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及类型后,结合实际情况,调研分析了北京师范大学主校区的5处公共空间的使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北师大校园内公共空间的构架与效用,并提出改善方案,为校园今后的规划建设提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构架;效用分析;规划建议
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是师生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足够的公共空间为学生们的健康交往提供了便利,也为教师学生的休憩娱乐生活提供着岿不可少的物质载体。
1 研究背景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空间。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构架和效用分析,有利于在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交往空间。
2 研究范围和方法
2.1 研究范围
本文试图从公共空间构架与效用之间的关系对北师大校园的公共空间的效用作一个分析,为北师大今后的校园建设和改造提供一些依据和建议。研究范围主要是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排除教师生活区。在研究范围内,选取5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其中,京师广场属于主广场;教九东侧开放空间是院系教学楼的户外公共开放空间;西南西北楼间开放空间属于宿舍区公共空间;曦园、科技楼南侧绿化空间则是主题类型的小游园、趣味园。
2.2 研究方法
在选取了研究空间之后,研究方法采用直接观察法、晤谈法,以记录发生在该公共空间上的活动类型、群体人数、时间特点及行为特征等,并对调查结果分析解释,以期获得公共空间的使用率情况和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和评价。对于每个空间的调查都分为四个时段:①早上7:00-9:00②中午12:30-14:30③下午16:00-18:00④晚上19:00-21:00。对于调查数据,我们采取空间人群密度和主要人群属性这两个量来描述。
3 北京师范大学主校区内公共空间构架与效用分析
3.1 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从空间的使用率上分析,校园内最活跃的公共空间是教九东侧开放空间和曦园,前者以学习和交流为主,后者则以交往交流为主。最不活跃的空间是科技楼南侧绿化空间。
从空间活动的人群属性上来看,人群属性最多样化的是京师广场,这与京师广场在整个校园的地位是相符的。其次是教九东侧开放空间,这里主要聚集了两类人:学生和校内家属区的教职工及亲属,人群属性最单一的是西南西北楼间开放空间,这里是休憩娱乐的学生的专属。
3.2 层次构架和效用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发现,校园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作者把北京师范大学的公共空间分为三个层次,它们是:校际层面、校园层面和学生层面的公共空间。
3.2.1 校际层面
这个层次上的空间是针对校内外人员开放的公共空间,在此空间活动的人群没有固定的属性,呈现出多样性。同时,这也是一个校园对外交往的门户空间。
代表空间:京师广场
a、空间构架
京师广场位于校园的东南角,是整个校园中最显著的公共空间。它以主楼为底景,向南延续了主楼的南北中轴线,东西两侧分别被京师大厦和英东楼所包围,是校园的重心。绿地、道路呈对称分布,南侧止于南大门,空间开敞。在广场上布置有木铎,传承着北京师范大学百年的历史文化,把文化格调凝结物归于京师广场这一物质空间上,较好的体现着校园的人文底蕴。
b、空间效用分析
从使用情况上看,这是一个校园对外交往的门户,是举行校园开放服务活动、大型集会的地方,加强了校园同社会的双向多元的交流和沟通,以实现校园对社会的开放。同时,它紧邻新街口外大街,由喧嚣的城市道路进入京师广场,人们会很快体会到校园氛围并融入其中。另一方面,广场内未设休息坐椅,平时这里也很少有学生逗留,只是清晨和傍晚偶尔会有校内家属区人员逗留。
C、空间改善建议
总的来说,该空间的使用率并不高,这是由空间的使用性质决定的。作为一所大学的标志性空间,追求景观的雄伟与纪念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空间本来就有限的校园来说,这样的利用率是不够的,作者认为,在京师广场上应当布置多层次性的空间类型,比如在高大常绿树木的浓荫之下开辟学生晨练和读书的地方。高大乔木既是空间围合的屏障,又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和色彩,相信必能吸引不少学生在此休憩晨读,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能加强学生的校园自豪感,更利于校园凝聚力的形成。
3.2.2 校园层面
校园层面上的空间是针对校内各种人员开放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层面的空间活动的人群大概限于两类:学生和教工。另外我们观察到,此空间的主要功能是交往、学习和休憩。
代表空间:教九东侧开放空间
a、空间构架
教九东侧开放空间由三栋教学楼环绕而成,基本位于校园的中心位置,是教学区中最有活力的地方。空间的边缘用绿化带和道路与教学楼隔离,空间内在两侧铺设草坪,中心处有八角形小池塘,其余空地栽种树木,安置雕像和座椅。这样的规划布置,提高了休息环境的可进入性,并且利用高低变化的植被,不仅可阻挡大众视线,避免噪声影响,以保持开放空间私密性,又给人一种安全感,构成舒适的活动空间。
b、空间效用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是使用率最高的空间。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学生受访者都认可这里是校园中最有特色和活力的公共空间。在调查的四个时段中不难发现,清晨,这里属于晨练和晨读的人们;下午,是上课疲惫的学生休憩的好地方;到了傍晚,又成为情侣们最喜欢的地方。
c、空间改善建议
另一方面,有不少受访者表示此空间在座椅的设计上和空间的层次上过于单调。除围绕在中心池塘周围的圆形座椅外,其余全部采用四人椅,分布在对角线上。调查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因为找不到座椅而离去,主要是由于很少有学生愿意与情侣共用一张四人椅。所以,在座位的设计上,应该既有供上2个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座位,也有可供3~4个人的小团体聚会交谈的座位。
3.2.3 学生层面
之所以把它称为学生层面的空间,是因为这类空间的使用人群基本限于本校的学生,很少有教工和校外人员进入此类空间。
代表空间:科技楼南侧绿化空间
a、空间构架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公共空间,它不是由大片绿地和休憩场地组成,而是一个位置较为隐蔽的假山及其南侧,配以雕像和小型广场。使用人群属性也比较固定,通常是情侣或者喜静的学生。空间北临科技楼,东侧和道路之间被车棚和招待所的房子所阻隔,西侧是排球场,南侧虽然开敞,但是离道路距离较远。
b、空间效用分析
空间的利用率并不高。在实测的几个时段中,均发现人气很是不足。在访谈过程中,更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示不知道这个空间,或者是知道但是从未走进去过。
总结其利用率低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这个空间的可达性弱,不易于接近,不方便参与。根据实地的测量,科技楼和车棚大大超过了正常人的视平线高度,阻断了行人与该空间的视线交流:人在道路上难以看到该绿化空间,导致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可见,对视线的阻隔削弱了该空间的整体感受,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使用。其次,空间内未配置任何可供休息的设施,极大的降低了对师生的吸引力。
c、空间改善建议
在校园中,这是一个很有意境和趣味和公共空间,但是由于空间的位置和内部的配置所限,很多人不曾利用过此空间,是此绿色交往空间的一个遗憾。建议学校改善空间周围环境,使周围设施成为融合于环境中的连续肌体,增加公共空间的人气,成为师大的又一特色风景。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内的开放空间,有利于形成人性化场所和教育引导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形成校园整体空间的格局与肌理;有利于形成开放、集中、自然流畅的校园景观环境,有利于产生校园空间凝聚力,使校园建筑的形体、空间与环境三者结合、共生;有利于形成使师生“不出城廓而有山水之情趣,身居闹市而存林泉之雅致”的良好校园生态环境。
[关键词]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构架;效用分析;规划建议
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是师生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足够的公共空间为学生们的健康交往提供了便利,也为教师学生的休憩娱乐生活提供着岿不可少的物质载体。
1 研究背景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空间。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构架和效用分析,有利于在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交往空间。
2 研究范围和方法
2.1 研究范围
本文试图从公共空间构架与效用之间的关系对北师大校园的公共空间的效用作一个分析,为北师大今后的校园建设和改造提供一些依据和建议。研究范围主要是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排除教师生活区。在研究范围内,选取5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其中,京师广场属于主广场;教九东侧开放空间是院系教学楼的户外公共开放空间;西南西北楼间开放空间属于宿舍区公共空间;曦园、科技楼南侧绿化空间则是主题类型的小游园、趣味园。
2.2 研究方法
在选取了研究空间之后,研究方法采用直接观察法、晤谈法,以记录发生在该公共空间上的活动类型、群体人数、时间特点及行为特征等,并对调查结果分析解释,以期获得公共空间的使用率情况和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和评价。对于每个空间的调查都分为四个时段:①早上7:00-9:00②中午12:30-14:30③下午16:00-18:00④晚上19:00-21:00。对于调查数据,我们采取空间人群密度和主要人群属性这两个量来描述。
3 北京师范大学主校区内公共空间构架与效用分析
3.1 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从空间的使用率上分析,校园内最活跃的公共空间是教九东侧开放空间和曦园,前者以学习和交流为主,后者则以交往交流为主。最不活跃的空间是科技楼南侧绿化空间。
从空间活动的人群属性上来看,人群属性最多样化的是京师广场,这与京师广场在整个校园的地位是相符的。其次是教九东侧开放空间,这里主要聚集了两类人:学生和校内家属区的教职工及亲属,人群属性最单一的是西南西北楼间开放空间,这里是休憩娱乐的学生的专属。
3.2 层次构架和效用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发现,校园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作者把北京师范大学的公共空间分为三个层次,它们是:校际层面、校园层面和学生层面的公共空间。
3.2.1 校际层面
这个层次上的空间是针对校内外人员开放的公共空间,在此空间活动的人群没有固定的属性,呈现出多样性。同时,这也是一个校园对外交往的门户空间。
代表空间:京师广场
a、空间构架
京师广场位于校园的东南角,是整个校园中最显著的公共空间。它以主楼为底景,向南延续了主楼的南北中轴线,东西两侧分别被京师大厦和英东楼所包围,是校园的重心。绿地、道路呈对称分布,南侧止于南大门,空间开敞。在广场上布置有木铎,传承着北京师范大学百年的历史文化,把文化格调凝结物归于京师广场这一物质空间上,较好的体现着校园的人文底蕴。
b、空间效用分析
从使用情况上看,这是一个校园对外交往的门户,是举行校园开放服务活动、大型集会的地方,加强了校园同社会的双向多元的交流和沟通,以实现校园对社会的开放。同时,它紧邻新街口外大街,由喧嚣的城市道路进入京师广场,人们会很快体会到校园氛围并融入其中。另一方面,广场内未设休息坐椅,平时这里也很少有学生逗留,只是清晨和傍晚偶尔会有校内家属区人员逗留。
C、空间改善建议
总的来说,该空间的使用率并不高,这是由空间的使用性质决定的。作为一所大学的标志性空间,追求景观的雄伟与纪念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空间本来就有限的校园来说,这样的利用率是不够的,作者认为,在京师广场上应当布置多层次性的空间类型,比如在高大常绿树木的浓荫之下开辟学生晨练和读书的地方。高大乔木既是空间围合的屏障,又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和色彩,相信必能吸引不少学生在此休憩晨读,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能加强学生的校园自豪感,更利于校园凝聚力的形成。
3.2.2 校园层面
校园层面上的空间是针对校内各种人员开放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层面的空间活动的人群大概限于两类:学生和教工。另外我们观察到,此空间的主要功能是交往、学习和休憩。
代表空间:教九东侧开放空间
a、空间构架
教九东侧开放空间由三栋教学楼环绕而成,基本位于校园的中心位置,是教学区中最有活力的地方。空间的边缘用绿化带和道路与教学楼隔离,空间内在两侧铺设草坪,中心处有八角形小池塘,其余空地栽种树木,安置雕像和座椅。这样的规划布置,提高了休息环境的可进入性,并且利用高低变化的植被,不仅可阻挡大众视线,避免噪声影响,以保持开放空间私密性,又给人一种安全感,构成舒适的活动空间。
b、空间效用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是使用率最高的空间。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学生受访者都认可这里是校园中最有特色和活力的公共空间。在调查的四个时段中不难发现,清晨,这里属于晨练和晨读的人们;下午,是上课疲惫的学生休憩的好地方;到了傍晚,又成为情侣们最喜欢的地方。
c、空间改善建议
另一方面,有不少受访者表示此空间在座椅的设计上和空间的层次上过于单调。除围绕在中心池塘周围的圆形座椅外,其余全部采用四人椅,分布在对角线上。调查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因为找不到座椅而离去,主要是由于很少有学生愿意与情侣共用一张四人椅。所以,在座位的设计上,应该既有供上2个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座位,也有可供3~4个人的小团体聚会交谈的座位。
3.2.3 学生层面
之所以把它称为学生层面的空间,是因为这类空间的使用人群基本限于本校的学生,很少有教工和校外人员进入此类空间。
代表空间:科技楼南侧绿化空间
a、空间构架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公共空间,它不是由大片绿地和休憩场地组成,而是一个位置较为隐蔽的假山及其南侧,配以雕像和小型广场。使用人群属性也比较固定,通常是情侣或者喜静的学生。空间北临科技楼,东侧和道路之间被车棚和招待所的房子所阻隔,西侧是排球场,南侧虽然开敞,但是离道路距离较远。
b、空间效用分析
空间的利用率并不高。在实测的几个时段中,均发现人气很是不足。在访谈过程中,更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示不知道这个空间,或者是知道但是从未走进去过。
总结其利用率低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这个空间的可达性弱,不易于接近,不方便参与。根据实地的测量,科技楼和车棚大大超过了正常人的视平线高度,阻断了行人与该空间的视线交流:人在道路上难以看到该绿化空间,导致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可见,对视线的阻隔削弱了该空间的整体感受,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使用。其次,空间内未配置任何可供休息的设施,极大的降低了对师生的吸引力。
c、空间改善建议
在校园中,这是一个很有意境和趣味和公共空间,但是由于空间的位置和内部的配置所限,很多人不曾利用过此空间,是此绿色交往空间的一个遗憾。建议学校改善空间周围环境,使周围设施成为融合于环境中的连续肌体,增加公共空间的人气,成为师大的又一特色风景。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内的开放空间,有利于形成人性化场所和教育引导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形成校园整体空间的格局与肌理;有利于形成开放、集中、自然流畅的校园景观环境,有利于产生校园空间凝聚力,使校园建筑的形体、空间与环境三者结合、共生;有利于形成使师生“不出城廓而有山水之情趣,身居闹市而存林泉之雅致”的良好校园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