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真是罗斯福的“苦肉计”吗?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让美国损失惨重,却成为了美国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对日宣战的理由,美国的参战为二战的提前结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对于珍珠港事件的真相,众说纷纭,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说法: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为了让日本放第一枪,进而将美国拖入战争而使出的苦肉计。但真相真是如此吗?本文从日本蓄谋已久、美国麻痹大意、罗斯福战略估计错误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说明珍珠港事件并非罗斯福的苦肉计。
  关键词: 珍珠港事件 罗斯福 苦肉计
  
  对于珍珠港事件的真相,几十年来一直是一宗历史的悬案,因为许多关键的证据都没有了踪影,事后专门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也含糊其辞,在各类听证会上华盛顿几位要人的证词也很耐人寻味。这样就为史学界留下了一大难题,由于无法掌握全面而确切的证据,因此史学家们对此事件真相的争论便各执一词,众说纷纭。由于事发经过有太多的机缘巧合,因此便有了罗斯福的“阴谋论”和“苦肉计”之说,持此观点的有当时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杜威,其认为事后调查无果是罗斯福本人在掩盖事实真相。美国著名自由作者约翰·托兰在她的著作《耻辱:珍珠港事件内幕》第335—336页中这样写道:“(12月)6日和7日的错误闹剧是不可相信的,如果是一些荒谬的借口,那只能这样才能说得通:罗斯福和他内部的圈子里的人已经知道要进攻了。”①其所表达的意思就是罗斯福事前已得到日本人将偷袭珍珠港的情报,但他故意扣压不发,使珍珠港守军一直蒙在鼓里,诱使日本打第一枪,以便美国正式参战。《百家讲坛》主讲人马骏在他的新作《马骏细解二战谜中谜》中也持此观点,支持他观点的论据便是:“1995年9月5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接到一位名叫海伦·哈曼女士给他的信。她在信中,暴露了有关珍珠港事件的一些内幕。”刘建军和徐允伟在《让珍珠港遭受日军攻击》一文中更是描绘得栩栩如生:“现在,日本人马上要给他提供那盼望已久的机会,罗斯福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于是他把他的意图告诉了史汀生、诺克斯和马歇尔。12月6日,华盛顿的最高当局作出决策:不通知珍珠港守军,让珍珠港遭受日军攻击!结果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美驻珍珠港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其实这正是罗斯福总统期待已久的事情。”②对于此论调,我并不赞同,因为正如前文所说,这是历史的一个谜,而解开这样的一个大谜团不能太过主观臆想,我并不否认罗斯福应对此负责,但并不认为他是此事件的主谋。我们暂时无法知道历史的真相,只能尽可能地让所述接近历史的事实,要研究珍珠港事件真相,必须立足于当时的国际大背景,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抓住某些巧合而将责任全部推在罗斯福一个人身上。立足于此,我在作了一些对比研究后认为,珍珠港事件之所以发生,绝非罗斯福的“苦肉计”,而是日美双方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用计施谋、明争暗斗、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日本蓄谋已久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随着侵略扩张范围的增大,需要越来越多的战争资源,特别是石油,而当时日本石油的供应主要靠从美国进口,然而,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和日本咄咄逼人的南进政策,美国的利益受到极大的触犯。因此,“1940年9月,美国宣布禁止向日本运输废钢铁,并实施美国石油输往日本需凭许可证制度,同时对华实施租借法案③”。④这样,日美矛盾迅速激化,此时,日本的考虑是占领南亚和东南亚各国,因为那里战争资源丰富,不过这也必然触犯美国利益,因此,与美国一战不可避免,战争争夺的焦点便是太平洋。“山本认为,为了扩大侵略,占领太平洋地区,必须设法拔掉珍珠港这颗美国鲨鱼的牙齿。一旦美国的海军主力舰队被毁灭,日本即可在美国恢复元气、完成反攻准备前占领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所有重要据点,夺取南洋丰裕的战略资源,迫使美订立城下之盟”。⑤早在“1941年1月7日,山本写信给海军大臣及川古志郎,正式提出了偷袭的设想”,⑥并做足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派遣大量日侨充当间谍,广泛收集美国情报,以美国珍珠港为攻击目标对士兵展开专门训练,同时利用“和平谈判”的伎俩,搞所谓“外交国防的密切配合”,以掩偷袭美国的企图。此外,日本东京还上演了这样一场“闹剧”:“12月5日起,日本海军组织海军水雷学校、炮术学校等校的3000学生招摇过市,特地把帽子上的学校标志换成‘大日本帝国海军’的标志,由教官带领,去皇宫、神宫等处‘参拜’,到《朝日新闻》社参观,并且开展‘自由活动’等等。”⑦这样做的目的是制造大量海军成员仍然在东京的假象以蒙蔽美国人的“眼睛”,而美国人信以为真。这不得不让人们佩服日本人想得真是周全,而日本挑12月7日这个美军“雷打不动”的休假日发动偷袭更能验证这一点,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后来日本何以在偷袭中进展顺利了。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表现,而美国方面又表现如何呢?
  二、美国麻痹大意
  跟日本蓄谋已久相比,美国在事件发生的前后显得是麻痹大意的,这种麻痹大意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坚持罗斯福阴谋论和苦肉计的史学家都认为,美国这种麻痹大意和错误闹剧是荒谬的,不可相信的。其实不然,如果结合当时时代背景的话,便可发现美国的麻痹大意是战略估计错误的必然结果。
  持罗斯福阴谋论者认为,罗斯福迫于孤立主义者的压力而致使自己的参战梦无法实现,因此,在明知日本要偷袭珍珠港的情况下,宁愿牺牲珍珠港以换取美国上下同仇敌忾对日宣战。我们暂且不说罗斯福是否真的清楚地知道日本的偷袭计划,就“参战是罗斯福的梦想,且以珍珠港舰队换取对日作战”的说法本身就是不符史实的。首先,罗斯福并不热衷于美国参战,这并不是迫于孤立主义者的压力而所作的无可奈何的选择,他本人和马歇尔都清楚地意识到,以美国当时的军队实力并不足以与德国和日本抗衡。“我们不能参战,因为我们没有做好参战准备。马歇尔对他的作战计划人员说”。⑧既然军队实力不足也没有做好参战准备,那么此时不惜牺牲珍珠港舰队从而大大削弱自己本不强大的军力再去对日作战,这本身就是一种逻辑矛盾。支持罗斯福阴谋论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那就是偷袭时三艘航母没在珍珠港而幸免于难,这是罗斯福为了保存实力而刻意调走的。那么,既然是保存实力,为什么罗斯福只调航空母舰离开珍珠港,而不是整个太平洋舰队呢?此为我所困惑之处,我认为,持阴谋论者可能受到三艘航母在中途岛战役中重挫,日本海军发挥巨大作用的误导,认为后来发生的事实符合罗斯福当初调走航母是为了日后报仇的意图,这未免过于后知后觉了。试问,在当时罗斯福就能够意识到航母在海战中的重要地位,且预知美军会在中途岛战役中重创日本吗?
  此外,美国从来都没打算跟日本作战。“美国本身刚刚开始大规模扩军备战,无力在两洋同时进行战争,所以只能一直对日本推行绥靖政策,迁就日本。罗斯福自己承认:‘我们无论在事实上,或是实质上都是在讨好日本,”⑨而传统史学界以此为依据,认为“珍珠港事件正是美国对日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⑩对此观点我不大认同,因为这是出于美国对日推行绥靖政策为日本侵华提供极大帮助的愤慨这一感情基础上的看法。我认为,美国要讨好日本以换取扩军备战的时间本身就能有力地反击罗斯福阴谋论,况且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并不是美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相反是美国迫于日本的南进政策而对日强硬的结果,如果没有美国跟日本翻脸就没有珍珠港遇袭,或者说珍珠港事件就没那么快爆发。主动对日作战也不符罗斯福当时的政策,因为美国当时奉行的是“先欧后亚”的政策。“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声称:‘我们知道谁是我们的大敌,谁是必须首要打败的敌人。他不是日本,也不是意大利,他是希特勒和希特勒的纳粹分子,希特勒的德国。’”{11}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美国会对太平洋上的敌人麻痹大意,因为其主要精力都放在大西洋上。此为大背景,而美国真正麻痹大意的表现是,在珍珠港偷袭前夕,美国官兵完全陶醉在“神圣周末”的灯红酒绿中,毫无作战准备;“华德”号驱逐舰与日本潜艇交战之事没有引起美军方面的高度警觉;雷达屏上的“一群海鸥”被误认为自己庞大的机群向瓦胡岛方向飞来;马歇尔将军深怕他的通讯系统的安全受到危害,从而没有使用电话专线警告檀香山,而是改为发无线电报,恰巧“那天早晨恰恰遇到气候的干扰,很可能影响无线电的收报。由于这份电讯太重要了,因此不能冒这种风险,某一位好心的通讯军官擅自决定以商业电报的形式,发出了这份重要电讯”{12}以致延误时机,等等。对于这些事情就不多作议论了。
  三、祸起截获电报
  值得一提的是,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截获日本十四点电报一事,因为这也是罗斯福阴谋论者最为坚持的证据之一。他们认为,罗斯福作为最高决策者,应该对情报的内容和日本的意图了如指掌。罗斯福确实是有这样的方便,但关键是十四点只是日本与美国谈判破灭的最后通牒,并没有清楚地说明要进攻的地点就是珍珠港,而让罗斯福一直没有格外关注珍珠港的是他的战略估计是在南亚各国,可见他也做好了战争的心理准备,但是战争的爆发点并非珍珠港,“的确,日本人的策略将是避免同我们发生冲突,他们既不会进攻菲律宾,也不会进攻夏威夷,而是将向泰国,法属印度支那推进,深入中国腹地,并且还可能进攻马来海峡,他还认为,日本人在适当的时机将要进攻俄国……”{13}罗斯福判断日本北进的想法还体现在他1941年10月给丘吉尔的信中:“日本的事态肯定更坏了,而我认为,他们的矛头是指向北方……”{14}后来也把菲律宾纳入了日本攻击范围。马歇尔在珍珠港遭袭前的军事调动和罗斯福在偷袭后得知消息的反应也能验证这一错误的战略估计,“这位参谋长得出的结论是,这四十八驾飞行堡垒一旦到达菲律宾,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就过去了”。{15}“7日下午1点40分,美国海军部的紧急电话打到白宫办公室时,弗兰克诺克斯向总统罗斯福报告了海军部的急电:‘珍珠港空袭,不是演习。’总统的惊讶是无法形容的,那嗫嚅的嘴唇分明说:‘这不会是真的,这一定是指的菲律宾。’”{16}因此,我对于约翰·托兰在《耻辱:珍珠港及事件内幕》一书中的描写——“海军部长诺克斯告诉他的密友詹姆斯斯泰尔曼说,他(诺克斯)、史叮生、马歇尔、斯诺克和哈里霍普金斯12日6日晚上都在白宫和总统一起消磨了大部分时光;他们都在等待着他们知道的那件事情的发生:进攻珍珠港”{17}还是持反对意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珍珠港事件之所以发生,绝非罗斯福的“苦肉计”,它是日美双方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用计施谋、明争暗斗、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而对于罗斯福阴谋论,我认为还有很多方面能说明其不成立之处,如美国当时本来军力就不强,还要应对来自大西洋的压力,而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是美国海军的重要力量,其重要地位,难道作为久经考验的国家领导人的罗斯福没有意识到吗?而后来也证明,珍珠港偷袭后,美国的军力大打折扣,试问,一个渴望将美国拖入战争的人怎么会乐意牺牲重大军事力量而不保存实力呢?况且要让日本放第一枪也可以做好珍珠港的防卫工作,然后在日本来袭时与日决战,这本身就是在与日作战,何必在作出巨大牺牲后再战呢,这不是徒劳吗?难道就是为了讨好国内的孤立主义派,让全国人民同仇敌忾,而这种同仇敌忾难道也是罗斯福在战前能够预料得到的吗?我并不觉得。所以对于这样的历史之谜,我们所能做的并不是去主观臆断,而应该综合分析各方因素,进而作出尽可能接近历史的合理推断。
  
  注释:
  ①约翰·托兰.耻辱:珍珠港事件内幕[M].读书中文网:335-336.
  ②刘建军,徐允伟.让珍珠港遭受日军攻击[J].军事天地:20.
  ③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的重要法案,法案授权总统可以以出售、交换、转让和租借的形式向被认为其防御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任何军需品。该法案的通过埋葬了中立法,是美国由孤立主义走向参战的决定性重要步骤。
  ④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81.
  ⑤⑥⑦杨乃乔.二战法西斯暴行纪实,疯狂与毁灭[M].金城出版社,1994:107,108,113.
  ⑧李浩.马歇尔[M].辽海出版社出版,2004:66.
  ⑨伊利·奥罗斯福.罗斯福见闻秘录[M].上海新群出版社,1949.9.
  ⑩姚华.浅析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中遭到惨败的原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4):32.
  {11}[美]福斯特.美国共产党历史[M].纽约,1952:403.转引自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89.
  {12}锦文马,华森.拯救珍珠港错过5次机会[J].海洋世界,2002,3:24.
  {13}[美]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M]:428.转引自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09.
  {14}[美]伊利·奥罗斯福.罗斯福书信集(第三卷)(1928—1945)[M].伦敦英文版,1952:394.
  {15}[英]约翰·科斯特洛.王伟,夏海涛译.太平洋战争1941—1945(下册)[M].东方出版社,1985:338.
  {16}杨乃乔.二战法西斯暴行纪实,疯狂与毁灭[M].金城出版社,1994:120.
  {17}约翰·托兰.耻辱:珍珠港事件内幕[M].读书中文网:311.
  
  参考文献:
  [1]约翰·托兰.耻辱:珍珠港事件内幕[M].读书中文网.
  [2]杨乃乔.二战法西斯暴行纪实,疯狂与毁灭[M].金城出版社,1994.
  [3]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伊利·奥罗斯福.罗斯福见闻秘录[M].上海新群出版社,1949.
  [5]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6][美]约翰·S·D·艾森豪威尔.从珍珠港到诺曼底[M].解放军出版社,1988.
  [7][日]实松让著.史人译.偷袭珍珠港前的365天[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8]于振武.第二次师姐大战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9]北京五岳文化咨询公司编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图史.华夏出版社,2005.
  [10]李浩.马歇尔[M].辽海出版社出版,2004.
  [11][英]约翰·科斯特洛著.王伟,夏海涛译.太平洋战争1941—1945(下册)[M].东方出版社,1985.
  [12][美]伊利奥罗斯福.罗斯福书信集(第三卷)(1928—1945)[M].伦敦英文版,1952.
  [13][美]威廉曼彻斯特著.广东外国语学院译.1932—1972年美国实录(光荣与梦想)1[M].商务印书馆,1988.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词汇的附带习得,尤其是阅读过程中词汇的附带习得,得到了二语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概述了词汇附带习得的概念、必要性、影响阅读过程中词汇附带习得的因素,并且提出了几点增强阅读过程中词汇附带习得的建议。  关键词: 词汇附带习得 阅读过程 二语研究    一、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们经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力图教授学生大量的词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构成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在东方乃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在古代中国,唐朝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唐朝历代统治者都较重视
摘 要: 文章分析了颜色本身的含义及它背后的寓意,在不同的国家颜色代表的文化不同,只有及时了解颜色背后的文化,才能够更好地了解颜色的意义。  关键词: 颜色 文化 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每天各种各样的颜色冲击着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了解颜色本身的含义,更要了解他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一些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有不同的特点,并经过时间的推移,引申、转义成为一
绘画是创造性的艺术,绘画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创新。一味地“摹古”或“跟风”,其结果只能是复制画匠。因而绘画的创新比之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就显得更为重要。绘画的创新除了能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官刺激外,其艺术内涵要与观赏者的心灵沟通,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绘画艺术的创新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也就不存在什么价值了,因为绘画艺术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向前发展的。中国画的发展同样存在着创新的问题,林风眠是最早进行国画改革的
①站在由希腊汉白玉建造而成的扎耶德清真寺广场前,隆力奇人感受着当地建筑设计带来的震撼,而这仅仅是他们在这次迪拜游中所感受到惊喜与荣耀的冰山一角。5月8日,隆力奇梦幻
丰产抗病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149通过审定汕优149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用珍汕97A与自选的新恢复系成恢149于1989年配组育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1994年通过省区试,1995年5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of Avian Leukosis Virus,ALV-J)是90年代最初从商品代肉鸡中分离鉴定出来的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新的亚群,根据病毒中和
摘 要: 任何社会都是人的集合体。社会始终是通过人的社会角色作用改造、影响社会的。社会角色作用的成功取决于人的素质。而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者素质的内核。本文从学理、思想、道德等层面对和谐进行分析。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素质 建构者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胡锦涛同志将和谐社会的特征表述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I型IFN能抑制多种病毒、细菌、寄生虫以及细菌和病毒的混合感染,在猪病防治中引起了关注。IRF3和IRF7在I型IFN的表达和分泌上均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二者都能被LPS激活,发生磷酸
钛的短缺主要依赖进口钛铁矿精矿、钛渣及钛成品来弥补。钛化台物短缺不仅是因为缺少原料基地,更多的是因为没有开发新矿床以及技术人员对新类型原料尚有一些保守认识。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