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美感”“语感”“乐感”“方向感”这些词语我们常常能听到,但是“数感”一词却讲得很少。那么,数感是什么呢?数感指学生对于数值的一种直官感觉,也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数以及运算概念的感悟和理解,并且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我觉得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覺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也是一种对数、对运算的直觉,同时还带有一定的非确定性。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会自然地试图用数学的观点及方法来解释或解决问题。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呢?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
一、感受数感
(一)在梳理教材中把握线索
一是10以内数的认识,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练习中让学生看直线上的点写数,回忆各个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数的排列顺序。二是重视知识的现实应用。如,在数出三种动物套中圈的个数以后,比较这些数的大小才能得出名次。这里就应用了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才能回答现实情境里的问题。
(二)在解读教材中把握特点
认识11~20各数,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由直观操作到抽象概括。教材先联系小棒直观表示这些数的含义,在摆小棒活动中初步认识“一”和“十”,初步体会十几和20;再利用计数器分析各个数的组成,形成数的概念。把小棒和计数器的杆对应,使小棒表示的数过渡到计数器的算珠表示的数。对照计数器的算珠写数,十位上1粒珠,在这一位上写“1”;个位上几粒珠,在这一位上写几。写的数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十几。实物图、算珠图和写出的数三者结合,理解数的组成,体会数的意义;最后,应用十几的数概念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起到深入理解数的意义的作用。
(三)在读厚教材中厘清思想
生活中经常有比较数的大小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除了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还要结合具体情境用适宜的语言表达。教材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另一方面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几个、少几个”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二、感知积累、形成数感
(一)贯穿生活,数感来自经验
以一年级数学为例,初入学的小学生禀赋各异,再加上学前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他们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准备和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想象。于是,生活经验变成启蒙学生数感的良方。
1.唤醒已有生活经验
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有用素材,努力来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向孩子展现数的现实来源以及实际应用,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数的实质,真正地理解数的意义,创建良好的数感。比如,在教学认识10以内数时,让学生观察实物、图片,再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数量,让学生用不同的学具来摆一摆这个数,可以用手指数字卡片等来表示,使数与物对应起来。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教室门前的树和花各有多少,让学生把10以内的数和身边实物的数量相结合,对数形成鲜明的表象。
2.丰富儿童内心体验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这就是实现“再创造”。如,在学习10以内数时,通过出示快乐的游乐园情境图,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去数各种物体的个数,初步地来感受数和认识数,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感受到亲切、兴趣盎然。接着,让学生自己来给这些自然数组词,如,1本书,2个苹果,4支钢笔等,再从身边来找一找可用这些数来表示的事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下体验感受,内化知识,发展数感。
(二)引导操作,数感来自思维的激活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具体性、形象性为主,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动作思维。因此动手操作成为了儿童形成数感的重要手段。
1.动手中思考
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学生比较好动、好玩,乐于模仿,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在课上可多让学生参加“分一分”“数一数”“圈一圈”“摆一摆”的实践活动,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参与,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例如,在教学“9加5”时,算理枯燥,讲解时可以给学生一些小棒,学生在操作小棒的过程中,探索发现可以将5分成1和4,然后9和1合起来是10,10加4等于14;或者将9分成5和5,5和5合起来是10,10加5等于15等多种算法,动手操作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枯燥的算理变得形象化,更易于理解。
2.观察中估计
在观察、估计、比较中,可以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这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是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观察,然后经历估数的过程。估数说通俗点就是猜一猜,但這种猜并不是瞎猜,乱猜,而是要有依据地猜,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依据大多来自生活的经验。一般情况下会给学生一些物体,先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个,最后让学生亲自数一数,来验证估计的数和实际的数相差多少,体会估数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讨论你是怎样数的,学生的策略丰富而又多样。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了出来,有的2颗2颗数;有的5颗5颗数……学生在此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具体地感知了数量的多少,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从而做出对数量的判断,训练了数感。
三、
结语
数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数感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有更好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际,体验现实,表达他们对问题的不同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呢?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
一、感受数感
(一)在梳理教材中把握线索
一是10以内数的认识,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练习中让学生看直线上的点写数,回忆各个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数的排列顺序。二是重视知识的现实应用。如,在数出三种动物套中圈的个数以后,比较这些数的大小才能得出名次。这里就应用了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才能回答现实情境里的问题。
(二)在解读教材中把握特点
认识11~20各数,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由直观操作到抽象概括。教材先联系小棒直观表示这些数的含义,在摆小棒活动中初步认识“一”和“十”,初步体会十几和20;再利用计数器分析各个数的组成,形成数的概念。把小棒和计数器的杆对应,使小棒表示的数过渡到计数器的算珠表示的数。对照计数器的算珠写数,十位上1粒珠,在这一位上写“1”;个位上几粒珠,在这一位上写几。写的数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十几。实物图、算珠图和写出的数三者结合,理解数的组成,体会数的意义;最后,应用十几的数概念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起到深入理解数的意义的作用。
(三)在读厚教材中厘清思想
生活中经常有比较数的大小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除了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还要结合具体情境用适宜的语言表达。教材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另一方面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几个、少几个”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二、感知积累、形成数感
(一)贯穿生活,数感来自经验
以一年级数学为例,初入学的小学生禀赋各异,再加上学前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他们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准备和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想象。于是,生活经验变成启蒙学生数感的良方。
1.唤醒已有生活经验
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有用素材,努力来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向孩子展现数的现实来源以及实际应用,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数的实质,真正地理解数的意义,创建良好的数感。比如,在教学认识10以内数时,让学生观察实物、图片,再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数量,让学生用不同的学具来摆一摆这个数,可以用手指数字卡片等来表示,使数与物对应起来。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教室门前的树和花各有多少,让学生把10以内的数和身边实物的数量相结合,对数形成鲜明的表象。
2.丰富儿童内心体验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这就是实现“再创造”。如,在学习10以内数时,通过出示快乐的游乐园情境图,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去数各种物体的个数,初步地来感受数和认识数,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感受到亲切、兴趣盎然。接着,让学生自己来给这些自然数组词,如,1本书,2个苹果,4支钢笔等,再从身边来找一找可用这些数来表示的事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下体验感受,内化知识,发展数感。
(二)引导操作,数感来自思维的激活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具体性、形象性为主,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动作思维。因此动手操作成为了儿童形成数感的重要手段。
1.动手中思考
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学生比较好动、好玩,乐于模仿,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在课上可多让学生参加“分一分”“数一数”“圈一圈”“摆一摆”的实践活动,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参与,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例如,在教学“9加5”时,算理枯燥,讲解时可以给学生一些小棒,学生在操作小棒的过程中,探索发现可以将5分成1和4,然后9和1合起来是10,10加4等于14;或者将9分成5和5,5和5合起来是10,10加5等于15等多种算法,动手操作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枯燥的算理变得形象化,更易于理解。
2.观察中估计
在观察、估计、比较中,可以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这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是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观察,然后经历估数的过程。估数说通俗点就是猜一猜,但這种猜并不是瞎猜,乱猜,而是要有依据地猜,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依据大多来自生活的经验。一般情况下会给学生一些物体,先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个,最后让学生亲自数一数,来验证估计的数和实际的数相差多少,体会估数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讨论你是怎样数的,学生的策略丰富而又多样。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了出来,有的2颗2颗数;有的5颗5颗数……学生在此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具体地感知了数量的多少,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从而做出对数量的判断,训练了数感。
三、
结语
数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数感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有更好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际,体验现实,表达他们对问题的不同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