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

来源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youw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庆节盘算着回老家,就可着劲儿想:能弄点什么吃的啊?
  现今之农村,与城市越来越无分别,大部分吃的都需要通过市场解决。在我童年时,秋季食物最是丰盛,全靠自然馈赠。小朋友们欢欣鼓舞,三天两头就想着搞出点动静,把自己吃成一个小胖墩。
  地瓜长成了,拿起钉耙往地里随便一刨,就能弄出一堆。刨自家的也行,偷人家的也可,反正地瓜產量大,不是值钱东西,无人在意。在地面上挖个洞,洞上搭些粗树枝,树枝上放土块,捡来干柴在洞里生火,一直烧到树枝断掉、烫热的土块掉进洞里,将地瓜放到热腾腾的土块上,并于其上覆盖新鲜浮土,焖约莫半个钟点,扒开浮土,就可以吃上热气腾腾、香气袭人的熟地瓜了!
  小伙伴“叽叽喳喳”吃得开心,经常弄得一鼻子一脸的灰。
  烤毛豆最简单。收割毛豆时,只消抱一捆放到田里的空地上,用火柴点着即可。毛豆的枝叶秸秆表面是油性,易燃,“噼里啪啦”就着将起来,火苗蹿到一人多高,烧得人脸发烫。待火灭后,一片灰烬,灰烬里全是张嘴的豆荚:里面的豆儿被烤得油亮,散发着迷人的光泽,剥几粒放嘴里,是焦脆焦脆的那种香。
  秋天的玉米已经老了,焖不得,也烤不得。田里再无东西可吃,我们便将目光转向树林中的果树。小朋友对吃,有种天然的敏感。但凡一阵香气从鼻子底下路过,循着香气就能找到那果子在哪里。
  杏儿一般夏天成熟,但村里却有几棵秋天才成熟的杏树。它们结出的杏,虽不如夏天的杏儿那般香甜,但贵在稀少啊,吃起来别有滋味。其中一种杏叫“十月冻”,直到阴历十月才成熟。阴历十月即将入冬,已经很冷,寒流来得早的话怕是已经下雪,但“十月冻”仍然挂在树枝上,傲视冰雪,一副酷酷的样子。
  秋季水果,以梨最为盛行,我印象中,梨的品类不可胜数,有香脆的大白梨,亦有褐色难啃的灰梨,有拳头一般大的梨,也有小手指肚一般大的糖梨—说是糖梨,却一点都不甜,又酸又涩,禁不住好奇心尝一个,一整天嘴里都充满怪怪的味道。这种糖梨树一般都长得很粗很壮,果子结得也多,密密麻麻,一嘟噜一串的,却最不受小朋友待见,但凡有其他水果便无人理它。
  核桃也好吃。将青皮核桃采下来,用砖头砸去外边的青皮,再使坚硬的核桃壳碎裂,露出白色核桃仁,小心地剥除外面那层薄薄的黄皮,将仁儿丢进嘴里一咬,只觉得香甜清脆。不过,青皮的汁弄到手上,就跟染了色一样,初时不甚明显,过个两三天再看,双手成了古铜一般的颜色,用洗衣粉或肥皂也洗不掉,没有个七八天那颜色是不可能掉的,家长一看就知道娃儿去偷人家核桃了。
  秋天的柿树最为壮观,叶子落了,树上挂满小型的红灯笼,美得像幅画。不过,小朋友对柿子大多没有兴趣,这东西看着红彤彤惹人爱,其实并未熟透,摘下后还要放个十天半月才可以吃。倘若直接吃,舌头上就会沾上一层厚厚的涩汁,涩得让人后悔不迭、连吐口水。
  柿子被放到柔软、涩味尽除时,软软的皮里只剩下浓甜的汁液,此时从表皮上撕开一个小口,三下两下一吸而尽,那才是琼浆玉液,跟喝蜜一样。很多人家的柿子懒得摘,就一直挂在树上,被鸟啄了。鸟啄过的柿子会特别香甜。有时一阵秋风吹过,很多柿子便落在地上摔得稀巴烂。
  吃不完的柿子晒起来,直到干了,颜色变成浓郁的深红,红到些微发黑,上面挂了一层白白的糖霜,便为柿饼。鲁西南的特产“耿饼”,即为柿饼,自唐宋以后,历代被尊为皇家贡品,深受宫廷贵族喜爱。
  当然,怎么可以忘记大枣呢?
  家乡枣也多,品种亦杂,大致有脆的和不脆的两种,脆的直接生吃,不脆的就等它红了,打下来晒干,到冬天用来熬粥或做糕点。
  (选自《馋是一枝花》,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有改动)
  文章标题是《天凉好个秋》,读了文章我们会发现作者写的不是秋天,而是秋季的食物。通过回忆,作者分别列举了八种食物,条理清晰,有详有略。作者调动感官,从外观、香味、吃法等方面对食物进行描写,通俗易懂。不仅如此,全文语言活泼,在描写食物时还抓住每种食物不同的特点,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十月冻’仍然挂在树枝上,傲视冰雪,一副酷酷的样子”,再如“那才是琼浆玉液,跟喝蜜一样”,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全文读起来意趣盎然。
其他文献
不平,有了“怨”  孔子在《论语·阳货》上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只是诗歌作用之一。《汉书·艺文志》说“诗言志”,也不偏不倚:“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诗·大序》则并举“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没有倾向或侧重。司马迁或许是最早倾向“怨”诗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史记·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说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坐
面前是一座大山。   追兵很紧地“咬”住他的踪影。   终于拉开了一段距离。这时候,逃犯的面前突然出现一片阔谷。谷地的北边有一个小院——那是一座山民的居处,全是草房柴门,一个七八岁的娃子正在喂羊,逃犯上前掳了他。逃犯紧紧搂住那娃娃,准备以他为人质,与追兵周旋,再图时机。   娃子的惊叫声惊动了室内的人,从草房里跑出一男一女。男人和女人皆三十多岁,农夫打扮,见此情景,目瞪口呆。那男的看到逃犯身
隆冬的一天,我走进王龙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  一位双腿高位截肢的老人,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坐在残联发的手动轮椅上,悠闲地沐浴着天赐的阳光。一群鸟儿轻盈爽快,自由自在地在水面上追逐嬉戏,在落光了叶儿的柳枝间窜进钻出、谈情说爱。老人看着,看着,不禁微微一笑。  这位老者,就是我要采访的对象———当年的武汉下乡知青黄礼和。  45年前,30岁的黄礼和响应党的号召,告别大都市,下乡到王龙村插队落户。从此,
西楼是奶奶取的名儿,是一间普通的木板房,时间长了,几次翻修,还是旧得不成样子。但奶奶喜欢。  奶奶常说,你爷爷人走了,魂还在,还在西楼。  奶奶的话,我们不信。奶奶说,你们懂什么,我说在,就在。  这天晚上,月光很亮。奶奶颤颤巍巍,拄着一把扫帚,钻进了月光里。  奶奶拉开架势,像扫地一样,一下,两下,三下,轻轻扫着铺在地上的月光。小时候,我们不明白,就问奶奶,扫什么呢?晚上还扫地呀?现在,我们懂了
□吉林省公主岭市实验小學四(8)班 于瀚杰  嗨!大家好!我现在是一个备受“虐待”的小孩儿。我很想知道,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对每天循环播放的网课受够了,对喋喋不休的妈妈产生了抵触情绪,也想把那些不爱做的作业一把火全部烧掉呢?  每天早上六点,我才刚睁开眼睛,妈妈就拉着我去广场晨读,七点半回家吃饭,八点十分开始上网课,下课后还要写作业;作业写慢了,写错了,或者上课走了下神,通通会被妈妈训斥一顿。你们
2020年4月9日 星期四 晴  你们体验过“失明”吗?你们体会过盲人的痛苦吗?  今天,我想尝试做个盲童,来体验一下盲人的世界。于是,我從家里的衣柜中找出一条围巾,然后用围巾围住自己的眼睛,就这样我变成了一个什么都看不见的人。  刚遮住眼睛的我,十分不适应,眼前一片漆黑。我小心翼翼地触摸着周围的物品,凭记忆慢慢挪动身子;妈妈见状连忙过来搀扶我,好让我熟悉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妈妈就没再搀
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随市文联组织的采风团,来到了前和。刚走进矿区大门,“首善”二字就映入眼帘,这让我披靡的心灵为之一振。  这哪是盛产煤炭的地方?简直就是一座美轮美奂的大花园。如果不是我亲临,如果不说出它的谜底,谁又曾想到,它是经过无数次阵痛,才会有今天这个雏形呢?  是的,前和煤业的前身,原是南阳煤矿的一个坑口,它的采煤面积,当时在高平整个煤炭系统,没人用正眼去瞧过它。大概是它地底下堆积的那些
安安:   第一次给一个未出生的小人儿写信。最近这阵子因为工作上的事有些压力,常有失眠,觉得对不起肚子里的你。给你取名叫安安,是因为妈妈希望你这辈子能免去奔波劳碌,过得安逸且自在。   爸爸和妈妈是在结婚的第三年有你的。在妈妈看来,你来得不早也不晚。我和你爸爸经过婚后这几年的磨合,深知彼此的个性与弱点,心态成熟,有相差不大的价值观,互相陪伴着渡过一些难关,过了几年逍遥自在的二人世界。我们的事业
人认识到自我与环境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不是按自己的意志所左右,从心理层面便产生了巨大的恐惧,这种恐惧的产生源于他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将世界分成“我”和“非我”,并认识到“非我”远比“我”更强大、更有力;“我”无法通过自己的行为掌握或理解“非我”,这便构成了自我体验的空洞。在这个空洞中,“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弱小,在心理上形成了巨大的被包围感,感觉到巨大的恐惧。在追求消除自我体验产生的恐惧的过程中,人类
张新安、杜志宏先生的历史随笔《袁绍的十二年》,尊重历史,为袁绍立传,截取“豪门世家育俊杰”、“诛宦官为国除害”、“避谋害单骑遁邺城”、“讨董卓智取冀州”、“兼并四州逞英豪”、“战官渡一蹶不振”等关乎袁绍命运重大转折的历史事件,起承转合,在有限的篇幅中,把东汉末年的英雄豪杰袁绍波澜壮阔、曲折跌宕的一生,艺术地呈现出来,形象栩栩如生,如在读者眼前。这是作者继《名臣遗踪——曾国藩周家口围剿捻军纪实》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