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说“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武术正是需要弘扬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一。邓小平在1977年的时候就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在今天仍然适用。早在80年代,国家教委、体委就明确要求在学校中广泛开展武术活动。如今,武术更是作为国家七项重点扶持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以全新的面貌堂堂正正进入校园。各地的武术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这些都指明了武术教育一直是增强民族体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
在新时期下,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武术活动一定要有新的内容和意义。我们要看到:中国正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但“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西方某些敌对势力一直图谋对我国实行“打压”、“分化”、“围剿”,特别是和我们争夺下一代。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要从爱国主义的高度去认识她,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以今天,武术进校园不仅在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学生意志,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深入贯彻《纲要》精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重视武术礼仪教育
“武术礼仪是习武者应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习武之人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传统武术礼仪品种众多,有严格的程序,有的比较繁杂,但总体都是要展示练武者的尚武精神,有一定指南的意义。传统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注意以国家德育刚要为指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武术礼仪的内容一定要体现国家的意愿导向,常规内容主要还是本着当代武术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按照国际武术联合会规定的武术礼仪为准。
在实施校园武术礼仪教育活动过程中,不但要教育学生如何做,还要讲清楚这样做的意义。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必须注重自己形象,言传身教。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如师父,师徒如父子。师徒关系是传统习武过程的一种特殊存在关系,意味着互相选择。师父有传授徒弟技艺,引导徒弟成长的义务;徒弟有学好技艺,把技艺继续发扬下去的责任。所以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尊师重道、谦虚谨慎、胸襟广阔、弘扬武德”的精神熏陶。
二、要引导学生寻找武术的“真、善、美”
如果学生对武术没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在练习过程中就会特别容易“误入歧途”,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中小學生了解武术的途径是比较狭窄的,主要通过武打影视作品、武侠小说、武侠漫画等,对武术的认知比较模糊,很容易被蒙蔽和欺骗。我们引导学生寻找武术的“真”, 就是要他们让认识到她是一门科学,是一项“内外兼修”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不不是神秘。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伪武术”,一大堆别有用心的人靠着花哨、不切实际的表演而追名逐利,如什么隔山打牛、徒手放电、意念伤人、传送内功等等。这些东西加剧了伪科学的盛行,不但对武术文化本身造成损害,而且严重损坏了习武者的形象乃至国家的形象。武术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是国家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要教育学生知道真正的武术是经得起逻辑验证的,能够被信服的,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武术。我们对出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所谓武术和练功方法,要提高警惕,学会思考和甄别。简单来说,一切不符合物理力学原理的武术都是假的;一切不符合人体运动原理的练习方法都是害人不浅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不断探索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的武术训练方法。老师要能做得到、讲得清,让学生学得明;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练真功夫要循序渐进,不能投机取巧,要有求真的精神,靠实力来赢得信任和尊重。
学生的习武动机很多,如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不被欺负、威风出众等等,有的也有锄强扶弱的情怀。要注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武观念。其实练武是一种修行过程,也是一种求“善”的过程。“止恶扬善”是武者追求的一种高端境界。如果认为止恶扬善就是动用武力除暴安良,那是狭隘的,不合时宜的。“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武技的运用、武德的修养都不能脱离这一点。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止恶扬善是要启迪他们心中的善念,压制他们心中的恶念。练武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感悟认知提高的过程,在开展各种武术活动过程中,我们暨要注意培养他们一种“逢善不欺,遇恶不怕”的武道精神,也要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乐于助人、虚心学习的意识,更要想方设法激发他们弘扬正义,保家卫国的情怀。
武术本身代表着一种美的文化形象,如果我们大家都来习武,个个身壮力健,精神焕发,我们中国人的形象该有多美!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是一个倾注着理想、要求、情感和趣味等在内的文化系统”。它以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习武者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勇敢机智的精神。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审美的发展。社会的条件变了,时代的需求变了,具体到中小学的武术教学上,也必须相应的发生新的变化。目前武术外在的美主要体现在形体美、节奏美、意境美等方面。为了发挥武术的美育功能,我们必须摸索出一条适合现在的中小学生容易接受的审美教学路子来。如把形体训练、音乐伴奏、艺术表演融入到武术教学中等,不失为比较有效的方法。内在的美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是发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
三、重视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武术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智慧聪颖的伟大民族。武术教学要注重武术人文精神的宣传,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楷模,树立崇拜的偶像,为学生不断输送精神养分,使武术教育寓于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当中。如以霍元甲为代表的一大批武林前辈,靠着精湛的技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徐才先生说过:“武术在华夏大地上绵延发展数千年。这幅漫长的武术历史画卷受到中华古老文化绚丽多彩的点染。它不只有多种门派的技术源流,而且还有内涵深邃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医学思想。武术的光环从体育幅射到文化、经济领域……不能不引起我们中国人对这个世界性事业的更大责任感和使命感。”“源于中国,属于世界”,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通过武术培养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产生展我风采,扬我国威的想法,必将给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
四、注意点、面结合
校园武术活动采取“提高”带“普及”,“普及”促“提高”的方法可以迅速开展起来。“提高”是武术活动的“点”,主要是指活动的骨干队伍,通常就是学校武术队;“普及” 是武术活动的“面”,就是在学校普遍开展武术活动。没有“点”,就如群龙无首,难以带动起“面”; 没有“面”,“点”就成为无源之水,难以持续发展。在开展德育渗透这一块也应该与这种模式结合起来,把尖子培养、班级开展、全校组织的形式机动灵活结合起来,使其互相促进,创建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形成良性循环,并且持之以恒,让学校的武术运动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使学生习武修德成为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浅析中华传统武术的礼仪教育》
2.《技术符号美学》
3.《武术理论基础》
4.《中国武术史》
在新时期下,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武术活动一定要有新的内容和意义。我们要看到:中国正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但“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西方某些敌对势力一直图谋对我国实行“打压”、“分化”、“围剿”,特别是和我们争夺下一代。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要从爱国主义的高度去认识她,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以今天,武术进校园不仅在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学生意志,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深入贯彻《纲要》精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重视武术礼仪教育
“武术礼仪是习武者应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习武之人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传统武术礼仪品种众多,有严格的程序,有的比较繁杂,但总体都是要展示练武者的尚武精神,有一定指南的意义。传统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注意以国家德育刚要为指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武术礼仪的内容一定要体现国家的意愿导向,常规内容主要还是本着当代武术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按照国际武术联合会规定的武术礼仪为准。
在实施校园武术礼仪教育活动过程中,不但要教育学生如何做,还要讲清楚这样做的意义。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必须注重自己形象,言传身教。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如师父,师徒如父子。师徒关系是传统习武过程的一种特殊存在关系,意味着互相选择。师父有传授徒弟技艺,引导徒弟成长的义务;徒弟有学好技艺,把技艺继续发扬下去的责任。所以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尊师重道、谦虚谨慎、胸襟广阔、弘扬武德”的精神熏陶。
二、要引导学生寻找武术的“真、善、美”
如果学生对武术没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在练习过程中就会特别容易“误入歧途”,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中小學生了解武术的途径是比较狭窄的,主要通过武打影视作品、武侠小说、武侠漫画等,对武术的认知比较模糊,很容易被蒙蔽和欺骗。我们引导学生寻找武术的“真”, 就是要他们让认识到她是一门科学,是一项“内外兼修”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不不是神秘。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伪武术”,一大堆别有用心的人靠着花哨、不切实际的表演而追名逐利,如什么隔山打牛、徒手放电、意念伤人、传送内功等等。这些东西加剧了伪科学的盛行,不但对武术文化本身造成损害,而且严重损坏了习武者的形象乃至国家的形象。武术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是国家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要教育学生知道真正的武术是经得起逻辑验证的,能够被信服的,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武术。我们对出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所谓武术和练功方法,要提高警惕,学会思考和甄别。简单来说,一切不符合物理力学原理的武术都是假的;一切不符合人体运动原理的练习方法都是害人不浅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不断探索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的武术训练方法。老师要能做得到、讲得清,让学生学得明;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练真功夫要循序渐进,不能投机取巧,要有求真的精神,靠实力来赢得信任和尊重。
学生的习武动机很多,如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不被欺负、威风出众等等,有的也有锄强扶弱的情怀。要注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武观念。其实练武是一种修行过程,也是一种求“善”的过程。“止恶扬善”是武者追求的一种高端境界。如果认为止恶扬善就是动用武力除暴安良,那是狭隘的,不合时宜的。“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武技的运用、武德的修养都不能脱离这一点。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止恶扬善是要启迪他们心中的善念,压制他们心中的恶念。练武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感悟认知提高的过程,在开展各种武术活动过程中,我们暨要注意培养他们一种“逢善不欺,遇恶不怕”的武道精神,也要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乐于助人、虚心学习的意识,更要想方设法激发他们弘扬正义,保家卫国的情怀。
武术本身代表着一种美的文化形象,如果我们大家都来习武,个个身壮力健,精神焕发,我们中国人的形象该有多美!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是一个倾注着理想、要求、情感和趣味等在内的文化系统”。它以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习武者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勇敢机智的精神。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审美的发展。社会的条件变了,时代的需求变了,具体到中小学的武术教学上,也必须相应的发生新的变化。目前武术外在的美主要体现在形体美、节奏美、意境美等方面。为了发挥武术的美育功能,我们必须摸索出一条适合现在的中小学生容易接受的审美教学路子来。如把形体训练、音乐伴奏、艺术表演融入到武术教学中等,不失为比较有效的方法。内在的美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是发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
三、重视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武术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智慧聪颖的伟大民族。武术教学要注重武术人文精神的宣传,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楷模,树立崇拜的偶像,为学生不断输送精神养分,使武术教育寓于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当中。如以霍元甲为代表的一大批武林前辈,靠着精湛的技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徐才先生说过:“武术在华夏大地上绵延发展数千年。这幅漫长的武术历史画卷受到中华古老文化绚丽多彩的点染。它不只有多种门派的技术源流,而且还有内涵深邃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医学思想。武术的光环从体育幅射到文化、经济领域……不能不引起我们中国人对这个世界性事业的更大责任感和使命感。”“源于中国,属于世界”,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通过武术培养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产生展我风采,扬我国威的想法,必将给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
四、注意点、面结合
校园武术活动采取“提高”带“普及”,“普及”促“提高”的方法可以迅速开展起来。“提高”是武术活动的“点”,主要是指活动的骨干队伍,通常就是学校武术队;“普及” 是武术活动的“面”,就是在学校普遍开展武术活动。没有“点”,就如群龙无首,难以带动起“面”; 没有“面”,“点”就成为无源之水,难以持续发展。在开展德育渗透这一块也应该与这种模式结合起来,把尖子培养、班级开展、全校组织的形式机动灵活结合起来,使其互相促进,创建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形成良性循环,并且持之以恒,让学校的武术运动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使学生习武修德成为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浅析中华传统武术的礼仪教育》
2.《技术符号美学》
3.《武术理论基础》
4.《中国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