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的世界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再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题目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不难提炼出以下关键词:车、时代、发展、生活、真情、观念、人生哲理。看到这些词语,我们几乎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想法——写我(包括家人、亲人、朋友)坐过或买过的车的故事。这些车基本遵循了從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在故事的叙述和描写中,要能折射生活的影子,体现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上的飞速发展。
  车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着作者的情绪。材料提醒考生可由车提炼出几个思考的角度——“时代的发展”“世间的真情”“观念的变迁”“人生的哲理”,那这些角度又能衍生出哪些内容来写作呢?
  不妨先看看与车相关的成语:丢卒保车、螳臂当车、引车卖浆、覆车之鉴、辅车相依、奔车朽索……这些能否引发你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能否带来一点儿灵感,让你想起曾经经历过或者听说过的故事?
  关于“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变迁”,不知命题人是否希望考生能联想到最近出现的共享单车问题,考虑所谓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便捷和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带来的社会矛盾等问题;或是希望考生能够回望历史,想一想我们从依靠畜力的“老牛破车”“驷马高车”到自行车,再到现在依靠发动机的各式车辆……“车来车往”的确“见证着时代的发展”。这类构思可能是大多数考生的思维走向,虽不会出错,却必然会“泯然众人”。那能否放开思路,换个角度想想呢?
  比如从历史发展来看,早期的牛车、马车不仅是脚力,是交通工具,也可能是战车,春秋战国时期的“千乘之国”已经是实力中等的诸侯国。但要承认的是,在两千多年前,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一个家庭是否拥有车,一个诸侯国拥有多少战车,是衡量其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时代发展到21世纪,车也改头换面,走进了千家万户。据统计,中国每年增加的汽车数量十分庞大,而在经济发达地区,车更是很多家庭的标配。从这一点而言,我们是能从车中看到“时代的发展”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否购置一辆解决出行问题的汽车,主要是由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的。假如排除“战车”这一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特例,时代带来的是车型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等,但其内核——由经济实力决定——却一直未曾改变。
  再从“世间的真情”角度来看,多少故事都可以假车之名展开。例如不少考生写坐在爸爸自行车后座上的故事,满含温馨与真情。或者是为了方便“我”上学,家里特意买了汽车,好让“我”在上学路上能背会儿单词或者小憩片刻。然而,这样写又很容易沦为同质化的素材。当然也可以通过细节和真情来打动人,但我想每位考生在写下这些故事的时候,都是真心怀念自己曾经(或现在)的某种感受,如对父亲的爱、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对青春的深切感受……此外呢,倾箱倒箧地铺叙故事真的好吗?你的故事凭什么能“脱颖而出”?
  以下面这段文字为例:
  双手合十,举过头顶,扣额,扣口,扣心。双手从膝盖滑向前方,全身匍匐于地。双手再次合十,以额扣地。
  旁边是疾驰而过的机动车。
  抬头,和着血肉凝结而成的创疤,虽是深红色,却格外明显,像是佛祖在他们的额前留下的慧根。
  几个月前,或是一年前,他们从家里出发了,像是有意同现代科技作对似的,他们用马或者牛拉着装满行装的小车,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南京师大附中 杨雨帆)
  这篇文章,作者冠以“朝圣路”这一标题,可谓超出了一般考生所写的内容。作者明确表达主人公“像是有意同现代科技作对似的”,显然,在这里车已不只是交通工具,作者在文中将“信仰”的力量置于一辆“小车”上,而“疾驰而过的机动车”则意味着当下社会的喧嚣、浮躁,乃至信仰的缺失。对比之下,尤其凸显了作者对朝圣的深入思考。
  至于材料中所说的“人生的哲理”,可写的范围就更广了。各事各物,但凡能带来一点儿启示、令人心有所感的都可视作“哲理”。更何况,所有的哲理都需要人去感悟理解,大半离不开生活。比如车的发展经历了由简至繁的过程,人类的发展亦是如此,对此,你有何话说?车不在于豪华与否,而在于谁用、怎么用。乘车者有怎样的感受,其中有何人生况味?路边的渣土车呼啸而过,你会想到什么?高速路上豪车违规竞赛,你想到了什么?看到推着小车一路走一路吆喝的商贩,你又想到了什么?哪怕是小时候看的故事书,也折射出了生活的某些方面,如灰姑娘的南瓜车为何一定要变成豪华马车才能进入王宫参加舞会呢?
  题目材料给大家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写作空间,只要考生能够由车写出一点儿情或理,则不难成为佳作。
其他文献
题目  生活中,我们自以为是某个事件的关注者,其实,我们往往不明就里,只凑了个热闹,没过多久就忘记了,成为事件的忽视者。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作文材料提出了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秉承上海卷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既强调思辨性,又兼顾学生的生活实际。  解读这道题,首先要界定一个概念,抓住两对关系。材料中,“事件”这个概念的定义应当
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5.O%,较2015年提升了3.9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34本,较2015年增加了1.15本。未成年人阅读率和阅读量都高于整体数字。从出版业的发展看,最近10年也被称为少儿出版发展的“黄金十年”,无论出书总量还是发行量都走的是快车道。  书出得多了,阅读率提升了,对阅读的
传统铸剑匠人往往认为“未得百炼,无以成钢”,而现代金属工艺专家则倾向于“一次浇铸成型”。这实际上是人类工艺史乃至教育史上旷日持久的一场争论:究竟是长时间大花费的投入更加重要,还是微小却巧妙的一次点化起决定性作用?  这争论到现在也悬而未决。许多成功人士都没有给出答案,更遑论我等“非成功人士”。不过既然这个问题至今未有定论,我们是否可以猜想它本身就毫无意义?或者说,十年努力与一朝选择同等重要且不可分
满天的晚霞渐渐消散,我优哉游哉地徜徉在小区里,一边享受夜幕降临前的片刻自由,一边感受着小区里上演的一幕幕,忽然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 丑陋与美丽 ]  健身器材旁,一个男子呵护着一个穿着浅紫宽裙的孕妇从我身边经过。那个孕妇回头朝我一笑,我也礼貌性地朝她微笑。这个人我好像认识,可一时间想不起是谁。啊,想起来了,这不是媽妈的同事吗?一年前,妈妈还带我参加过她的婚礼!我怎么也不敢将眼前这个脸上长满妊娠
如果内心没有向外生长的动力  生活该是多么平静  巨网捞不起一丝涟漪  我会选择一个不作任何商业企图的果园  听苹果生长时挣脱酸涩的声音  看三角梅缝补着这季节的空白  石榴花蕾上初见不可思议的果实  葡萄架把蓝天切成了枝状的碎块  脐橙成了眼界内最张扬的色彩  无花果收紧了行将成熟的甜蜜  被允許飞进果园的几只小鸟  优雅地唱着略带复古的歌谣  阳光在绿色的缝隙间  被夸大后折射到脸上  脸书成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传统的扫墓、踏青,清明时各地还有许多风俗。  家在南方,南方的春天向来不乏烟柳藏风、水榭行舟的精致小巧。这些固然美好,但见得多了,又显得忸怩作态,如鲠在喉,最后往往沦为孤芳白赏的多情去了。但到清明节踏青时,又浓浓淡淡逼出另一番模样了。为此,我甚爱清明。  “清,朗也,静也,澄水之貌。”“明,照也。”所
日光從叶子缝隙射入林间,将浓密的叶丛投照成剔透的翡翠色。  密布的高草地忽然一阵窸窣,热带的野鸟听见声响,振翼飞起,飞越辽远的丛林。  影子从树丛间出现了,她,肩上落了些杂叶,随后迅速被她瘦削的肩膀抖落。她戴着礼帽,只有在阳光偶尔投影在她脸上时,她轻动眼睫,才能看见白得刺眼的皮肤。  她是一位纸叠成的姑娘。  她的手里紧攥着一张不大的牛皮地图,脚步匆匆,走向丛林更深处。  “前辈,我是纸人佩珀,如
一次,乾隆皇帝到江南游览名胜古迹。一天黄昏,天边飞来一只白鹤,乾隆随即命身旁的文人赋诗咏鹤。有个叫冯诚修的诗人咏道:“远见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冯诚修正要吟第三句时,乾隆突然对他说:“現在我命你把白鹤变成黑鹤。”听了乾隆的话,旁边的文人个个瞠目。冯诚修略作停顿,然后从容地接着吟:“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砚池。”在场的人听了无不交口称赞。
山水与人有着怎样的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过去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接着可能还有一句“穷山恶水出刁民”。前一句全对,后一句错一半对一半。刁民不一定犯上作乱,单指民风彪悍罢了!出刁民的地方,也出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作家、诗人呀。   大多数人都会懂得山水与人相互影响。怎样影响呢?这个就费思量了。简单来说,山水滋养出名人,名人又令山水扬名。山川灵气与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相得益
帕劳——上帝的水族箱,一个被海洋之子守护的地方,位于西太平洋上,散发着最自然、最纯真的味道。  我向往这个地方很久了!  我们来到帕劳时已是深夜,漆黑的夜幕遮蔽着天空,抬头望去,除了透过树叶的几束微弱灯光,别无他物。海浪轻轻冲击岸边的声音,在这寂静的空间里是那么清晰,拍打出一首小夜曲,时缓时急,时高时低,哗哗淙淙交替入耳。顾不上聆听,来不及遐想,我们进入酒店稍加整理洗漱,就与周公会面了。  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