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作品的悲剧主题解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nx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悲剧性的主题一直是海明威作品的明显标志,这与作者战争经历、时代背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在分析海明威作品悲剧主题形成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详细解析悲剧主题在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作品 因素 悲剧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约翰·肯尼迪总统曾称欧内斯特·海明威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而海明威的确可以担得起这个称号。海明威当时在世界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极大影响。以致于对于他的自杀,奥多内斯说道:“作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海明威那一枪,不仅打飞了自己大半个天灵盖,而且把整个美国,甚至全世界都给打懵了。人们马上意识到,某种至关重要的东西骤然间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海明威一死,他们自己的一生也就黯然失色。人们痛不欲生,仿佛海明威把我们的生命也给毁了。如今我也是个死人了”。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主人公们的命运似乎全部以悲剧收场。对他作品中时时显现悲剧主题,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影响海明威作品悲剧主题形成的主要因素
  每个文学作品都与作者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海明威的作品也不例外,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对于他的写作风格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海明威几乎所有作品的主题都是悲剧性的,影响其形成的因素主要在于:
  第一,个人经历。海明威出生并成长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橡树园里。幼年时期的海明威经常跟随父亲去河边钓鱼、山间狩猎,去印第安人聚居的地方出诊看病。这使得他在接近、感受大自然的同时,也在对底层土著人民生活的观察中受到人类悲剧的启蒙。长大后的海明威更是喜欢刺激、冒险,所以18岁时,海明威以极大的热情去参加人生的第一次战争—— 一战,结果却是另一番体会与感慨,和他参战时的期望大相径庭——他在战场上身负重伤,做了13次手术,医生从他身上取出237块弹片。一战的残酷与激烈是他难以想象的,除了肉体上的摧残与折磨,还要直接面对死亡的考验。此后,海明威参加了数次战争,又经历过两次飞机失事、三次车祸,对人生有了更多的领悟,因此更多地关注人性。有战争就有牺牲,生与死就在一瞬之间,这使海明威产生了“只有死亡是不可逃避的”悲观思维。在爱情的路上,海明威也是不幸的,他的初恋是以悲剧收场的,这重重地打击了年轻气盛的他,之后,他又有过几次不幸的婚姻。爱情与婚姻的不幸也于无形中影响着海明威作品悲剧主题的形成。此外,1928年父亲的自杀对海明威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他的灵魂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童年时和父亲的愉快经历,使他很难接受父亲自杀的事实,所以悲伤之余他埋怨父亲,甚至嘲笑父亲的自杀是懦弱的表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过岁月的沧桑、人生的坎坷,他对死亡有了新的理解,认为死亡是一种美,一种安定。最终,人生的坎坷经历和晚年病痛的折磨,使他走上了和父辈相同的道路——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自己曾经最喜欢的猎枪,结束了他自己的生命。
  第二,时代背景。海明威作品中的悲剧主题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一战期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战后工业的迅猛发展和机械化流水作业的普及,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信仰的丧失、彷徨、苦闷成为社会通病,再加上世界经济进入萧条期,使西方出现了一个悲观失望的“荒原时代”。年青一代人本来怀着巨大的热情参加战争,本以为战后可以得到应有的回报。然而,现实的残酷令他们始料不及,他们不仅没有获得什么奖励抚恤,反而成为社会的边缘人,政府漠视他们,人们排斥他们。这使得他们开始质疑战争的正义性,以及他们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同时,也认清了政府虚伪的嘴脸。他们开始对未来感到迷茫,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颓废中过着放纵的生活,这就是“迷惘的一代”。亲身经历过一战的海明威对此深有体会,也正是亲身经历过多次战争,才使得他有丰富的资料和素材,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当然,战争也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从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主要人物的命运都是以悲剧而告终。
  二 海明威作品悲剧主题的具体体现
  1 萌芽与开始
  海明威作品的悲剧主题在他的早期创作中比较狭隘,如《大二心河》中的尼克,《士兵之家》中的克雷布斯,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现了一战后那代人自我失落的心境,尤其在“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1926)中表现更为突出。小说主人公巴恩斯起初怀着热情积极去参战,却在战场上因重伤而失去性能力。这使得他尽管深爱美貌的寡妇勃莱特,却无法与她结合。他前往西班牙,希望从西班牙斗牛士那里汲取硬汉精神,增强自己抗争命运的勇气与力量,可惜一切都是徒劳的。勃莱特的一生也是悲剧的,她热爱生活,向往自由,当然也爱享受。她有过两次不幸的婚姻,渴望幸福,可是事与愿违,她和巴恩斯的婚姻本身就是悲剧性的,而造成这悲剧现实的正是那场残酷而不义的战争。海明威通过作品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还有像巴恩斯一样的青年,他们参加了一战,战后却受到不应有的待遇,没工作,没理想,精神空虚,生活颓废,内心充满苦闷,他们是“迷惘的一代”。《永别了,武器》(1929)代表了这类作品的最高成就。主人公亨利满怀激情来到意大利前线,却发现自己只是被当做战争狂热者的工具,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不义的。于是,在面临被枪毙的险境下,他逃离了战争,去追寻生存的意义。他最纯朴最简单的愿望就是只想和心爱的凯瑟琳在中立国瑞士过幸福而安静的生活,逃避血腥的战争。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人生仅有的一点美好的希望——他和凯瑟琳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但好景不长,凯瑟琳死于难产,剩下他一個人孤独地活在世上,艰难地面对着一切。这不仅仅是他们爱情的悲剧,也是战争的悲剧。
  2 在演变中继续发展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是海明威1936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主人公哈里是一位作家,海明威采用象征、意识流等手法,通过虚与实的完美融合,将哈里的过去与现实融贯在等待的时空中。通过哈里自己的内心独白,作品反映了战争对幸存下来的人永恒创伤,战争也使他们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困惑。哈里曾经参加过战争,尤其是战友威廉非常凄惨地死在他的眼前。亲眼目睹这一切的疼痛不仅给哈里心理上、精神上留下了创伤,而且留下了终身后遗症。经历战争的人,可想而知他们所遭受的痛苦和付出的昂贵代价。在战后,他们本该受到更好的待遇,却发现他们被政府和社会无情地抛弃了,他们成了社会的边缘人,随之也摒弃了传统的道德规范。哈里是位作家,但为了安逸舒适的生活,他出卖了自己,依附于富有的女人海伦。整天在酗酒和吃喝玩乐中虚度光阴,过着连他自己都鄙视的生活。长此以往,荒废了写作,到最后干脆什么也不写了。在《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海明威不再像20年代那样,对战争进行详细而冗长的描写,直接予以批判,而是把残酷的战争浓缩在哈里的一段内心独白中。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承载着沉重的主题。哈里一生也在不断追寻存在的意义,渴望寻求生命的价值,而这一切最后凸现在死亡的阴影中。小说中,威廉和哈里的死都揭示着生命极强的脆弱性和偶然性。死亡无时无刻围绕在他们身边。文中鬣狗那不明的吠声和秃鹰投下的阴影象征着死亡处处存在,个人的生死并不是自己所能选择和左右的。最后,哈里因为偶然的感染而死亡,在死亡前夕他在梦幻中飞向了乞力马扎罗山的封顶。他认为那就是他要去的地方,其实就是死亡。在作者看来,一切等待都是徒劳,没有什么救援,只能依靠自己去寻求才是永恒。即使永恒凝固在万年冰峰的雪山顶峰,也比在空虚迷惘中耗尽生命更有价值。   在《丧钟为谁而鸣》》(1940)中,作者克服和摆脱了前期孤独、迷惘的情绪,开始把个人融入社会,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小说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是到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国际纵队的美国志愿者。作品中,他在要完成炸毁桥梁的艰巨任务的同时,还要和出尔反尔的巴勃罗作斗争。最后,在比拉尔和大家的帮助下,乔丹完成了任务。不幸的是,他的一支腿断了,为了不拖累大家,他游说大家撤往山林,独自一人狙击敌人,最后,被敌军包围,以身殉职。在面对死亡时,乔丹感到的不是恐惧和害怕,而是感到能为自己所做的正义事业,能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自豪。他不惧怕死亡,相反,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期待着死亡的到来。尽管在肉体上乔丹死了,但在精神上他将永存。
  3 于转折中取得升华
  《老人与海》(1952)是海明威的晚期力作,是他毕生探索的总结。小说主人公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桑提亚哥。他连续84天出海没捕到一条鱼,所以在第85天的出海中,他赌气似地将船开出大海很远。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老人驾着一叶小船寻觅着猎物。没有人会想到他,也没有人来帮他,在别人看来,他会带来霉运,一切只能依靠自己。为了生存,老人必须出海捕鱼,从大自然中获取生存的资本。但他不得不独自面对遇到的所有痛苦,还要和饥饿寒冷和自身的衰老作斗争。在看似宁静的海面上,悲剧正在慢慢上演。老人终于发现了一条比他船身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经过两天一夜的苦战,老人终于收服了这条罕见的马林鱼,却在返航的途中,遭遇了更强大的对手:一批又一批的凶狠的鲨鱼来袭,抢夺他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老人奋力抵抗,孤军奋战,最终拖回家的只是一具18英尺长的鱼骨架,骨架上唯一完整的是鱼头和漂亮的鱼尾。明知不可能战胜成群的鲨鱼,双方力量相差之悬殊,桑提亚哥还是选择抵抗到底。这使得老人注定结局的悲剧感更加强烈。在人与自然界的抗争中,人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以有限的人力和无限的自然力进行抗争,纯粹依赖体能与自然作无谓的抗争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悲剧性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变幻莫测的大海,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个人在与社会、命运的抗争上就像桑提亚哥与鲨鱼的斗争。尽管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们不能向社会的不公和命运屈服。就如《老人与海》中所体现的精神:一个人可以在肉体上被打败,但是,绝不能在精神上被打倒。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被种种困难和挫折所绊倒,不要气馁,不要灰心,要像桑提亚哥那样,要坚持不懈地斗争,实现自己的理想。相比以前的作品而言,《老人与海》的主题在悲剧性上明显得到了升华,提到了整个自然界的高度,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完全不同于海明威前期作品狭隘地纠结于个人悲剧。
  三 结语
  综上,海明威作品的悲剧主题是他的标志,也是这些作品的伟大之处和壮美所在。当然,有些人对此持批判态度,认为他的作品过于灰色,主人公差不多都以自杀告终,还有对死亡的态度,让读者在心理上一时难以承受,给人压抑的感觉。但是,正是这样具有强烈悲剧色彩的主题,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展现了人类强大的力量,给予了人们与社会、命运去抗争的信心,同时,也造就了海明威的不朽之作。海明威的作品本身就具有一种自然感人的力量,在貌似散乱且粗硬枯燥的文风外壳下,他的作品自始至终都有着一条明显的情感主线,正是这條情感主线贯穿起来的生活情节,倾诉着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这也是他的作品给人以思考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 杨仁敬:《论海明威小说悲剧》,《厦门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 崔世文:《浅析海明威小说中的悲剧情结》,《剑南文学》,2012年第5期。
  [3] 石萍萍:《悲剧之美——论海明威文学作品创作中的悲剧意识》,《科技信息》,2011年第11期。
  [4] 张丽丽:《海明威悲剧精神分析》,《时代文学》,2010年第10期。
  [5] 赵咏梅:《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海外英语》,2010年第8期。
  [6] 彭亚英:《海明威及其作品的悲剧主题》,《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7]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朴香春,女,1964—,吉林珲春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工作单位:延边广播电视大学。
其他文献
顺氯氨铂与环磷酰胺及其他药物合用有协同抗肿瘤作用。作者用以顺氯氨铂为基础的多种化疗方案对100例以上不能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治疗。发现顺氯氨铂(DDP)、阿霉素(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曾经于1983年和1999年被拍成电影,以一种大银幕的形式将作品完美、生动地展现在世界观众面前。与简·奥斯汀
《艾略特文集》五卷(陆建德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二○一二年)出版,翻阅书页,触发我想起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些诗文人事,连绵蜿蜒到今天,已经是历几代人而起起伏伏了;却
博莱霉素常用于恶性肿瘤联合化疗之中。作者选择五例Ⅱ期睾丸癌患者,于一侧睾丸切除及腹部淋巴结清扫后,与长春新硷联合化疗,连续五天静脉注射博莱霉素30单位/天。在治疗前
芭蕾形体训练不难。它并非要求你像专业芭蕾舞蹈演员一样,训练那可以支撑身体的脚趾,在健身房里学芭蕾,学到的是控制自己肌肉的方法,教会你如何能让自己显得文雅。只要你想优
外科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疾患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甲状腺本身血供丰富,又与喉返神经、喉上神经、甲状旁腺毗邻,因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为总结经验、提高疗效、兹将我院
食管细胞学检查是早期发现食管癌的简便有效方法之一。为适应防治食管癌工作的需要,我们从1971年8月开始,在门诊开展了食管细胞学诊断的研究,继后根据川西北地区食管癌防治
冬天的清冽总让人冬衣紧裹,但皮肤需要的却不是厚重的棉衣,而是具有强效滋润功能的面霜。它可以高度补水,又能预防冬天干冷空气带走皮肤中的水分,即使你的皮肤不缺水,也应该
1、教育孩子不玩火,不玩弄电气设备。2、不乱丢烟头,不躺在床上吸烟。3、不乱接乱拉电线,电路熔断器切勿用铜、铁丝代替。4、家中不可存放超过0.5公升的汽油、酒精等易燃易
关于小诞腺的恶性肿瘤应用放射治疗的作用及价值直到目前为止尚无一致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涎腺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方法。另外一种观点(等)则认为采用综合治疗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