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低碳经济是一种追求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工业化背景下资源枯竭、能源短缺与环境恶化是低碳经济得以凸现的现实根源。本文在探讨低碳经形成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并给出了若干可能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低碳 低碳经济 资源 能源
传统粗放型的工业经济增长模式的典型特征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在此模式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大量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理当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1. 低碳经济的形成背景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正面临着来自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巨大挑战,这逐渐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瓶颈[1]。与此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世界人口激增,造成人口膨胀,大工业对自然资源造成了空气、海洋、土地、水源的严重污染,资源面临枯竭,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的破坏、物种的消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异常、海平面上升,地面下沉以及地球灾害频繁发生等,对人类的生存条件产生严重危害,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欧洲各发达国家紧随其后,陆续推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在亚洲,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 "低碳"成为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09年末,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旋风让"低碳"一词席卷全国。而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2.1 能源短缺、利用率低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应理性地看到人口众多这一现实问题。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1.3%和1.2%。作为主力能源的煤炭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煤炭可开采储量的11.02%,人均占有量仍然很低。并且我国现在的开发方式比较粗放,资源浪费现象很严重,这就加剧了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从长期看, 我国传统能源消费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2.2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高碳经济陷入极大困境
中国在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 GDP增长约占世界的10%,而同期能源消费增长却占世界的27%。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高达34%,这同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紧密相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 能源问题已成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2]。
2.3 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据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是由于石油、煤炭等矿物质燃烧而产生的。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08年温室气体公报显示,2008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为385.2ppm,与2007年相比增加2.0ppm,继续呈现出指数不断增长的趋势。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推动者,这已被无数专家论证和证实。中国部分地区将出现变干的趋势,河流水量也降到50年来的最低点。冰川融化、淡水资源继续减少、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3]。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
3.1 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3.2 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3.3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技术、资金是发展低碳经济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发展低碳经济,政府是主导,应政策先行。政府应加快对低碳经济的调研和立法,制定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配套法规,建立评价、监测等机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积极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的研究、推广、创新,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使发达国家所承诺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得以实现。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个人、企业投资,吸引外资,解决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障碍等问题。
3.4 发展清洁能源, 优化能源的结构
除研究开发页岩气等低碳能源,更应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尤其是核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明显。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核电发电量为684亿千瓦时,与用煤发电同样数量的火电相比,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八千多万吨。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有效代替,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发展新能源对于解决我国资源短缺、优化能源結构特别是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3.5 增加碳汇能力
森林碳汇就是指森林生态系统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土壤中的二氧化碳量减去因土壤和植物自身呼吸释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量。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单位面积森林储存的碳是农田的20倍至100倍。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空气中吸收固定0.6亿吨至7.1亿吨碳, 森林是二氧化碳巨大的储存器。在公路两旁,田间地头加大树木种植, 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保护现有碳库资源,禁止乱砍滥伐和加强现有森林管理工作,大力增加碳汇。
3.6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能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避免了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薛惠峰,王海宁.能源环境问题需统筹解决[N].中国环境报,2009-12-18(02).
[2]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3]赵玉敏.低碳经济的约束、挑战和机遇[J].国际贸易,2009,(11):32.
作者简介:沈冬香(1975-),女,湖北武汉人,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师,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张倩( 1976-),女,河南信阳人,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人事处,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
关键词:低碳 低碳经济 资源 能源
传统粗放型的工业经济增长模式的典型特征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在此模式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大量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理当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1. 低碳经济的形成背景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正面临着来自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巨大挑战,这逐渐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瓶颈[1]。与此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世界人口激增,造成人口膨胀,大工业对自然资源造成了空气、海洋、土地、水源的严重污染,资源面临枯竭,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的破坏、物种的消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异常、海平面上升,地面下沉以及地球灾害频繁发生等,对人类的生存条件产生严重危害,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欧洲各发达国家紧随其后,陆续推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在亚洲,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 "低碳"成为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09年末,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旋风让"低碳"一词席卷全国。而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2.1 能源短缺、利用率低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应理性地看到人口众多这一现实问题。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1.3%和1.2%。作为主力能源的煤炭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煤炭可开采储量的11.02%,人均占有量仍然很低。并且我国现在的开发方式比较粗放,资源浪费现象很严重,这就加剧了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从长期看, 我国传统能源消费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2.2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高碳经济陷入极大困境
中国在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 GDP增长约占世界的10%,而同期能源消费增长却占世界的27%。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高达34%,这同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紧密相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 能源问题已成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2]。
2.3 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据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是由于石油、煤炭等矿物质燃烧而产生的。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08年温室气体公报显示,2008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为385.2ppm,与2007年相比增加2.0ppm,继续呈现出指数不断增长的趋势。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推动者,这已被无数专家论证和证实。中国部分地区将出现变干的趋势,河流水量也降到50年来的最低点。冰川融化、淡水资源继续减少、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3]。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
3.1 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3.2 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3.3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技术、资金是发展低碳经济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发展低碳经济,政府是主导,应政策先行。政府应加快对低碳经济的调研和立法,制定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配套法规,建立评价、监测等机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积极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的研究、推广、创新,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使发达国家所承诺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得以实现。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个人、企业投资,吸引外资,解决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障碍等问题。
3.4 发展清洁能源, 优化能源的结构
除研究开发页岩气等低碳能源,更应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尤其是核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明显。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核电发电量为684亿千瓦时,与用煤发电同样数量的火电相比,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八千多万吨。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有效代替,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发展新能源对于解决我国资源短缺、优化能源結构特别是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3.5 增加碳汇能力
森林碳汇就是指森林生态系统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土壤中的二氧化碳量减去因土壤和植物自身呼吸释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量。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单位面积森林储存的碳是农田的20倍至100倍。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空气中吸收固定0.6亿吨至7.1亿吨碳, 森林是二氧化碳巨大的储存器。在公路两旁,田间地头加大树木种植, 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保护现有碳库资源,禁止乱砍滥伐和加强现有森林管理工作,大力增加碳汇。
3.6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能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避免了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薛惠峰,王海宁.能源环境问题需统筹解决[N].中国环境报,2009-12-18(02).
[2]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3]赵玉敏.低碳经济的约束、挑战和机遇[J].国际贸易,2009,(11):32.
作者简介:沈冬香(1975-),女,湖北武汉人,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师,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张倩( 1976-),女,河南信阳人,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人事处,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