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意志到死亡意识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byft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庄子与叔本华之死亡智慧,源于人类的生命意志,人类在此无论如何终归逃不脱人生大限。人在彼岸世界,凭藉着“灵魂”与“气”之氤氲,导引出庄子生死轮回观的真谛;叔本华则用自然不灭原理来证明人类的不灭性(轮回)。世界作为个体有生有死,但是我们人这个类、这个物种、这个理念却是永远不灭的。文章讨论了庄子与叔本华以不同的方式和跨越时空的死亡理解与诠释。
  关键词:庄子 叔本华 生命意志 死亡意识 死亡诠释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8)03-0039-03
  
  活着,还是死去,一直是哲学领域中不曾遗忘的重大问题。像斯芬克司(sphinx)的谜那样永远摆在人类眼前,死亡的困扰是任何一种试图对人生作总体思考的哲学家都不可回避的问题。死亡作为生存的基本参照和背景,必然会给生带来空前的力度,而对死亡缺乏真正的自觉意识,其后果必然是对生缺乏真正的自觉。古圣庄子与西贤叔本华思想中,关于死亡问题的思考,虽然相距2000多年,但却仿佛跨越了时空,这两个对死亡沉思得最为深刻的哲人,彼此交相辉映,深度契合,将其睿智的思想毫无保留地抛向了世界。
  
  一、人生之大限:庄子之大道运行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
  
  庄子对生死的看法是发自本心的对生命的体验,是把自己敞开到存在者的整体之中,并且持守在这个整体的基础上,其妻死鼓盆而歌,认为死是“反其真”。人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死亡是重新回到自然造化的怀抱,人们不再会对死亡感到悲哀或是畏惧,而应该是一种放松和喜悦。“子来有病,惴惴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大宗师》),其友人子犁对他们说:“叱,避!无恒化!”即不要惊动生命形式即将变化的人。庄子认为,死亡是另外一种活着而已,它只是生命形式的转化,即生命改变了存在形式,因而庄子不把生死视为现成的现象,也不把生死视为由无到有,由有到无的转变,而把生死放在如同四季转换的大道运行之中。所谓的大道运行不是说独立于人的客观运行,而是人以素朴之心契入其中的大道之化。“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达生》)。死生之变化与四时之运行一样自然而然,生命自然地发生,自然地消失,只要是出于天地造化的安排,“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形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乐》),所谓“通乎命”,即通晓明白生死之理。庄子打破了死生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把人生的过程看作是纯粹的自然过程。把死亡看作是落叶一样自然的事情时,死亡不再可怕,而有了叶落归根的静美,在有限的生命中开拓出意义的无限,此乃大道运行之真谛也。
  在叔本华看来,真正个体的生存只有现在,而现在毫无阻碍地逃过去,也就是不断过渡到死亡。人生活在世间,实际上每一口气都在击退时时要侵入的死亡。“我们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被死亡所掌控。死亡不过在吞噬自己的捕获品之前,如猫戏鼠般逗着它玩耍一会儿罢了。在这未被吞灭之际,我们就以巨大的热诚和想方设法努力延长我们的寿命,愈长愈好,就好比吹肥皂泡,尽管明知一定要破灭,然而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些。”因此,人的存在就是生命意志的存在。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生命意志的客观化,而人则是表象化了的生命意志。“身体的各部分必须完全同意所宣泄的各主要欲望相契合,必须是欲望的可见的表出:牙齿、食道、肠的输送就是客体化了的饥饿;生殖器就是客体化了的性欲;至于攫取物的手和跑得快的腿所契合的已经是意志的比较间接的要求了,手和脚就是这些要求的表出。”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而显现的世界包括人的生命、肉体及其活动,都不过是生命意志的现象,反映世界的镜子。
  作为人之本的生命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欲求和为满足欲求而进行的追求挣扎,这是导致人生痛苦的深刻根源。因为一切追求挣扎都是由于缺陷所致,由于对自己的状况不满而产生的,而缺陷、不满就是痛苦。其间,欲望一天得不到满足就痛苦一天,即使得到了满足,那么难以忍受的空虚和无聊又会来袭击。“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由于追求挣扎没有最终的目标,所以痛苦也是无法衡量的、没有止境的。当然,叔本华也并不否认人生有幸福的一面,但他认为一切幸福在本质上都是消极的,因为随着幸福满足的出现,愿望和享受也就完结了,人又回到其他愿望产生的痛苦之中。所以,“人生在整个根性上便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况”。显然,叔氏的这种悲观主义论调,与早他2000多年的庄子如出一辙。庄子一方面为人的处境“悲乎”、“哀乎”,另一方面又相信人可以“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一方面主张“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世间》),另一方面又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这种悲观于乐观、消极与积极的因素复杂地纠结于《庄子》中,从而使庄子的生死智慧扑朔迷离。
  
  二、生命意志之升华:骷髅见梦与寡欲禁性
  
  死亡问题不是存在者状态彼岸的问题,而是此岸的,任何关于此岸、彼岸的认识都建立在此岸的原初的基础之上。庄子从人的出生和死亡来展开人的本真存在状态,就是引导人们去领会出生与死亡状态的那种最本己而又不确定的可能性。庄子讲了一个关于骷髅言死之后的寓言(《庄子·至乐》):人死了,摆脱人间的桎梏,上面没有君王,下面没有臣子,没有四季的冷暖寒暑,从容自得随顺于天地春秋之变化,即使国王的快乐也不会胜于此吧?庄子借骷髅之口论述了在对死亡的领会中才觉悟到人世间的羁绊和累赘。庄子用提问的方式列举了引起死亡的诸多原因:是因为贪生背理以至于死,还是国家败亡,遭到斧钺的砍杀而死于战乱呢?是由于冻饿而死,抑或是年寿尽了自然而死亡呢?庄子列举的几种死亡原因揭示了世俗对死亡的看法。死亡在这里被认为是由原因引起的结果,匮乏的生活条件、险恶的政治以及虚伪的仁义道德都足以致人死命。这种对死亡的看法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庄子没有停留在现成的现象领域去考察生死问题。在他看来,这种对死亡的看法是把死亡看作是由诸种原因引起的生命终结,是思辨领域的事情。骷髅对庄子说:“子之谈者似辩士。视予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辩士在现实的世界中去考察死亡,把死亡视为生命的终结。这样的生死是与有形的肉体和无形的精神相联系的,同时生死也被现成的各种关系决定着。正如庄子对骷髅说:“我让掌管生命的神灵恢复你的形体,把骨肉肌肤还给你,把你送回到父母妻子故乡朋友那里去,你愿意吗?”骷髅听了之后眉宇间露出不满的表情:“我怎么能丢掉南面为王的快乐,而恢复人间的劳苦呢?” 这个“南面王”的表述发人深思、寓意深厚。骷髅所说的死后的快乐当然不是说有一个彼岸世界,而是把出生入死的素朴本真、无欲无求、无机巧、无心智视为最本真最原初的生存状态,也就是说出生入死让世内存在者所有的现成关系在存在者整体这一境域中消失殆尽。作为完整的原初的本性的人,不能从存在者那里去理解自身,而必须是从自身来理解自身。能勘破生死的人都是方外之人,他们与大道为友,游于天地之间,以万物为齐一,以生死为一事,生命的变换只是假借着不同的身躯,其实都是造化的手笔,自然的运作。
  叔本华认为依据经验对死亡各种原因的分析并不能代替对死亡本身的看法。生命意志与其说如骷髅见梦一般,不如说本来就是虚无;个体生存过程中必然遭遇痛苦与死亡,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一个人如果真正明白了世界就是生命意志的表象,那么他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否定生命自身,就像骷髅不愿回归肉身。叔氏认为,意志的否定只能是意志的自我否定,而这样的否定只有通过意志的自我认识才有可能达到。凡个体必然有生有死,个体死亡并不触犯生命意志。而这样一种认识也就可以成为我们意志的“镇静剂”,成为我们压抑和取消欲求、达到意志否定的催化剂。叔本华在谈到这一层面时说:“对于整体大全的认识,对于自在之物的本质的认识,就会成为一切欲求的和每一欲求的清静剂。意志从此便背弃生命,生命的享受现在使他战栗,他在这些享受中看到了生命的肯定。这时这个人便达到了自动克制欲求与世无争的状态,达到了真正无所谓和完全无意志的状态。”由此看来,叔本华所谓意志自由或意志否定的实质是“自动克制欲求”、“清心寡欲”或者“禁欲”。这也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在叔本华的哲学里,所谓意志的肯定不是别的,正是无止境的贪欲。因此,他十分推崇斯多葛派的哲学,鼓吹“绝对的禁欲”,为此他提出了三种基本方法:第一,禁绝性欲。因为性欲是生命意志的最强烈的表现,性欲的满足不仅肯定了个人的生存,而且还延长了生命并产生新的生命,禁绝性欲可使意志随身体的生命一同终止;第二,忍受痛苦。如散尽财产,故意造成贫穷,不使愿望的满足和生活的甜蜜激动意志,强制自己去做不愿做的事和不想做的事,欢迎和忍受外部强加于自己的各种损失、羞辱和痛苦,乃至自鞭自苦、菲薄生活,消灭各种微弱的残存意志;第三,绝食而死。这是自愿选择的最高程度的禁欲,死是痛苦的真正解脱,随着死亡而告终的不只是现象,还有本质。“对于这样结局的人,这世界也随时告终了。”时间、空间没有了,主题、客体消失了,世界变成了“虚无”,亦即佛教的“涅磐”境界。
  庄子借骷髅之口称会死的境域具有南面为王的快乐,这种以无聚集万物的状态与人世间的君主对万民的主宰完全不一样,因此骷髅不愿放弃这一快乐回到人间的累患之中。能生会死的人体悟了包融万有的存在,与所有现成事物、现成关系决断了的生存与死亡既包涵着强烈的生命意志的自我隐蔽,也包涵着生命意志的揭蔽。骷髅不愿回到肉身与叔本华的否定厌恶自身如出一辙,以不同的方式,跨越时空的界限,彼此深深的契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对生命意志升华的相互诠释,真可谓心有灵犀。
  
  三、轮回观:死亡意识之升华的哲学意蕴
  
  轮回思想在庄子思想中占有相当地位,人死之后,靠的是什么回复于未生之前呢?庄子有两种解释回答了这个疑问。一是灵魂,一是气。“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鼗,堕其天芷,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知北游》)。人的躯体之于灵魂,就好比天生的弓衣或天生的口袋。灵魂套上弓衣或口袋便化而生,抛开这弓衣或口袋又化而死。然而出生入死的只是弓衣和口袋,灵魂本身却是不死的。除灵魂以外,构成庄子生命轮回观的另一种动力因素“气”。《知北游》关于气之聚散决定人之生死的那一段论述,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所谓“通天下一气耳”的道理,又演示为“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的循环变化,可确认为一种标准的二元轮回模式。
  叔本华认为,人类作为个体虽然必然有死,但赋予人类的基本因素,即“推动个体活动的力量”,却不因我们的死亡而毁灭。然而,这种推动人体活动了力量,不可能是意识,即一般人所理解的灵魂。这是因为,意识不是有机体的原因,而是它的派生物,是其结果的“表现物”;意识之限于有机体存在时才能发生的作用,一旦有机体死亡,它的作用也随之停止;个体性是有机体的特性,同时也是意识的特性。既如此,那么这种推动人体活动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叔本华称之日“自然力”。而且,这种自然力是一切生灭变化的前提,可以推动无数相同的现象运动变化,具有永恒性,其本身与因果变化无关。这样我们就不能因为“如今有机体的生命停止了,就据以推测此前推动它活动的那股力量”也归于乌有了。这就如纺车虽已停止不动,但我们却不能因此推测纺织女郎亦已死去一样。叔本华得出结论,从这一点也足以证明我们的真正本质是不灭的。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的死亡理论和庄子的轮回观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仅仅是刚开始,叔氏继续阐释他的“轮回”思想,尽管他没有用轮回这个词语。
  他不仅用自然不灭原理且还用物质不灭来证明人的本质或人类的不灭性(轮回)。他指出,“那些被当作灰尘或躺在那里的物质”,不仅能转化成许多物理现象也可自行变成动物或植物,乃至生命。而且,物质和自然力一样也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因而,“物质亦同于自然力,并未参与因果所引导的无间断的状态变化,它以绝对的固执性,保证人类的不灭性”。叔本华为我们的本质(生命意志)不可毁灭提供的第二个重要证明是所谓理念或物种不可毁灭的证明。叔本华认为,我们作为个体有生有死,但是我们人这个类、这个物种、这个理念却是永远不灭的。而物种和理念不是别的,正是我们的本质,因此,理念或物种的不可毁灭性直接地就是我们的本质不可毁灭性的证明。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讲,理念或物种是生命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是“生命意志实际扎根的地方”。因此,理念或物种的不灭直接地也就是生命意志的不灭。
  叔氏的这一表述与庄子的生死一气说互相诠释,相得益彰,凸现出生死轮回的哲学意蕴。庄子生死观中除了有形气变化一说之外,同时也有形骸与魂魄分为两橛的观点,并且也表达了精神脱离肉体而长存的信念。庄子关于气化生死的论述与关于灵魂不灭的论述处在不同篇章的不同段落中,彼此之间缺乏整合性的理论概括,有如散珠一般。我们把这些散珠串起来,就会发现庄子的思想和神话思维的一个普遍信念就是灵魂在气之中如出一辙,由此看出,气聚则生就相当于魂灵(神)来舍;气散则死就相当于“魂魄将往”,离开了弓衣和口袋。就连《列子·天瑞篇》中“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的观念也同叔本华的思想密切关联。在《大宗师》中子犁对子来将死所作的感叹便是一个显例:“伟大啊!造化者,又要把你变成什么东西,要把你送到哪里?要把你变成老鼠的肝吗?要把你变成小虫的膀子吗?”子来死于此,而鼠肝、虫臂生于彼,看起来只是变形转生,实际上就是新的意义上的一种轮回。所以子犁会对围着垂死的子来哭泣的妻儿们诃叱说:“去,走开!不要惊扰将变形转生的人!”既然死于此是生于彼的条件,出入往返于死生之间就如仪式是例行程序一般,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呢?除了鼠肝虫臂和为鸡为弹两例之外,庄子还讲到蝴蝶、蛇、蝉、鱼鸟、鲲鹏等等以变形为特征的生物,以及与灵魂关系密切的骷髅,都或明或暗地在形变的表象之后隐藏着灵轮转生不死的古老信念。
  叔本华则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庄子相同的理念,他用彩虹打比喻来解说个体生灭和种族不灭。他把不灭的种族比作彩虹,把生灭的个体比作构成彩虹的水珠。一帘瀑布的水珠变化着,连续不断地出现和消失,但是它们支撑的彩虹却依然雄伟壮丽和谐的挂在天空,丝毫不为这些水珠的千变万化所动。同样,每一个理念即每一个物种也丝毫不会为它的个体成员的生死以异动所影响。叔本华还用自然循环论来描述和论证种族不灭。他认为,万物虽然只有一瞬间的逗留,又匆匆走向死亡,但它的本质不变,并不断地、反复地借个体显现出来。由此叔本华得出结论说:“历史有如万花筒,每当回转时,都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形状,而实则不论何时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相同的东西。因此,这样的生灭并不影响事物的真正本质,同时,这种本质的存续与生灭毫无瓜葛,因而它是不灭的。”“种族是不会衰老、永远年轻的。死亡之于种族由于个体的睡眠,或者是眼睛的一瞬。”或者可以说,个体死亡只是自然玩弄的一个“游戏”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叔本华把这种自然循环看作“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形式”,断言“不论在哪里都不例外,自然的纯粹象征是圆形,因为圆形是循环的图式”。这就在实际上契合了庄子的轮回说,得以使死亡意识跃升至哲学形而上学层面。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个案研究,针对高职院校招生中出现的市场需求与大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根据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掌握大众需求动向,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专业设置提供保障依据。以此抛砖引玉,希望人们更多关注“职业名声”不佳、但为市场紧缺专业的招生问题。  关键词:高等院校 专业设置 文秘专业 市场需求 大众需求 职业名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l-623X(2009)01-
期刊
摘 要:斯佳丽的生活历程很大程度上是力其所生存的环境所塑造而成的。她在时代的大变迁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其性格和行事方式。从本质上看,她是一个不断求索与进取的形象,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发展出新的人生,但同时,她为达目的也时常不择手段,从而导致其精神生活某种形式上的崩塌,所以,综合起来,她是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的典型代表,有着浓厚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乱世佳人》斯佳丽 生存困境 存在论 女性 
期刊
摘要:高校BBS凭着自身特有的传播优势和特点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使其成为高校校园网站中最活跃的板块之一。建设好高校BBS,使其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地学习、生活,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高等院校 BBS 校园文化建设 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9)01-0036-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教
期刊
摘 要:词素“化”可以实现形容词或名词的使役化。文章从句法致使的角度,对现代汉语里“x-化”类使役动词的形成提出一个可能的句法解释。在句法致使的视角下,“x-化”类使役动词是核心词x与轻动词Cause和Become句法合成的结果。“化”作为一个轻动词,具有重要的句法意义:它可以充当致使轻动词Caus或起始轻动词Bec,触发相应的句法推导,使“x-化”类动词的使动和自动用法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汉语允
期刊
摘要:学校规模的扩大、教学层次的提高,使师资的配备不断发生变化。文章主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TEM4过级率与师资的配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揭示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及师生比对TEM4过级率的影响,为优化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英语专业 四级考试TEM4过级率 师资配备灰色关联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8)02-0
期刊
摘要:辛亥革命后,为了调和南北冲突、阐明实业报国的主张和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1912年孙中山应袁世凯的邀请到北京共商国事。在北京期间,孙中山与袁世凯会晤、参加同盟会改组、出席各界欢迎会……这些活动是孙中山先生践行民主共和的写照,他不顾自身安危、利国福民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当今建设和谐民主的社会和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孙中山 1912年北上政治主张  中图分类号:K25 文
期刊
摘要:随着华裔美国文学在中国高校研究的升温,《喜福会》已成为爱好者的必读之作。许多学者从文化、族裔身份等角度对这一作品进行了剖析。同时《喜福会》中简单而明了的意象,如麻将、天鹅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主要对象,文章将着重于《喜福会》中几个看似无足轻重的意象如棋子、花园、鹅毛、玉坠来透视它们与母女主题以及中美婚姻文化观之间的深刻关系。  关键词:小说 喜福 会意象与主题 意蕴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
摘要:以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写作为载体,采用有声思维、作文再形成等方法,通过观察17名受试学生在写作——对比——再写作过程中对语言形式有效的“注意”,对“注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研究发现,“注意”这一因素在学习者英语写作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讨论了学习者英语水平的差异对“注意”的影响,其结论可以对二语写作教学乃至二语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注意 二语写作 作文
期刊
摘要:梦幻意象是当代女性散文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女性散文的梦境里有关童年故乡、爱情亲情的描述,细腻迷离,诗意且有力地记录了女性自我心智成长与精神蜕变的生命成长史。  关键词:女性 生命成长 女性散文女性意识 梦幻意象女性成长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8)02-0061-03    散文评论家楼肇明曾指出,“女性散文”应呈现的特质是:“(一)对
期刊
摘 要:通过在广东工业大学数学专业7年的专业调整实践,探索了广东工业大学应用数学学院以信息科学、统计科学为数学专业方向的社会时代背景,说明了各个专业方向培养的侧重点和就业前景,阐明了传统学科专业与新增专业方向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专业设置 专业调整 理论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7)03-0004-02    自人类进入以高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