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难得有一种挚著追求的精神,年近八旬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谢芳已经有了三个为之追求的梦境。
一梦电影
当谢芳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女孩时,就踏上了歌剧舞台,曾以一曲《小二黑结婚》震响武汉。她很羡慕电影演员那飘逸的形象,在独处时,总情不自禁地在镜子前表演电影中的片段。
1959年,著名导演崔巍从北京打来了长途电话,打到了武汉歌舞剧院院长办公室。原来,崔巍曾在武汉工作过,记得谢芳的形象,在找寻林道静扮演者时想到了她。
这样,谢芳带着她的梦,到了北京的摄影棚。
到北京,第一个就遇到了审查者脸上流露的不甚满意的神情,这使她心跳不已。可是试机后,银幕上出现了一个五官端正、肤色柔润、双眸含笑的少女形象,她也不敢相信那就是自己。北影厂长汪洋高兴地放开那洪亮的大嗓门说:“谢芳,看见你自己了吧,哈哈!”
在是否起用新人的问题上,上面很费了一番斟酌。但是,最终通过了,导演崔巍为此承担了很大的风险。
行家知道个中的艰难;而这艰难,在尔后的演出中都被谢芳经历了。
比如,在拍摄“林道静跳海”时,由于岸边海水浅,需要涉过齐腰深的海水到一块礁石上,衣服还必须是干的。谢芳只能顶着衣服到礁石上,再换衣跳海。一个镜头来来回回,她在海水里,前后泡了6个小时;等拍摄完她刚从换衣服的汽车上下来,两腿一软,便跌倒在地上。
更甚于体力磨练的,是感情的艰难。在摄影场地要高度集中到角色规定的情景中,最难做到的是要自然地哭出眼泪。戏中拍余永泽走时林道静没说一句话,只是静静地流下眼泪。拍摄时她就想自己的爱人跟自己说“我要离开你走了”,当时真情涌出,泪水充满眼眶,一开机眼泪应时流下。
这时,她这才体会到,她所追求的这个梦境是何等的辛苦,她自己总结为“心苦”。
1962年,谢芳第二次北上,应导演谢铁骊之邀,在电影《早春二月》中扮演陶岚。接着,又在谢晋执导的《舞台姐妹》中扮演竺春花。又是两支“歌”,在影坛上燕剪莺黄。谢芳“唱”着这三支“歌”,为春意盎然的影视界的百花园伴奏着“春之曲”。
然而,谢芳的这个梦境才刚刚熟悉,就被10年的“文革”砸成了碎片。
乌云散去之后的1979年,谢芳参加了《泪痕》《第二次握手》《李清照》《血,总是热的》等多部影片的拍摄。一曲曲心之“歌”,像复苏的春天的溪水,不断地流向四方。她自然真挚的表演呈现出深厚的功底,广受好评。
二梦歌唱
谢芳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从小爱唱歌。
在一次圣诞节晚会上,5岁的她演唱了一首英文歌曲。她的音乐才华被发现。后来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南文工团的一些人住在她家的楼下。她哼着歌儿回家,从楼下路过,正好被文工团的“知音”听到。于是,拿起谱子就能唱的谢芳,到了中南文工团,她受到了专业训练,学习美声唱法、传统唱法。
1953年,刚满17岁的谢芳,带着稚气扮演歌剧《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为了演好公演的第一个角色,她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汗水。武汉夏日的中午,暑热难当,只见她一个人提着篮子,在排练厅中的小桥上,动情地一遍遍地唱着“清凌凌的水来,蓝格盈盈的天 ”。清脆的歌声,也带着清凌凌的流水的回响。
为了练好身段,每天早上5点钟她就起来练功,压腿、下腰、拿大顶……拜师向老艺人学习,演艺大有长进。无论是扮演《柜中缘》中的娇羞又大胆的刘玉莲,还是演唱《白毛女》中悲惨绝望的的喜儿,她都能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刘三姐》《货郎与小姐》……她一次次地付出着心血,也一次次地为舞台上的美妙瞬间而感动。她痴迷于音乐的节奏感,为之可以废寝忘食。她善于运用音乐节奏的细微变化,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为了塑造好人物,她悉心琢磨各种舞蹈动作,悉心研究怎样用歌声塑造人物。
“文革”结束后,《青春之歌》复映,谢芳应邀在许多文艺演出中亮相。她唱台湾校园歌曲《假如》,唱热情奔放的《信天游》……而且,她不满足以往的唱法,还要加入一点创新:美声、传统、通俗,三法并用,使她的演唱美声不洋,传统不土,通俗不俗。谢芳的歌唱之梦,又绽放出新的色彩。
近来,她和丈夫张目的二人唱更是令人称赞,《游击队之歌》《九九艳阳天》等深受听众喜爱。
三梦写作
这是谢芳年近半百之后的梦境。
有人给谢芳看手相,说她一生中要改三次行。说来也巧,谢芳又在文字创作的海洋徜徉,这是她的第三个梦。
年华的流逝,毕竟使她生出“岁月”之叹。为弥补这一遗憾,谢芳又握起了写作的笔,用文字继续“歌唱”心之声。她笔下的第一支“歌”,是艺术杂文《银幕内外》。当十几万字的书稿写完时,她捧给了影视界的老前辈钟惦裴请他指正。谁曾想,那时的钟惦裴已经是两视茫茫。于是,谢芳就把全部书稿录下音来给老人听。这一听,反倒使老人兴奋不已,亲自为书稿写了序言。
1986年《银幕内外》出版,她接着开始影视小说的写作。初次进行这样的创作,使她备感艰难,有不满意之处一定要改写。不甘心的谢芳,索性换笔。经过新旧交替的艰苦,谢芳的十指又弹出了一曲新“歌”。
1997年,《不沉的湖》出版了。书籍封面的设计,是她的独子张京的杰作;封面的题字,是始终支持她的丈夫张目的手笔。全家合力,协奏出了这曲动人的“歌”。
1998年自传文集《往事匆匆》问世,2006年回忆录《我这七十年》出版,谢芳写作硕果累累。在回忆录里她从家人写起,真实地讲述自己的从影、表演经历和曲折的人生之路。
有一件事,多少年来一直是鼓舞她前进的力量。她有幸受到周总理的三次接见。
1959年的一个秋日,《青春之歌》剧组来到中南海,周总理和大家一起看电影,休息时总理握着谢芳的手说:“祝贺你的成功。”总理热情地拿出哈密瓜招待大家,谢芳觉得这是她生平吃的最香甜清脆的哈密瓜。
1962年夏天,周总理在北戴河又接见了《早春二月》剧组。那天,总理请谢芳唱《洪湖赤卫队》选曲,谢芳还唱了《货郎与小姐》。总理热情地鼓了掌。当时,总理还关心地问及了谢芳的调动问题。
1972年,朝鲜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她有机会第三次见到周总理。
谢芳从“五七”干校赶到人大会堂,跟在代表们后头进场时,总理马上招呼她:“谢芳同志”,谢芳激动得流下热泪。
说到谢芳演的《早春二月》,周总理问她:“鲁迅为纪念柔石写的诗你看过吗?”谢芳摇了摇头。总理说:“你看,你们演这些戏,却不阅读有关资料。”随后,总理当场背诵了那首诗:“惯于长夜过春时……”大家在佩服总理非凡的记忆力的同时,也明白了这是总理在为当时被批判的电影《早春二月》说话。
当时总理还问谢芳:“你能写东西吗?”谢芳说:“不会。”周总理的脸上掩饰不住失望,对在座的外国朋友说:“你们看,我们还是很贫乏的呢。”
谢芳在后来拿起了笔,不断地写作,勤奋地笔耕,这是否也是为了当时总理的一席话呢!(责编:萧茵)
一梦电影
当谢芳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女孩时,就踏上了歌剧舞台,曾以一曲《小二黑结婚》震响武汉。她很羡慕电影演员那飘逸的形象,在独处时,总情不自禁地在镜子前表演电影中的片段。
1959年,著名导演崔巍从北京打来了长途电话,打到了武汉歌舞剧院院长办公室。原来,崔巍曾在武汉工作过,记得谢芳的形象,在找寻林道静扮演者时想到了她。
这样,谢芳带着她的梦,到了北京的摄影棚。
到北京,第一个就遇到了审查者脸上流露的不甚满意的神情,这使她心跳不已。可是试机后,银幕上出现了一个五官端正、肤色柔润、双眸含笑的少女形象,她也不敢相信那就是自己。北影厂长汪洋高兴地放开那洪亮的大嗓门说:“谢芳,看见你自己了吧,哈哈!”
在是否起用新人的问题上,上面很费了一番斟酌。但是,最终通过了,导演崔巍为此承担了很大的风险。
行家知道个中的艰难;而这艰难,在尔后的演出中都被谢芳经历了。
比如,在拍摄“林道静跳海”时,由于岸边海水浅,需要涉过齐腰深的海水到一块礁石上,衣服还必须是干的。谢芳只能顶着衣服到礁石上,再换衣跳海。一个镜头来来回回,她在海水里,前后泡了6个小时;等拍摄完她刚从换衣服的汽车上下来,两腿一软,便跌倒在地上。
更甚于体力磨练的,是感情的艰难。在摄影场地要高度集中到角色规定的情景中,最难做到的是要自然地哭出眼泪。戏中拍余永泽走时林道静没说一句话,只是静静地流下眼泪。拍摄时她就想自己的爱人跟自己说“我要离开你走了”,当时真情涌出,泪水充满眼眶,一开机眼泪应时流下。
这时,她这才体会到,她所追求的这个梦境是何等的辛苦,她自己总结为“心苦”。
1962年,谢芳第二次北上,应导演谢铁骊之邀,在电影《早春二月》中扮演陶岚。接着,又在谢晋执导的《舞台姐妹》中扮演竺春花。又是两支“歌”,在影坛上燕剪莺黄。谢芳“唱”着这三支“歌”,为春意盎然的影视界的百花园伴奏着“春之曲”。
然而,谢芳的这个梦境才刚刚熟悉,就被10年的“文革”砸成了碎片。
乌云散去之后的1979年,谢芳参加了《泪痕》《第二次握手》《李清照》《血,总是热的》等多部影片的拍摄。一曲曲心之“歌”,像复苏的春天的溪水,不断地流向四方。她自然真挚的表演呈现出深厚的功底,广受好评。
二梦歌唱
谢芳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从小爱唱歌。
在一次圣诞节晚会上,5岁的她演唱了一首英文歌曲。她的音乐才华被发现。后来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南文工团的一些人住在她家的楼下。她哼着歌儿回家,从楼下路过,正好被文工团的“知音”听到。于是,拿起谱子就能唱的谢芳,到了中南文工团,她受到了专业训练,学习美声唱法、传统唱法。
1953年,刚满17岁的谢芳,带着稚气扮演歌剧《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为了演好公演的第一个角色,她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汗水。武汉夏日的中午,暑热难当,只见她一个人提着篮子,在排练厅中的小桥上,动情地一遍遍地唱着“清凌凌的水来,蓝格盈盈的天 ”。清脆的歌声,也带着清凌凌的流水的回响。
为了练好身段,每天早上5点钟她就起来练功,压腿、下腰、拿大顶……拜师向老艺人学习,演艺大有长进。无论是扮演《柜中缘》中的娇羞又大胆的刘玉莲,还是演唱《白毛女》中悲惨绝望的的喜儿,她都能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刘三姐》《货郎与小姐》……她一次次地付出着心血,也一次次地为舞台上的美妙瞬间而感动。她痴迷于音乐的节奏感,为之可以废寝忘食。她善于运用音乐节奏的细微变化,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为了塑造好人物,她悉心琢磨各种舞蹈动作,悉心研究怎样用歌声塑造人物。
“文革”结束后,《青春之歌》复映,谢芳应邀在许多文艺演出中亮相。她唱台湾校园歌曲《假如》,唱热情奔放的《信天游》……而且,她不满足以往的唱法,还要加入一点创新:美声、传统、通俗,三法并用,使她的演唱美声不洋,传统不土,通俗不俗。谢芳的歌唱之梦,又绽放出新的色彩。
近来,她和丈夫张目的二人唱更是令人称赞,《游击队之歌》《九九艳阳天》等深受听众喜爱。
三梦写作
这是谢芳年近半百之后的梦境。
有人给谢芳看手相,说她一生中要改三次行。说来也巧,谢芳又在文字创作的海洋徜徉,这是她的第三个梦。
年华的流逝,毕竟使她生出“岁月”之叹。为弥补这一遗憾,谢芳又握起了写作的笔,用文字继续“歌唱”心之声。她笔下的第一支“歌”,是艺术杂文《银幕内外》。当十几万字的书稿写完时,她捧给了影视界的老前辈钟惦裴请他指正。谁曾想,那时的钟惦裴已经是两视茫茫。于是,谢芳就把全部书稿录下音来给老人听。这一听,反倒使老人兴奋不已,亲自为书稿写了序言。
1986年《银幕内外》出版,她接着开始影视小说的写作。初次进行这样的创作,使她备感艰难,有不满意之处一定要改写。不甘心的谢芳,索性换笔。经过新旧交替的艰苦,谢芳的十指又弹出了一曲新“歌”。
1997年,《不沉的湖》出版了。书籍封面的设计,是她的独子张京的杰作;封面的题字,是始终支持她的丈夫张目的手笔。全家合力,协奏出了这曲动人的“歌”。
1998年自传文集《往事匆匆》问世,2006年回忆录《我这七十年》出版,谢芳写作硕果累累。在回忆录里她从家人写起,真实地讲述自己的从影、表演经历和曲折的人生之路。
有一件事,多少年来一直是鼓舞她前进的力量。她有幸受到周总理的三次接见。
1959年的一个秋日,《青春之歌》剧组来到中南海,周总理和大家一起看电影,休息时总理握着谢芳的手说:“祝贺你的成功。”总理热情地拿出哈密瓜招待大家,谢芳觉得这是她生平吃的最香甜清脆的哈密瓜。
1962年夏天,周总理在北戴河又接见了《早春二月》剧组。那天,总理请谢芳唱《洪湖赤卫队》选曲,谢芳还唱了《货郎与小姐》。总理热情地鼓了掌。当时,总理还关心地问及了谢芳的调动问题。
1972年,朝鲜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她有机会第三次见到周总理。
谢芳从“五七”干校赶到人大会堂,跟在代表们后头进场时,总理马上招呼她:“谢芳同志”,谢芳激动得流下热泪。
说到谢芳演的《早春二月》,周总理问她:“鲁迅为纪念柔石写的诗你看过吗?”谢芳摇了摇头。总理说:“你看,你们演这些戏,却不阅读有关资料。”随后,总理当场背诵了那首诗:“惯于长夜过春时……”大家在佩服总理非凡的记忆力的同时,也明白了这是总理在为当时被批判的电影《早春二月》说话。
当时总理还问谢芳:“你能写东西吗?”谢芳说:“不会。”周总理的脸上掩饰不住失望,对在座的外国朋友说:“你们看,我们还是很贫乏的呢。”
谢芳在后来拿起了笔,不断地写作,勤奋地笔耕,这是否也是为了当时总理的一席话呢!(责编:萧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