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月6日,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加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的工作报告。报告中,徐冠华部长全面总结、回顾了2002年我国科技工作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进展,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并对2003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现将其部分内容摘登如下。
——编者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现在新世纪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表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特殊意义。面向未来,科技工作必须进一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先进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源泉,为文化创新和先进文化繁荣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造福人民,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强有力保障,使科技发展切实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面,真正使科技生产力有新的解放。为此,科技工作要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新的局面。
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研究确立科技发展“三步走”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追求量的增长到追求质的提升。过去20多年中,我国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应当看到,到2020年再次实现GDP翻两番,同前一个“翻两番”的意义和要求不同。这一发展过程必须是在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前提下的增长,是综合兼顾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环境指标的发展。当前,全党、全国上下已成共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要靠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也在于科技创新。为此,在经过科技界的主要领导认真研究,并和专家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初步提出与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科技发展“三步走”战略设想,即:
——在2010年前后,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技术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培育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若干所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一批世界一流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合理的科学技术布局。在一些重要的科技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造就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技术带头人,为科学和技术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2020年,进入“科学和技术大国”行列,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科学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掌握一批重要知识产权,形成支撑我国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础。
——到2050年,进入“科学和技术强国”行列,在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使我国成为在科学技术上对世界具有重大贡献的国家。在科学前沿和高技术领域占据重要的制高点,有力保障国家经济与国防安全,并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科技创新充分满足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要。
实现科技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一项宏大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全国科技界的历史性责任。我们相信,通过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二、努力实现科技发展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重大转变
实现科技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实现科技发展由跟踪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当前全球化形势下国际科技激烈竞争的必然抉择,是我国科技发展走向更高阶段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跨国公司通过抢注专利,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专利,设置了重重专利壁垒。如果我们仅仅跟踪国外的技术,就很难在这种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专利;如果一味地要在这种技术基础上发展产业,就会在专利问题上与跨国公司产生诸多的法律纠纷。在这种条件下,即使有再多再好的成果,再接近国际水平,也很难形成新的产业。所以,科技发展要从观念上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就是横下一条心来,强调要创新、要跨越,要走在他人的前面。
实现科技发展的战略转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是科技界面临的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因此,要求我们首先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真正使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围绕这一战略转变来部署,真正实现指导思想、科技体制、发展计划及重点、科技管理方式、科技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等的转变,更加强调原始性创新,更加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力争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
突出科技工作重点,下决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目前在科学技术发展当中,不同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地方和地方之间,仍旧存在科技资源配置过度分散、重复的现象,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科技管理部门一定要有效地集成全国资源,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做几件大事,而且下决心把它做好。当然,我们也要处理好集中和分散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创新思路和技术路线,调动各方面的创新积极性,在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和凝聚重大的科技问题,形成国家新的支持重点。
转变科技创新模式,更加强调各种技术的集成,强调在集成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长期以来,我国科技计划比较注重单项技术,这是技术开发初级阶段的必然过程,今后我们还需要做好单项技术开发的基本功。但是,单纯的技术实现并不必然带来市场的实现。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内在要求看,单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由于缺乏与其他相关技术的衔接配套,往往难以对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牵引作用。所以,我们在发展单项技术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产品或产业为中心,实现各种技术的集成创新。
转变科技管理方式,在注重科研院所的同时,更加强调调动和组织全社会的科技力量。通过调动地方、高校、企业以及全社会力量投入科技工作,进一步组织起浩浩荡荡的科技大军,形成科技工作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实现科技与高等教育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研究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宏观上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地方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认真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以及民营科技企业强化研究开发能力,使我国科技开发力量的总体格局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科技发展思路的战略调整和转变,科技工作要力争取得以下重大突破: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在世界科学前沿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突破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重大技术瓶颈;研制、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的重大产品;推广一批对产业升级改造和持续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关键技术;建设一批示范性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三、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紧迫任务和要求,也是实现科技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宏观调控问题,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供给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战略协同机制。二是创新体系结构问题,创新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体系远未形成,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公益性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仍显突出,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的问题未能得到完全解决。三是创新环境问题,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尚待形成,有关创新的制度、政策和文化不能完全适应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四是科技投入问题,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科技投入结构有待完善,财政科技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和社会资源有效动员机制都需要强化。这一切都对我国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构成了重大障碍。
随着科技工作面临的环境和要求的深刻变化,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实现科技体制改革从分类推进向系统推进的转变。现阶段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强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各类创新机构密切合作和良性互动;必须强调以完善环境、转变机制为重点,把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与强调科技、教育、经济体制改革联动有效结合起来;必须强调军民结合和寓军于民,促进军民之间两大创新体系的相互融合;必须强调区域特色,把突出国家整体目标与建设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强调政府在制度供给中的核心作用,把政府引导与有效动员全社会创新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为此,我们在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基础上,尽快建立国家创新体系。通过深化科技管理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做好科技中长期规划、建立科技的财政预算制度,协调几支科技大军,共同构筑国家创新体系。在国家研究机构布局中,重点加强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力量。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能力。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程。统筹协调军口民口的科技创新,建立军品高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品市场需求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机制。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真正实现科技、经济和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各种创新要素的紧密互动,使各方面科技力量相互关联、优势互补,在不断提高微观活力的基础上形成总体创新优势。
四、坚持“以人为本”思想,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国内外无数的创新实践都表明,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世界,各国可以用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品,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惟一无法控制流动的就是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有赖于千百万优秀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尖子人才成长的环境,积极参与国际争夺人才的竞争,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把“以人为本”思想贯穿科技工作全过程。当前,我国科技工作中“重物轻人”的问题仍然存在,人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人才的潜能未能完全发挥,人才的成长环境还不够完善,人才流失还比较严重。今后,从科技计划安排、科研基地建设、科技管理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实现从“重物、重成果”向“重激励人才创新积极性、重视人才素质和水平提高”转变。
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科技队伍作为科技发展的最重要目标。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作为一项最重要的战略任务,坚持培养与吸引并重,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尽快形成为我所用的更多高技术创新人才和科学前沿的尖子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同时,还要不断壮大技术创新的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企业家和科技创业者队伍,不断壮大高素质的技术转移、中介和推广队伍,建设高素质科技管理队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把创新文化建设作为提高科技队伍素质的重点内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必须与建设优秀的创新文化相互依托。我们不仅要有敢于在科技发展前沿与世界先进水平一争高低的胆识和勇气,更要实事求是,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避免一切浮躁情绪,力戒科技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倡导敢于打破陈规、标新立异,鼓励科学家摒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无所作为的自卑心理;倡导潜心静气的钻研,摒弃各种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浮躁风气;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摒弃压制他人特别是青年人的不良作风。针对当代科学技术体系相互融合的趋势,我们应当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与方法论,形成融合与变革的思维方式,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做出超越前人的创造性贡献。▲
——编者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现在新世纪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表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特殊意义。面向未来,科技工作必须进一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先进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源泉,为文化创新和先进文化繁荣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造福人民,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强有力保障,使科技发展切实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面,真正使科技生产力有新的解放。为此,科技工作要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新的局面。
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研究确立科技发展“三步走”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追求量的增长到追求质的提升。过去20多年中,我国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应当看到,到2020年再次实现GDP翻两番,同前一个“翻两番”的意义和要求不同。这一发展过程必须是在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前提下的增长,是综合兼顾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环境指标的发展。当前,全党、全国上下已成共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要靠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也在于科技创新。为此,在经过科技界的主要领导认真研究,并和专家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初步提出与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科技发展“三步走”战略设想,即:
——在2010年前后,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技术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培育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若干所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一批世界一流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合理的科学技术布局。在一些重要的科技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造就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技术带头人,为科学和技术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2020年,进入“科学和技术大国”行列,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科学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掌握一批重要知识产权,形成支撑我国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础。
——到2050年,进入“科学和技术强国”行列,在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使我国成为在科学技术上对世界具有重大贡献的国家。在科学前沿和高技术领域占据重要的制高点,有力保障国家经济与国防安全,并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科技创新充分满足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要。
实现科技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一项宏大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全国科技界的历史性责任。我们相信,通过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二、努力实现科技发展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重大转变
实现科技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实现科技发展由跟踪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当前全球化形势下国际科技激烈竞争的必然抉择,是我国科技发展走向更高阶段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跨国公司通过抢注专利,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专利,设置了重重专利壁垒。如果我们仅仅跟踪国外的技术,就很难在这种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专利;如果一味地要在这种技术基础上发展产业,就会在专利问题上与跨国公司产生诸多的法律纠纷。在这种条件下,即使有再多再好的成果,再接近国际水平,也很难形成新的产业。所以,科技发展要从观念上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就是横下一条心来,强调要创新、要跨越,要走在他人的前面。
实现科技发展的战略转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是科技界面临的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因此,要求我们首先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真正使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围绕这一战略转变来部署,真正实现指导思想、科技体制、发展计划及重点、科技管理方式、科技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等的转变,更加强调原始性创新,更加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力争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
突出科技工作重点,下决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目前在科学技术发展当中,不同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地方和地方之间,仍旧存在科技资源配置过度分散、重复的现象,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科技管理部门一定要有效地集成全国资源,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做几件大事,而且下决心把它做好。当然,我们也要处理好集中和分散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创新思路和技术路线,调动各方面的创新积极性,在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和凝聚重大的科技问题,形成国家新的支持重点。
转变科技创新模式,更加强调各种技术的集成,强调在集成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长期以来,我国科技计划比较注重单项技术,这是技术开发初级阶段的必然过程,今后我们还需要做好单项技术开发的基本功。但是,单纯的技术实现并不必然带来市场的实现。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内在要求看,单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由于缺乏与其他相关技术的衔接配套,往往难以对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牵引作用。所以,我们在发展单项技术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产品或产业为中心,实现各种技术的集成创新。
转变科技管理方式,在注重科研院所的同时,更加强调调动和组织全社会的科技力量。通过调动地方、高校、企业以及全社会力量投入科技工作,进一步组织起浩浩荡荡的科技大军,形成科技工作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实现科技与高等教育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研究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宏观上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地方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认真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以及民营科技企业强化研究开发能力,使我国科技开发力量的总体格局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科技发展思路的战略调整和转变,科技工作要力争取得以下重大突破: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在世界科学前沿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突破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重大技术瓶颈;研制、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的重大产品;推广一批对产业升级改造和持续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关键技术;建设一批示范性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三、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紧迫任务和要求,也是实现科技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宏观调控问题,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供给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战略协同机制。二是创新体系结构问题,创新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体系远未形成,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公益性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仍显突出,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的问题未能得到完全解决。三是创新环境问题,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尚待形成,有关创新的制度、政策和文化不能完全适应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四是科技投入问题,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科技投入结构有待完善,财政科技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和社会资源有效动员机制都需要强化。这一切都对我国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构成了重大障碍。
随着科技工作面临的环境和要求的深刻变化,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实现科技体制改革从分类推进向系统推进的转变。现阶段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强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各类创新机构密切合作和良性互动;必须强调以完善环境、转变机制为重点,把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与强调科技、教育、经济体制改革联动有效结合起来;必须强调军民结合和寓军于民,促进军民之间两大创新体系的相互融合;必须强调区域特色,把突出国家整体目标与建设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强调政府在制度供给中的核心作用,把政府引导与有效动员全社会创新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为此,我们在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基础上,尽快建立国家创新体系。通过深化科技管理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做好科技中长期规划、建立科技的财政预算制度,协调几支科技大军,共同构筑国家创新体系。在国家研究机构布局中,重点加强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力量。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能力。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程。统筹协调军口民口的科技创新,建立军品高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品市场需求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机制。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真正实现科技、经济和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各种创新要素的紧密互动,使各方面科技力量相互关联、优势互补,在不断提高微观活力的基础上形成总体创新优势。
四、坚持“以人为本”思想,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国内外无数的创新实践都表明,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世界,各国可以用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品,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惟一无法控制流动的就是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有赖于千百万优秀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尖子人才成长的环境,积极参与国际争夺人才的竞争,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把“以人为本”思想贯穿科技工作全过程。当前,我国科技工作中“重物轻人”的问题仍然存在,人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人才的潜能未能完全发挥,人才的成长环境还不够完善,人才流失还比较严重。今后,从科技计划安排、科研基地建设、科技管理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实现从“重物、重成果”向“重激励人才创新积极性、重视人才素质和水平提高”转变。
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科技队伍作为科技发展的最重要目标。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作为一项最重要的战略任务,坚持培养与吸引并重,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尽快形成为我所用的更多高技术创新人才和科学前沿的尖子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同时,还要不断壮大技术创新的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企业家和科技创业者队伍,不断壮大高素质的技术转移、中介和推广队伍,建设高素质科技管理队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把创新文化建设作为提高科技队伍素质的重点内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必须与建设优秀的创新文化相互依托。我们不仅要有敢于在科技发展前沿与世界先进水平一争高低的胆识和勇气,更要实事求是,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避免一切浮躁情绪,力戒科技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倡导敢于打破陈规、标新立异,鼓励科学家摒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无所作为的自卑心理;倡导潜心静气的钻研,摒弃各种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浮躁风气;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摒弃压制他人特别是青年人的不良作风。针对当代科学技术体系相互融合的趋势,我们应当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与方法论,形成融合与变革的思维方式,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做出超越前人的创造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