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古诗文教学存在的误區
古诗文在现行教材中所占的重要比重,使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古诗文教学中煞费苦心。但很多语文老师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古诗文最基本的模糊美,重讲解轻赏析等问题突出,使得原本最具语文气息的古诗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甚至让学生感觉不到该有的“语文味”,从而对古诗文课堂感到厌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强调全面讲解
能够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可谓是历代古诗文中的精华,但部分语文老师担心学生无法理解古人的深刻思想内涵,教学古诗文时如庖丁解牛般地分解诗文,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再到作品的意境内涵、选词用字,大大小小的知识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而不管学生是否喜欢。造成的结果是老师通过滴水不漏地全面串讲,一厢情愿地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学生却失去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最终课堂教学效果一般。
(二)古诗文教学中的“死记硬背”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的功利性日趋明显。凡是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和知识点,自然成为教学的重点,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则常常被老师忽略。有的老师为了省事,在古文教学中甚至只让学生死记硬背住可能要考的句子和段落,其他则一带而过。
部分教师也认识到读在古诗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集体读,个别读,分段读,角色扮演读等,但这种“读”如果缺少了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读十遍和读一遍没有多大变化,“死读”变成形式,学生对作品依然没有理解。
(三)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普及,大量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引导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满堂课件展示,书本上的东西被老师们放进了一张张优美的幻灯片中,华丽的形式却遮蔽了教学内容。这样会直接冲击干扰学生的形象思维,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吟诵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文化运动以前,吟诵是中国文人学习、创作古诗文的一种较普遍的方法。中国的读书人从创作诗文到学习诗文,从阅读诗文到理解诗文,大都通过“吟诵”的方式来完成。2017年9月,语文教材“一纲多本”时代正式终结,全国小学和初中全面推广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其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篇目达到了132篇,增幅达到80%;初中语文课本中,古诗文篇目达到了所有选篇的51.7%。“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微博中也专门提到:“学古典文学要多吟诵,放手去读,不必泥古,能边读边沉浸其中就好。”然而基层大多语文教师由于没有掌握吟诵这一技能,仍然陷入到朗诵这一固定的教学模式中,使得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课堂常常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学习并掌握吟诵这一教学方法,必将使古诗文课堂教学产生质的变化。
三、唐调吟诵的课堂教学运用
(一)唐调吟诵的基本特点
唐调是近现代国学大师、上海交通大学老校长唐文治先生在总结晚清桐城派读文法的基础上独创的吟诵腔调,被学界誉为“近现代吟诵第一调”。唐调吟诵遵循“依体择调”的基本方法,根据诗文体裁的不同,分别使用吟诗调、读文调、诵经调等不同的调子进行吟诵。
(二)唐调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自2014年开始学习唐调吟诵,我尝试将唐调吟诵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所掌握的方法也并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是希望提供给广大教师一些借鉴。具体来说,我在古诗文吟诵教学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吟诵“范读”,感染受众。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层次的不同,我将古诗文课堂吟诵教学分成了三个阶段,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吟诵,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最初多采用“范读”,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通过个人声情并茂地反复吟诵,发挥汉语言本身的魅力,进而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上吟诵这一独特的诵读方式。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寿镜吾先生吟诵“铁如意,指挥倜傥……”,就感染了他和其他同学。近代文学专家刘德隆教授为《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后人,刘教授曾回忆,他家中的兄弟姐妹都会吟诵,且腔调相似,又各有韵味,但他的父辈并没有专门教过他们吟诵,这完全得益于他和兄弟姐妹在孩提时代从父辈的“范读”中掌握了吟诵的方法和规则,并通过自己的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吟诵调。
2.因声入境,引导想象。所谓因声入境,就是指学生在吟诵声中,通过理解和想象,自我领悟、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从而将自己置于作者的位置,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一旦学生进入诗文的世界,他的吟诵必然也与众不同。当然,这种方式的运用,教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而重点还是在学生个人的感悟,因此这种方式只能占课堂教学的极少部分。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尝试,我所教的孩子们纷纷喜欢上吟诵这一独有的读书方式。吟诵也让我的语文教学课堂逐渐摆脱了过去的单一的背书模式,孩子们真正实现了在快乐中学习,并且在各类活动中充分地展示古诗文吟诵。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吟诵会被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所接受,成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手段。
作者简介:四川省广元市图南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