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投入测量研究综述与展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er4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投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观测指标,对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预测学生的学习成就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对学习投入的结构及具体指标界定尚未达成较为统一的定论;测量以自我报告法为主,形成众多成熟量表,并呈现多种研究方法相整合的趋势。基于文献分析提出学习投入概念结构的进一步明晰化、坚持测量的人文性和发展性立场,建立评估——干预机制、关注测量对象的差异性和指标的代表性、研究的本土化和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等未来展望,以期学习投入测量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化。
  【关键词】学习投入;概念与测量;综述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08-02
  学生的学习投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泰勒(R.Tyler)的“任务质量”(time on task)理论、佩斯(C.Pace)的“努力质量”理论和阿斯丁(A.Astin)的“学生学习投入”理论都认为良好的学习效果的获得以有效时间投入和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为条件。尽管学习的学习投入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讨论由来已久,而学习投入研究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学习投入研究的兴起与降低辍学率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希望有关,同时更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体验的日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学习投入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观测指标之一,对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预测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作用。一、学习投入测量的维度和指标
  学习投入的结构是学习投入测量维度划分的重要基础。当前学术界对学习投入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包括行为和情感成分这一观点基本达成共识。如 Horstmanshof和Zimitat认为学习投入包含行为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Glanville 和 Wildhagen认为在测量学习投入时应将学习投入看作一个包括行为和心理因素的多重结构的概念。另有一些学者将学习投入的心理因素又细化为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如Fredericks, Blumenfeld和Paris等人认为学习投入包含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三种成分。[1]此观点现已被学术界多数学者认可和接受。此外,Reeve认为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存在一种主动调节机制,使学生能够学生通过主动调节来适应学习活动,专注于课堂内容,并对外部指导信息进行深加工,进而在课堂上有良好的表现,并由此提出学习投入的第四种因素——主观能动性投入(Agentic engagement)。[2]进一步丰富了学习投入的结构。从学习投入的两因素论到三因素论再到四因素论,既是学习投入结构内涵的不断丰富,更是学习投入研究视角的不断深化。但当前对学习投入结构的划分仍存在较大争议,如何科学界定学习投入的概念,抓住学习投入的核心因素明晰概念和结构是今后学习投入理论研究的重点。二、学习投入的测量
  学习投入测量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方法是自我报告法(self-report survey measure)。自我报告法注重对学生主观体验和评价的数据搜集,因而更真实反映学生自己的学习投入情况和自我评价。目前国内外采用自我报告法进行学习投入测量的工具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UWES-S量表(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学生版)、全美学生学习投入量表(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印第安纳大学研发的高中生学习投入量表(The High Schoo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HSSSE),以及美國佐特兰大的格威纳特县公立学校用于长期追踪和调查学生学习投入的学习投入量表(Student Engagement Instrument,SEI)。
  目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是Schaufeli团队研制的UWES-S量表和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NSSE。我国许多学者也对NSSE从理论和实证层面进行深入研究。理论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1)对NSSE理论基础的剖析;(2)对NSSE价值和意义的分析;(3)对NSSE经验和启示的讨论;(4)对NSSE-China发展的思考。对NSSE的实证研究主要在以下两方面:(1)学情调查及跨国比较研究。如史静寰等人利用NSSE-China作为工具对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进行调查,并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进行了对比研究。随后又有许多研究者对地方院校的学情进行调查并与同类院校或美国同层次的院校进行比较和分析。(2)大学生学习投入和本科教育质量相关问题研究。主要是对学习投入某一维度进行调查研究。如师生互动、校园环境支持等。
  自我报告法方法较为简便易行,可以在短时间内搜集大量样本数据等优势,成为国内外目前测量学习投入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缺点,如测量的质量、真实性和深度受到被调查者自身自我认知、成熟度以及外界期望等因素影响。有学者指出自我报告式的测量方法只适用于对情感和认知方面的测量,而对于行为方面的测量可以采取其他更为客观的方法,如观察法等。鉴于自我报告法的不足,研究者们也试图尝试其他研究方法来测量学习投入,如个案取样(experience sampling)、观察法、访谈法、教师打分法等。三、学习投入测量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基于对学习投入概念及测量研究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学习投入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习投入的理论研究不断走向深化,学习投入的测量研究已形成多视角和多路径的测量研究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瓶颈,笔者认为未来研究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突破和完善,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学习投入研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1.学习投入概念结构明晰化。
  当前国内外围绕学习投入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但是学习投入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学习投入的概念众多,结构不清晰,学习投入与其他教育概念存在结构重叠、界线不明晰等问题。如学习投入与学习动机、学习的情感投入与学校归属感、学校氛围等存在较多的重叠,这直接导致了学习投入难以达成较为统一的操作化定义,成为学习投入测量研究最大的理论困境。   2.坚持测量的人文性和发展性立场,建立评估——干预机制。
  对于学习投入测量数据的处理,应关注数据背后的人文性和发展性,拓展学习投入的定义,深入理解学习投入。不止关注传统的时间-任务、间接动机、学生参与性等方面,更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习投入与学习产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时考虑中间变量对于投入与产出的影响。挖掘数据背后的人文和发展价值,以数据作为调节和促进学生学习投入的生长点,彰显数据的发展性价值。注重学习投入测量中学生的话语权,通过沟通与对话的形式深入理解学生行为及情感。同时,将学习投入的评估与学习投入的干预相结合,建立学习投入的评估——干预机制,对学习投入进行动态评估,渐进性干预,充分发挥测量数据的发展价值,促进学生发展。
  3.关注测量对象的差异性和指标的代表性。
  学习投入受测量对象的年龄、种族、性别、文化、年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学习投入测量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设计相应的学习投入量表。如低学龄段的学生可采用听读的方式完成测量,而高年级的学生可采用自主填写的方式。对于学习投入的同一维度,则需要考虑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测量对象的条件下,指标的对应性和有效性问题。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投入的实质可能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变化而不同。此外,学习投入作为学生在学习上具体的行为、情感和认知投入表现,应具有学科具体性。当前国内外对学习投入的研究多從整体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而忽视了学习具体性。学生在不同学科中学习投入的具体表现、学科差异、影响因素及如何改进学科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性学习投入应是学习投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学习投入的学科化、精细化是学习投入研究的应然走向之一。
  4.研究的本土化及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当前国外对于学习投入的测量和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形成了众多有较高信效度和国际影响力的成熟量表。我国对学习投入测量及有关研究尚不成熟,学习投入量表的研制与开发仍处于引进与汉化阶段。如NSSE-China、UWES-S中文版均属于国外量表修订汉化而来,国外量表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存在文化适应问题。如何根据我国青少年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情况开发出适应性的学习投入量表,是未来在学习投入研究上应努力的方向。同时,除了传统的自我报告法,应尝试利用其他研究方法,如教师打分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明确每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局限,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以量化研究评估学习投入现状,以质性研究来探究学习投入的本质。
其他文献
1990~1991年以出苗期为指标.着重研究了单株幼苗活力对向日葵植株籽粒产量的影响.旨在改进Wade等(1988)提出的向日葵苗期估产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向日葵单株葵盘重量与单株籽粒
本文对大麦雄性不育和可育花药形态和花粉发育进行了细胞胚胎学比较研究,结论如下: 1.可育和不育大麦的花药在外部形态上有明显区别,主要在于不育花药基部成为戟形,且开花时
Calli derived from tomato leaves 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γ ray doses and cul-tured in medium with and without early blight fungitoxin.The experiment indica
研究了农药“农抗120”对枯萎病的作用方式,认为以浸种和灌根方法使药剂进入植物体,可显著降低枯萎病的发病率,并据此研究了防治瓜、菜枯萎病的关键技术.通过田间试验,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