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 学会欣赏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b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赵景瑞:《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中学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现行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们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们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们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们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们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学会欣赏,从而获取其中无穷无尽的宝藏呢?
  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教师本身要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作为教师,应给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打破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形成开放的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得到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精神等得到有效的发挥。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给师生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这样,学生自然拥有了欣赏的兴趣,在欣赏中也获得了成就和发展。其次,要鼓励学生探索求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要用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要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勇于发现。在教学中,我经常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质疑解疑。起初,有些同学提出的问题简单而浅显;时间久了,课堂上经常会迸出许多真知灼见,博得阵阵喝彩。欣赏着学生们的精彩表现,作为老师的我们也获益非浅。给学生“自由”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唤起创造的热情,释放巨大的潜能。
  2. 诵读文本,熏陶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能驾驭文字。中学课本中精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语汇丰富。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冰心《荷叶 母亲》等。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自己归纳诵读的要求:语音、语速、语气、语调等,鼓励他们放声朗读,有表情地朗读,选取你喜欢的语段朗读。久而久之,学生能自己摸索诵读的诀窍并形成一定的诵读能力。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学生在诵读中自然而然就欣赏到了文字的精妙,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如,我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充分利用朗读体验,培养学生语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分角色朗读母亲逼问羚羊木雕下落这部分时,我启发说:“同学们,生活中,你们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吧!快读一读,你就是文中的我,边读边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尽情地表达出来!”学生们兴奋地捧起课本,忘我地朗读起来。当读到“不,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时,有的同学竟然是哽咽着喊了出来 ,尽情倾吐自己内心的委屈。他们不知不觉进入文本,真正把自己和文本的人物融为一体,细腻的情感如涓涓细流汩汩涌出。
  3. 注重细节,欣赏文本 施瓦布说:“如果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课堂教学就应当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是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实现这种对话和交流就需要我们静心品味、欣赏文本中的细节。如在教《海燕》一课时,有同学注意到了文章中两处对海燕描写的细节“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一会箭一般的直冲向乌云”“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看吧,他飞舞着”这位细心学生的发现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欲,纷纷开始讨论“飞翔”与“飞舞”;“直冲”与“穿过”的不同。通过赏析、探究这些词语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海燕的勇敢无畏以及对暴风雨到来的渴望之情和喜悦之情。通过这一探究也为学生准确掌握暴风雨的象征意义奠定了基础,无形中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老王》一课中有同学发现这一细节:文章结尾处写到老王去世时我的反应“呀,他什么时候........”这位同学问道“我是怎样知道老王去世的,我的反应是怎样的,这一反应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又引发了学生的热议:“有说说明了我的吃惊;有说说明了我的愧疚;有说说明了老王的可怜,死了都不为人所知;有说老王在当时的社会没有地位.......”结合同学们的讨论我顺水推舟请同学们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这样学生很容易掌握了文章的主旨。都说细节决定成败,我想在语文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容忽视的细节,这就需要老师们不断培养学生发现并赏析细节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给予他们尽情展示赏析这些戏细节的机会和时间。这样我们就能欣赏到学生们的敏锐和聪慧。
  4. 联系生活,获得语感 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識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就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学生要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体验、积累生活经验中的语言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践,回忆生活经历,唤起有关表象,进行有关联想和想象,从中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景,领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获得准确的语感。如在教《背影》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作者这样的亲身经历呢?同学们的回答真是情辞恳切:有的同学说自己生病的时候父亲背着自己上医院,在父亲宽厚的背上好温暖;有的同学说自己每天学习学的很晚的时候,母亲总是会悄无声息的来到自己房内为自己端一杯热水;还有的同学说父母们为我们提供最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而自己却是那么的简朴..........是呀,学生们的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了他们对父母深情的理解与感激,他们学会了欣赏爱并懂得了感激、回报爱。欣赏着充满爱意的课堂,我们每一位都被感动着,都被感染者,我们又一次经受着爱的洗礼。
  5. 反躬自省、与时俱进 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它是一种自我的批判性的态度和方法。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的自我纠错、自我教育的过程,对于促进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了几年书的我们,觉得自己有经验了,课堂开始变的模式化了,思维也被经验禁锢了,知识和理念慢慢老化了,突然发现课堂缺少了以前的活力。终于明白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要想成为一棵常青树,成为学生一直喜欢的老师,我们就要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在学习中不断充实、更新、超越自己。
  叶圣陶先生有两句经典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两句话说得很朴素,每位语文教师几乎耳熟能详,但它确实蕴涵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指明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让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学会欣赏吧,引领我们的学生去欣赏文本中无尽的美景吧!那么,你也一定能欣赏到你自己人生中最美的风景!
其他文献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目标
期刊
“黑色的星期五”是作文课的代称。用词虽然消沉一些,但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学生对作文课的态度:枯燥无味的作文就是一种负担。由此可以了解学生为什么对作文课畏之如虎,谈写色变。究其原因,除了教育体制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语文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人心,作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认真探索,针对作文主体——学生的具體情况,采取了“
期刊
1. 课前准备应该注意的问题 听前活动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听力状态,为更好地听做各方面的准备。内容包括让学生明确听力学习的目标任务,对听力材料的内容引起注意,提起兴趣,以最佳状态进入听力活动。准确把握听前活动的设计,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满足听力准备的需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听说课准备应该注意什么呢?  (1)听前活动设计不应包括词汇扩展。听前
期刊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历史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要突出形象性。问题情景的创设要生动,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成为启发学生思维的导火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上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像这样有声有色
期刊
背诵是中华民族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背诵成篇或成段的文章好处很多。它有利于语音和语调的正确、熟练,有利于语法和词汇的巩固,有利于预感的形成和口语与书面语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记忆力的锻炼和增强。有的英语教学法专家指出:大量背诵课文与大量多种练习结合,是对于各不相同条件下的英语教学的普通有效方法,是英语教学的一大原则。  背诵课文的方法很多,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同等智力,同样水平的情况下,
期刊
【摘 要】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从技能训练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故而广大教师要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等,灵活恰当选用教与学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但在中学
期刊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就是不断的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的良好情绪,以便从这种情绪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愿望就是千方百计的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成功的喜悦,并期待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这就是学生学习语文永不枯竭的动力。  1.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推迟性评价 我在语文教学中常常采用整体教学、提前阅读的方法。就是在学期的整体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学生对本册书
期刊
【摘 要】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取代美育的功能。初中生正处在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时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这个时期的审美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
期刊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既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自主学习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上。对自主学习的这样定位和定向是正确发挥他主学习价值和作用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人性健康发展的保证。遗憾的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和突出他主学习这一方式,从而使学习异化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控制力量,并
期刊
语文课本中的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语文综合能力。语文实践活动要体现学生自主实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大纲强调指出,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据此,小修订本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它是课内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