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对象,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通识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地方院校;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培养国家公民,具有全面发展人格的一种教育,关注人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我国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除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外,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事实上,目前我国地方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各行业需要的人才,体现出功利化和职业化的特点。与此相应的,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方面更加强调前者,甚至有的定位于培养各个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导致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学校的定位相混淆,定位不当。相较于学术型和研究型院校,地方院校在通识教育方面,明显有待提高。且目前我国通识教育的研究的重点大部分都放在学术和研究型院校,对地方院校通识教育的研究非常少。
一、地方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本身的内在需求。大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学生影响深刻的往往不是书本上的知识,可能是无意之中,受到的教育,蕴含在教师的品格、校园的隐形文化中。而通识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地方院校定位过于注重应用性和职业性,忽视通识教育,必然导致其与职业教育没有区别。地方高校主要为地方输送各个领域所需人才,然而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各行各业岗位需求不断变化,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不能仅仅是技能教育,而是学会学习的能力。教育就是你所学的东西都忘记,最后剩下的东西。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有知识、技能,也包括态度、理智、道德的全面发展。所以,地方院校必须培养学生能适应当前岗位需求,同时也能应对环境的变化。实施通识教育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所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应对当前就业体制需求的各个行业的人才,更需要创新精神,具备全方位适应能力、可以随着形势变化更换职业的社会通才。全球化背景下,信息化社会,面对一系列社会、环境、价值观问题,迫切需要通识教育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来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建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社会。
二、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通识教育存在的困境
(一)思想观念上不重视,存在误区。
地方高校往往将高校办学定位于“地方性、应用型”,对应的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来进行,地方新兴一个产业,学校对应的增设一个专业,从高校短期发展来看,适应了社会经济的需求,有利于高校学生就业,有其合理性。这种观念在高校管理者和师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一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片面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大学的目标,发挥教育的功能,这种观念成为高校推行通识教育的绊脚石。另一方面,学校存在着把通识教育等同于通识课程的思想,认为只需开设几门通识课程,就是实施通识教育,缺乏深刻、全面的举措。比如教育部要求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对应的就开设一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以此来完成任务,在实际开展中,因任务落实不力,学院没有相应的师资力量和设施来开展,最后,由辅导员来完成,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实际推行,缺乏系统性,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浮于表面。
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失衡,内容偏于应用性和专业化。开设通识课程,分为公共课和文化素质课。公共必修的课的比重大,且绝大部分为国家行政部门规定的必修课程,如思政、大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还有一些课程,国家下发文件,如心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就简单的开设课程,另外开设的课程的程序,由教务处接到文件指示,发文开出公共课,给学校下课程任务,没有相应的指导,导致学院不知道如何开展。另一方面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少,大部分通识课程都是必修。校选课的开设也存在诸多问题。受学院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因素影响,学院教师积极性不高。开设出来的课程质量不高,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校选课边缘化。有时是教授为完成规定的教学量,学生为完成学校规定的四个学分。也有不少学校进行有益探索,如大类招生的学院,前一两年学习通识课程,但好多通识课程只是换个叫法,真正落到实处,还是原来的专业课。
三、关于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为转变观念,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就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进行讨论和普及,在此基础上推出一系列的举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培养目标要求,特别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而充分的研讨,开展全校性教育思想大讨论,消除广大教学管理人员和师生的观念误区,在此基础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学校通识教育改革。
(二)学习经验,对学校的通识教育体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刻理解通识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对学校现有通识课程进行梳理。整体筹划,科学设计,建立一套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另外通识教育不是只有通过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才能实现,可借鉴和学习国外经验,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合到大学教育中来。英国的大学把专业设置建立在一、二级学科之上,各学科之间打破界限,相互交流和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密切师生关系,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结构和课程实施等许多方面无不体现着通识教育的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1]王兴国.地方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04)
[2]陈萍,柴鸿斌,穆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施通识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
[3]曾智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11)
【关键词】地方院校;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培养国家公民,具有全面发展人格的一种教育,关注人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我国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除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外,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事实上,目前我国地方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各行业需要的人才,体现出功利化和职业化的特点。与此相应的,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方面更加强调前者,甚至有的定位于培养各个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导致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学校的定位相混淆,定位不当。相较于学术型和研究型院校,地方院校在通识教育方面,明显有待提高。且目前我国通识教育的研究的重点大部分都放在学术和研究型院校,对地方院校通识教育的研究非常少。
一、地方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本身的内在需求。大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学生影响深刻的往往不是书本上的知识,可能是无意之中,受到的教育,蕴含在教师的品格、校园的隐形文化中。而通识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地方院校定位过于注重应用性和职业性,忽视通识教育,必然导致其与职业教育没有区别。地方高校主要为地方输送各个领域所需人才,然而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各行各业岗位需求不断变化,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不能仅仅是技能教育,而是学会学习的能力。教育就是你所学的东西都忘记,最后剩下的东西。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有知识、技能,也包括态度、理智、道德的全面发展。所以,地方院校必须培养学生能适应当前岗位需求,同时也能应对环境的变化。实施通识教育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所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应对当前就业体制需求的各个行业的人才,更需要创新精神,具备全方位适应能力、可以随着形势变化更换职业的社会通才。全球化背景下,信息化社会,面对一系列社会、环境、价值观问题,迫切需要通识教育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来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建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社会。
二、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通识教育存在的困境
(一)思想观念上不重视,存在误区。
地方高校往往将高校办学定位于“地方性、应用型”,对应的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来进行,地方新兴一个产业,学校对应的增设一个专业,从高校短期发展来看,适应了社会经济的需求,有利于高校学生就业,有其合理性。这种观念在高校管理者和师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一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片面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大学的目标,发挥教育的功能,这种观念成为高校推行通识教育的绊脚石。另一方面,学校存在着把通识教育等同于通识课程的思想,认为只需开设几门通识课程,就是实施通识教育,缺乏深刻、全面的举措。比如教育部要求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对应的就开设一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以此来完成任务,在实际开展中,因任务落实不力,学院没有相应的师资力量和设施来开展,最后,由辅导员来完成,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实际推行,缺乏系统性,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浮于表面。
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失衡,内容偏于应用性和专业化。开设通识课程,分为公共课和文化素质课。公共必修的课的比重大,且绝大部分为国家行政部门规定的必修课程,如思政、大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还有一些课程,国家下发文件,如心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就简单的开设课程,另外开设的课程的程序,由教务处接到文件指示,发文开出公共课,给学校下课程任务,没有相应的指导,导致学院不知道如何开展。另一方面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少,大部分通识课程都是必修。校选课的开设也存在诸多问题。受学院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因素影响,学院教师积极性不高。开设出来的课程质量不高,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校选课边缘化。有时是教授为完成规定的教学量,学生为完成学校规定的四个学分。也有不少学校进行有益探索,如大类招生的学院,前一两年学习通识课程,但好多通识课程只是换个叫法,真正落到实处,还是原来的专业课。
三、关于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为转变观念,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就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进行讨论和普及,在此基础上推出一系列的举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培养目标要求,特别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而充分的研讨,开展全校性教育思想大讨论,消除广大教学管理人员和师生的观念误区,在此基础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学校通识教育改革。
(二)学习经验,对学校的通识教育体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刻理解通识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对学校现有通识课程进行梳理。整体筹划,科学设计,建立一套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另外通识教育不是只有通过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才能实现,可借鉴和学习国外经验,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合到大学教育中来。英国的大学把专业设置建立在一、二级学科之上,各学科之间打破界限,相互交流和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密切师生关系,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结构和课程实施等许多方面无不体现着通识教育的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1]王兴国.地方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04)
[2]陈萍,柴鸿斌,穆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施通识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
[3]曾智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