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乾坤中的灵魂赞歌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peter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手中有乾坤,小技大道;心中明善恶,虽死犹生”。一副简单的挽联概括出了“面人雷”身上的人性光辉。文本中作者聂鑫森细腻的笔触犹如在谱写一首首绵绵不绝的诗歌,正如作者所说:“我喜欢将那种经过岁月淘洗后仍有余香的人和事,作为我的小说素材,尽管其不具有什么轰动效性,却能体现一种传统文化的恒定价值,并对现实生活具有观照性。”缓慢的叙事节奏、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却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当身怀古老技艺的艺人们不断凋零时,那些承载着我们祖先心血的绝活,难道真的要在我们这个时代断绝吗?作者用“上帝之手”牵引着我们去看那一路风情,并从幽暗的现实通道中,寻觅出人性的光彩。
  一、匠心独运的语言艺术
  英美新批评家布鲁克斯提出了文本“细读法”,强调读者通过作品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该部分试用细读法探讨《最后的绝招》的语言艺术。
  1.语言的民间化。细读文章,“古城湘潭的火车站设在郊外……”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民间氛围。“‘面人雷’,北地口音,六十来岁的样子,骨格清奇,黄面短须,双眼特别锐亮,像鹰眼,有点冷。”语言简洁富有韵味,古今结合,雅俗掺杂,一个民间艺人形象立体化展现在我们眼前。文章无处不体现一种江湖氛围,最让人称道的是“面人雷”与大汉的对话的直接引述,作者不辞劳苦地引用了江湖上的隐语叙述,同时又不厌其烦向读者解释,实则故意而为之。“他很震静,说:‘下排琴,总得让我穿上挂洒、登空子,戴上顶笼,摆丢子冷人哩’。”初读,让人错愕,再读,让人忍俊不禁,细读,让人赞不绝口。“面人雷”明知“死到临头”,还泰然自若,用“春点”和汉子搭讪,缓和冲突,故意周旋,随即提出自捏像给儿孙纪念,汉子知道对方是懂江湖规矩,成全了“面人雷”,谁知这是“面人雷”为对方设下的圈套。细读后,让人不得不对“面人雷”这个民间英雄精悍技艺,聪明才智佩服得五体投地。“兄弟,我随你们去走一趟,也算我们缘分不浅。”如此坦荡与从容,这种不惧生死,大义凛然的民间英雄气节足以深深打动读者。
  2.语言的反常化。民间英雄“面人雷”在最初向警方提供“青插”、骗家、“白粉”商人的“面相”时,其实早已料到自己劫数难逃。“面人雷”笑了笑,也不绕弯子了:“兄弟,你们误会了,谁使的绊子呢?”面对汉子的威胁,还能继续说笑,机智应对。作者习惯以一种客观的叙述方法向读者娓娓道来。罗兰·巴特提出了“零度写作”,“作者之死”,体现出作者主体性的遮蔽,即写作过程中总是有一个超越了写作者个人的结构凌驾于其上。《最后的绝招》讲述了一个民间英雄悲壮的故事,而它的语言却是反常的。细读文章,读者似乎看不到一点作者的倾向性,作者只管以一种冷峻的视角叙述故事的轮廓和细枝末节,缺乏对英雄的技艺直接赞扬,以及英雄慷慨就义的同情言语,如在谈到英雄的离世,仅“两天后,在二十里外的一条深渠里,发现了‘面人雷’的尸体,脖子上有深深的刀痕。”短短一行字,然而正是这种零度写作的语言,刻意回避作者的主观情感,形式与内容形成强烈反差,更容易带动读者的情绪,让读者去填补文本中的情感空白。这种反常化的处理,却更加凸显了民间英雄“面人雷”高超技艺,他的机智勇敢,淡定自若的形象也随之刻画得入木三分。
  二、多层次丰富意蕴
  文本通过一个为警察提供破案线索而被害的江湖艺人的故事,对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存苦难进行表述的同时反衬出“面人雷”舍生取义的光辉品格。但小说真正的精华并不以此为目的,创作主体在深入现实的同时,又不断地让叙事超越单纯的现实的表意功能,从而使文本获得广泛而丰富的内在意蕴,它是思想和境界的智性传达。“面对庞大而芜杂的外部世界,他用自己的眼光予以冷静的审视,关于人生,关于人性,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坍塌与重建,关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扬弃”。
  1.批判视角下的人性探索。小说取名《最后的绝招》,包含有对传统道德文化断裂的隐忧,有失去现实社会依持的荒凉感。“最后的绝招”具有丰富的指向,不仅指“面人雷”临死前留下的面人,也指向“面人雷”面临传统的绝技和面对黑暗现实展现出的人性光彩。“世人能心上这玩意的,并不多”,这是一种无耐性的放大和一种尴尬性的焦灼。这里指的不只是面人雷的手艺,更是在物格与人格的互为隐喻和互为彰显中,对现实社会的冲击下人性本真的失落进行了批判。作者以冷峻的精神姿态,对人性内在本质进行拓展。文本在“火车站”这一极具象征性的背景下,缓缓打开了各种微妙的人性状态。人性的本真作为人类生存希望的象征已经被世人摒弃,“面人雷”终于以一种受难的方式完成了对人性的救赎并将思考延伸到巨大的命题之中,文本在微弱的温情中包含着尖锐的批判力量和孤独的人道力量。小说更是在人性本身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同时,深情呼唤人性本真的到来。
  2.生存夹缝中的人生哲学。残酷的生活与正义道德之间的扭结是人类亘古不变的难题,也是小说的深意所在。坚持高尚的思想和道德感会不会削弱生存能力?这无疑是肯定的,有所坚持就要有所摒弃。“面人雷”的遇害是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人类的道德和尊严如何抗衡巨大的生活风暴?这一直是一个无解的方程,这是人类在道德面前止步的深层原因,也是人情冷漠人性麻木的本质所在。关于这个问题,还是康德说得好,道德本身就不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幸福,而是使自己无愧于幸福。正是如此,人只有认识自身并试图超越自身,才能真正为自己的生存状态定义。小说以出乎意料的结尾蕴含了令人深思的内涵,甚至折射了作者生存哲理的深度思索。“手中有乾坤,心中明善恶”,这是作者提出的生存哲学,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坚持的秉性。这是我们昔日的荣光,沃恩要把它寻回并珍藏。“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③,人性不灭,希望亦不灭,正义终会战胜邪恶,还给世界一片葱茏的绿色。
  三、结语
  作者以长短交错、乾坤内蕴的平淡语言娓娓道来,充满张力的结构,情节的安排各方面与文本浑然一体,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从而造就小说脱俗的艺术价值。和韩少功的《青龙偃月刀》、阿城的《棋王》等“寻根小说”相比,《最后的绝招》和这类小说有着相似的叙事外壳,但细品起来却有着极大的不同。如果说前者流露出的是个人对传统的热恋与迷茫,是作家自身的某种生存体验,那么《最后的绝招》在平静的叙述中隐藏的则是某种宏大的命题,企图传达寓世道情理于故事之中的道德规劝,因而这并非是一个个人诉求的故事,但这并不妨碍它是一篇好的小说。毕竟在社会更加复杂的年代里,我们更需要寻找和重建一种共识,需要一种关切社会的责任感,需要传统道德的规范,更需要对正义、对良知的坚守。(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今年大火的《小时代》系列和《后会无期》,与其说是电影作品,不如说是十年前的青春风暴换了战场,文风和电影一脉相承,仍保持着45度的忧伤和孤独者的叛逆,只是前者以奢华造就了青春庞大的空虚,后者加上同样迷惘于青春的朴树,谱写了一个依然向往叛逆的平凡人生。  80年代导演出现在影坛上比出现于文学圈晚了十年, 但依然像十年前一样形成了现象。这时候人们想起,记忆中的群体命名方式,最清晰的似乎还是第五代导演张艺
期刊
著名导演费穆在《国产片的出路问题》(1948年)中曾提到“国产片应是一棵‘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嫩树。发育不良,环境也坏……这棵嫩树需要注意剪裁和培养……国产片的‘质’,永远是比‘量’更严重的问题。”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互动以及对于电影本体的思考为当今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树立了榜样,其中的某些观点依然对当今国产片的出路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创作者的电影观念对于一部影片至关重要,而某些创
期刊
“达明·赫斯特”这一名字早已成为一个名牌,他每年都会制造一些新闻,一些容易吸引媒体注意的话题新闻,他也因此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名噪国际。赫斯特通过制造这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商业性的操纵,让这些新闻事件广为传播,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这种方法即是事件营销,而赫斯特无疑是事件营销的策划高手。赫斯特也非常擅长顺水推舟,总能适时地抓住宣传的苗头将其变得有趣或者震惊,并使其发展为艺术背后的故事。  自
期刊
我很少关注女书画家,并不是存在性别歧视,而是感觉与同性之间更能敞开心扉,去探求书家画家的内心世界。张尤是我笔墨触及到的第一位女性书家。  张尤是一个在荆楚大地很活跃,艺术成就很高的青年女书法家,篆刻和篆书是她的“本宫”。从上中学时拿起刻刀,20余年痴迷在方寸之间,醉心秦汉古玺,以明清浙派印风为主要基调,潜心苦学,其聪明的艺术灵性、艺术潜质和顽强毅力被很多老一辈书法家所赞许。  20多年前,她刚刚学
期刊
【摘 要】在综合类艺术高校的舞蹈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对舞蹈基础的学习与掌握,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舞蹈基础知识,才能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与表现。但是在舞蹈课程的实际的学习中,要以课堂的学习为基础,以课外的舞蹈表演实践为舞蹈课堂学习的拓展与表现,才能充分发挥表现出舞蹈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本文主要论述综合类艺术高校舞蹈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  【关键词】舞台课堂教学;舞台表演实践  一、舞蹈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 
期刊
【摘 要】在新闻节目中,新闻播音是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条件,占有非常重要、不可取代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新闻播音承担了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沟通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等职责。因此新闻播音直接关系到新闻传播的效果。那么在我国高校校园中关于播音学、传播学方面的教育中,新闻传播在教学方向上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引导作用能够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在本文中,笔者对新闻传播在教学方向上应用的必要性进行
期刊
一、舞台在歌唱者心中的位置  舞台这座充满魅力的艺术殿堂,有限而又无限的空间,年年代代不知凝聚了多少艺术家如饥似渴的爱,记录过多少关于他们的沉浮荣辱.在这座圣殿上,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然而“高处不胜寒”,每一位歌唱者从他立志之时就踏上了一条艰难的旅程。在这座高台上,没有怜悯和虚荣,只有虔诚和拼搏,就连当今世界级的大师帕瓦罗蒂,在每次演出前都苦苦找寻舞台地板上是否有颗象征吉祥的弯头钉子,以期上帝赐予
期刊
说起张尤,大有知其发而不知其人的感觉。在湖北省文联大楼里经常会看见有一位有着落地长发的美女,这个及地的长发美女就是张尤,一个书法传播的热心人。张尤从小喜欢艺术,后经名师指点,专攻篆刻,1984年篆刻作品“不到长城非好汉”刊登在《书法报》创刊号,让须眉折腰。  为了节约时间,张尤不经意间蓄起了令人羡慕的长发,她说:蓄发与书法一样,都需要耐心。待我长发及腰时,应是得胜归来日。不知是什么时候起,她暗暗下
期刊
谁在听
期刊
大树妈妈个儿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