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节日·温情

来源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ji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风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风与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弘扬美德,传承文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风淳朴,民俗繁多。譬如中秋节吃月饼,春节前置办年货,端午赛龙舟、包粽子……这些节日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
  【选文一】
  月光饼(节选)
  ◎张 浩
  说起现在商场的月饼,真乃是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不必说传统的双黄莲蓉月饼、五仁月饼,也不必说各种口感新鲜的冰皮月饼、水果月饼,单是那新奇的冰激凌月饼,就各式各样,应有尽有。不过,在我的月饼味道里,印象最深的犹是我们客家自产的月光饼。虽做法简约,却味甜香清,也最萦绕心底,挥之不去。
  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之时,月光饼就会出现在祖父家里的供桌上,先要供奉给神灵们品尝。印象中,那月光饼不仅形圆似月,而且洁白如月,有些月光饼上还会印有圆月、桂花、嫦娥等图案,虽粗犷,却应景。或许,这就是月光饼最真实的写照。听祖父说,这月光饼就只用纯白糯米粉和白糖两种配料配制而成,有时最多再添加点黑芝麻点缀其中。那时候的月光饼可没有什么华丽包装,就是一张饼纸包装成正方形,有时候饼纸上还会贴上条状红纸,以示喜庆。还记得问起祖父,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祖父摇头不知,只道此是客家人的传统。
  小时候要吃月光饼可不像现在,随处可买,随时可吃,唯有到了中秋这一晚才有机会尝尝鲜。在食用之前,月光饼是先要供祀“月光娘娘”的。在中秋之夜,待瑞光千丈,皓月当空之时,大人便在月下摆好桌子,把月光饼、柚子等物品一一摆置妥当,祭拜“月光娘娘”,以祈求合家安康,寄托美好生活。大人们相信,只有“月光娘娘”照过的月饼,食用之后方能健康平安。在这间歇之际,大人们欢聚一起,把酒赏月,闲唠家常,我们则嘻嘻哈哈地唱起了客家童谣《月光光》:“月光光,照四方;四方矮,照老蟹;老蟹王,跌落塘;塘东心,有枚针;塘壁下,有条蛇,吓死先生俩子爷。”现在唱起来仍是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唱完《月光光》,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要求大人分月光饼了,往往还没有切开分匀,我们便把月光饼“豆剖瓜分”了,抢得多的不免窃喜,抢得少的则少不了去大人那里告状一番,要求重分,可哪里还有踪影,大人只能安抚一番罢了。
  (选自《小品文选刊》)
  心语点点
  本文以“月光饼”为主线,讲述了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并介绍了家乡中秋的民俗,凸显出地域文化的特点。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以现在的月饼来衬托月光饼,表达了对老味道的怀念,并点明文化传承的主旨。
  【选文二】
  乡村年货(节选)
  ◎李笙清
  在乡村,一过了冬至,家家户户就开始腌制“腊货”,一般都是鱼肉鸡鸭等等。女人们总喜欢对着那些挂在阳光下的一串串“腊货”品头论足:“哟!今年腌了这么多,是不是养蟹赚钱了呢?”“看你家养的鸡、鸭多肥啊!都腌出油来了呢!”一问一答间,女人们还手脚不停地织着毛衣纳着鞋底,一丝融融的笑意便浮现在脸上。
  乡村里置办年货,男人女人分工明确。比方说打糍粑,女人将糯米蒸熟倒进瓷盆里,就该男人们上阵了。他们用上细下粗的木棒不住地趁热捣杵糯米,直到糯米捣成了糯米泥团。然后在簸箕里洒上米粉,将糯米泥摊在上面,挤压成大饼状,等到完全冷却下来后,用刀切成一块块厚薄均匀的长方形,放进装满清水的坛子里浸泡着,打糍粑的工序才算完成。
   还有糖片子,在我的乡村里俗称为“麻叶子”,跟超市里卖的沙琪玛有些相似,不同的是糖片子是硬质的,很脆耐吃。冬月里,母亲就泡好了粳稻米,放在太阳下晒上好多天。然后一勺一勺地舀进锅里,和着一些黑铁砂一起炒。我坐在灶边,架上木柴烧火,母亲用几根麻梗不住地在锅里翻炒,那些细小的米粒眨眼间就胀大了身子。炒米炒好后,母亲用筛子筛去细沙,将炒米倒进一旁的箩筐里,阵阵诱人的香味便弥漫了整个屋子。
   炒米弄好后,接着就是熬麦芽糖了。母亲用草捂住泡好的麦子,等到它发出嫩生生的麦芽来,就掺杂细米在磨子上磨成浆,然后倒进锅里加水煮,往往从一大早开始,直到三更半夜才熬出糖水,然后用纱布过滤,等到它成稠状时倒进炒米拌好,弄到洒好米粉的大桌上,切成一块一块的,就成了乡村特殊的年货——糖片子,有的人家还在糖水里拌进炒熟的芝麻,那味道吃起来就更香了。
   乡村的年货还有很多,随便走进一户人家的厨房,那油锅里都漂浮着玉兰片、麻花和红薯片……乡亲们说说笑笑间,一些飘溢着乡村气息的年货就这样预备好了,这些都是乡民春节待客的特殊年货,也是孩子们来春的主要零食。
  (选自《四川科技报》,有改动)
  心语点点
   文章通过对乡村年货的描写,表现了乡村独特的节日风俗。文章略写“腌腊货”,通过女人们的品头论足反映了现今乡村的富足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详写“糖片子”的制作过程,使我们对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这样文章叙事有详有略,各有侧重。
  【選文三】
  端 午
  ◎王尧礼
   幼时在老家,节前三天就开始祭祖,早晚一次,祭品是煎豆腐、煎茄子,第三天才上肉食。端午最有特色的食品当然是粽粑。包粽粑的箬叶,俗称粽粑叶,生长在阴湿处,故箬林之下每有井,行人饮水,摘箬叶卷成锥筒舀之。箬叶有清香,裹食而煮,食物也沾其味。箬叶中间宽两头窄,长尺余,最宽三寸,合数叶才能包一个。去年端午前夕游黔西南,归途专门绕道贞丰县城购买其名产贞丰粽粑,见店中所用箬叶阔大如牛皮菜叶,与吾乡所用不同,香味亦稍淡。
   吾乡粽粑或灰或白或豆,灰粽是在糯米中搅拌糯谷草灰或荞灰,白粽则纯用糯米,豆粽是糯米夹豆;或馅或不馅,或荤馅或素馅。荤馅是鲜花椒浸泡的鲜猪肉,素馅则是糖或枣。猪肉不鲜,花椒陈年,粽粑味道都大减,更不可用腊肉。包灰粽的是布依族,场坝的汉族包白粽或豆粽,我家包灰粽。形状或错对四尖角,或圆柱体。圆柱体状如枕头,称枕头粑,是专为孩子包的。初五早晨,各家孩子用竹扁担挑着一对枕头粑四处游走,很欢乐。
   祖母在世时,带着孙辈到屋后的山崖下摘取三角藤、蓝布菜、仙桃草、菖蒲煮水洗脚,说是可以祛邪驱病。
  (选自《贵州都市报》,有改动)
  心语点点
   文章详细地介绍了家乡端午节的习俗,表达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之情。围绕过节,作者介绍了端午节的第一个习俗——很有特色的食品粽粑以及粽粑的颜色、配料、形状等;第二个习俗是祛邪驱病。文章语言通俗,将端午的风俗介绍得十分条理。
其他文献
原文   道虽迩①,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自《荀子·修身》)  注释   ①迩(ěr):距离近,与“遐(xiá)”反义。  译文   路虽然近,不走也到不了;事虽然小,不做也完不成。  品读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从下列四个选项中,找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你选哪一项?   A.科学家 B.文学家   C.艺术家 D.空谈家   答案自然是D。虽然“行行出状元”,样样有专家,但是正如诗
期刊
文章的构思和修改对于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绝对不能忽视。  构思往往决定文章的成败,很多时候构思所花的时间比写作的时间还长。往往一篇文章构思好了,这部作品的基本水平也就定了。我们在写文章时,不要急于下笔,而是要想清楚全篇文章要写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篇文章表达怎样的主题……想好之后再动笔。构思好后,要学会列提纲。可以在草稿纸上列一个提纲,用几句话分别写出每段大致写什么,这样正
期刊
暑假里,我来到“天空公园”,只觉空气中暗香浮动。原来是满池的荷花正映日绽放,带来无限生机。   循着幽香,我快步向荷花池走去。   满塘的荷叶随风摇曳,远远望去,就像碧波上正荡着绿色的帆,煞是好看。近看,一朵朵粉色的荷花躲在绿叶丛中,粉的花,翠的叶,构成了一幅诗意的图画,令人忍不住驻足观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出淤泥而不染”,这些形容荷花的名句原来是这么贴切——你看,无论是玉白的还
期刊
“丁零零……”上课铃响过后,朱老师迈着自信的步伐走进了教室。“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只见朱老师左翻翻,右找找,眉头拧成了一条线,“哎呀,我把语文书落在办公室里了。”话音刚落,就见朱老师急匆匆地走了出去。鸦雀无声的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   小邢和小方双手叉着腰,瞪大眼睛,突然伸着腿踢向对方,这动作还真是“温柔”,踢出了拉丁舞的感觉呢!小方开始挑衅:“你可真是菜鸟呀!”说完,小方犹如一
期刊
原文   毫厘①之差,或②致弊于寰海③;晷刻④之误,或遗患⑤于历年⑥。  (出自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  注释   ①毫厘:两个很小的计量单位,表示数量极小。②或:不定代词,有时,有的。③寰海:海内,全国。④晷刻:日晷(guǐ)与刻漏,古代的計时仪器。表示时间短暂,片刻。⑤遗患:留下祸患。⑥历年:经历的年岁,或很长的年岁。  译文   毫厘的差错,有时会在天下形成弊端;片刻的失误,有时会留下
期刊
原文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品读   选文讲了文与可画竹的故事。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筼筜(yún dāng)谷是盛产筼筜竹的一处山谷。筼筜竹是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文同在洋州作知州,常去筼
期刊
松树,挺拔坚毅,巍然屹立,有一股“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的浩然正气。两位作家从各自独特的视角,不仅写出了两棵松树各自的特色,还融入了他们的思考,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和艺术的熏陶。  选文一  黄山松(节选) 丰子恺   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雖然也有生在较平的地上的,然而大多数是长在石山上的。我的黄山诗中有一句:“苍松石上生。”石上生,原是诗中的话;散文地说,该是石罅生,或石缝生。石头如果是囫囵
期刊
常春藤、洋槐、榕树等平常植物,在作家眼中却绽放出生机与活力,寄托着作者浓浓的情谊。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些植物的魅力吧!  【选文一】  榕树,生命进行曲(节选) 刘再复   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
期刊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42分)   1.读拼音,写词语。(14分)   (1)愚公不愿意bān qiān( )。为了走出piān pì( )的大山,他不怕xī shēnɡ( ),套上shēng kou( ),拉着开山用的tiě chuí( )和záo zi( ),踏上了挖山不止的漫漫征程。   (2)当我正pái huái( )不定时,爸爸突然开口说话了:“我y
期刊
冬去春来,在我桌边的那株海棠疯长起来,进入初夏竟超出办公桌半米高。好像天天都在变,叶子又肥又大又嫩又绿,颜色由浅变深,生机勃勃,这使我对它有了好感。   某日,我心里颇烦,默默坐于办公桌旁,紧蹙眉头,透过宽大的玻璃窗口,仰望窗外,那蓝天高空飘荡着几朵白云,在缓缓变化着不规则的形状。良久,收回目光,便不由自主地把视线落在面前那株大叶海棠上,细观之,发现它的茎、叶、花都很奇特,心里不禁一颤,原来海棠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