把“师”定格为一句话,一个暗示,一个微笑或一次心灵的颤动,不就能使阅卷者获得更深刻的感受吗?
三、运用新颖的文体形式,从形式上创新
“文章最忌百家衣”。如果我们的作文总是以同样的角度,同样的形式来表现大千世界的生活,就难免流于平淡庸俗。事实上,中外文坛上的许多大家也都很注重从形式上创新,使其文章卓尔不群。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以狂人的眼光来表达反封建的主旨。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则是以文摘形式,以竞选者的感受来揭露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形式为内容服务,这些作品都成为了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
巧思一:借新闻采访式,演绎话题。如某省中考作文以“自信”为话题,一考生作《采访愚公》一文,以新闻采访的形式来演绎话题。全文由记者采访提问,愚公回答构成,一问一答,层层推进,紧扣话题,最后通过记者采访归来的感想,得出“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有自信心”的结论。文章立意、选材虽不算新颖,但以“新闻采访”的形式加以包装,便在众多的文章中独树一帜,使人耳目一新,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巧思二:借会议记录式,诠释话题。如某省中考作文以“长处”为话题,有位考生拟题《“长处”报告会》,以会议记录的形式对“唯长处论”表示否定,文章让世上“最高大”、“最漂亮”、“最聪明”的三位顶级人物出场坦言自己因“长处”而遇到的尴尬和麻烦,并让“主持人”和“观众”作串联和过渡,其间还有“非常沮丧地上台”、“主持人快步上台,捂住了他的嘴”等神态描绘,以增强现场感。“会议记录”原本容易给人枯燥乏味和程式化的感觉,而本文却因形式活泼灵动和幽默风趣而使读者耳目一新。
总之,厚积才能薄发,善思才能使灵感进发,精于表达才会妙笔生花。也只有将这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具有文气、才气和灵气的个性佳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芦沟中学)
【关键词】作文;创新;自由度;生活
作文怎样让人怦然心动,耳目一新呢?优秀作文获得成功的奥妙何在?这就涉及到创新问题,而个性又是写作创新的基石,没有个性,便没有作文的创新。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正是站在这样的出发点上,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一系列繁文缛节的模式,立足培养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提供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才智、能力和个人表达方式,展现每个人的表达方式的独特性。作文创新就应张扬个性,“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可以说创新是张扬作文个性的翅膀。作文创新的方法较多,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谈淡笔者的看法。
一、提高学生发挥的自由度,从立意上创新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同一题目,展开180度的联想,想前想后,想左想右,新颖的立意就会如紫燕春归,纷至沓来;生动的材料就会向主题的光点集中。倘若思路狭窄,只凭一孔之见,点滴印象,不能展开联想,就会在审题立意这第一关受阻,其失败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正确而富有新意的主题是考生应该着力追求的,平时更应在这方面作一些有意识的训练。既可以从立意深度上去挖掘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又可以从立意的广度上寻求别人没有注意之处,还可以通过反向思考,创出新意。如对“滥竽充数”故事的分析,从深度看造成滥竽充数现象的根源是齐宣王每次吹奏“必三百人”的形式主义和“合奏”这种大锅饭体制;从广度看既可以批评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善于钻营,也可以议论齐宣王只讲形式排场,不注重对人才的考察,还可以触及到机构改革、体制健全等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焦点问题。从反向看南郭先生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旧体制和形式主义的牺牲品,如果齐宣王的考察制度健全,南郭先生就不能蒙混过关,也许他就会认真学习,获得真功夫,或另谋职业,不至于弄得逃之夭夭,贻笑天下。
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从材料上创新
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材料是组成一篇作文的重要内容,教师批阅学生的作文往往会感到到枯燥无味,究其原因就是同样的材料多人引用,多次引用。写到“逆境成才”非张海迪莫属;论证“坚持不懈”就想到爱迪生;阐述勤于思考不外乎是牛顿;做好人好事大多是捡钱包……这些事例虽然很典型,但人人皆知,有些老套。而真正的创新作文在材料的要求上,首先就应该是鲜活的,不能只从故纸堆里找那些老掉牙的东西。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上去,到大自然中去,去听,去看,去体验,去采集。多多接触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新物、新风尚、新潮流、新经验、新问题,多多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和百姓的热门话题,多多采集紧扣时代脉搏的新鲜材料,然后分析思索、积累贮存,才能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
在作文教学中,教者就应该引导学生考虑如何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中迅速选定材料,做到在材料上立异标新,打破传统思维。那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比如《良师》这个题目,不少考生都把“师”定格为“人”上写老师写父母,这就缺少新意。如果能打破这个“人”为师的传统思维模式,把“师”定格为一句话,一个暗示,一个微笑或一次心灵的颤动,不就能使阅卷者获得更深刻的感受吗?
三、运用新颖的文体形式,从形式上创新
“文章最忌百家衣”。如果我们的作文总是以同样的角度,同样的形式来表现大千世界的生活,就难免流于平淡庸俗。事实上,中外文坛上的许多大家也都很注重从形式上创新,使其文章卓尔不群。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以狂人的眼光来表达反封建的主旨。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则是以文摘形式,以竞选者的感受来揭露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形式为内容服务,这些作品都成为了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
巧思一:借新闻采访式,演绎话题。如某省中考作文以“自信”为话题,一考生作《采访愚公》一文,以新闻采访的形式来演绎话题。全文由记者采访提问,愚公回答构成,一问一答,层层推进,紧扣话题,最后通过记者采访归来的感想,得出“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有自信心”的结论。文章立意、选材虽不算新颖,但以“新闻采访”的形式加以包装,便在众多的文章中独树一帜,使人耳目一新,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巧思二:借会议记录式,诠释话题。如某省中考作文以“长处”为话题,有位考生拟题《“长处”报告会》,以会议记录的形式对“唯长处论”表示否定,文章让世上“最高大”、“最漂亮”、“最聪明”的三位顶级人物出场坦言自己因“长处”而遇到的尴尬和麻烦,并让“主持人”和“观众”作串联和过渡,其间还有“非常沮丧地上台”、“主持人快步上台,捂住了他的嘴”等神态描绘,以增强现场感。“会议记录”原本容易给人枯燥乏味和程式化的感觉,而本文却因形式活泼灵动和幽默风趣而使读者耳目一新。
总之,厚积才能薄发,善思才能使灵感进发,精于表达才会妙笔生花。也只有将这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具有文气、才气和灵气的个性佳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芦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