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a含量对镍基粉末高温合金高温蠕变变形行为和性能的影响
【出 处】
:
金属学报
【发表日期】
:
0年期
其他文献
以涂盐沉积的方式进行室内加速实验,通过SEM/EDS、XRD和电化学测试等分析技术,研究受苯并三氮唑(BTA)保护的白铜在模拟工业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腐蚀初期受BTA保护的白铜表面存在棱状的盐结晶,说明腐蚀介质无法完全渗入基体.随着腐蚀时间延长,其对应的腐蚀电流密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原因在于表面除了BTA化学转化膜还存在因腐蚀而产生的氧化膜,2者的共同作用延缓了腐蚀的进行,而当局部的BTA膜层因不断消耗出现破损,腐蚀区域则会从此处开始扩展,腐蚀电流密度也会随之增加.对比BTA处理前后的
先详细介绍了未分组团簇动力学模型和已有的分组法,然后引入一种基于组内团簇密度对数线性分布的新方法.通过比较未分组和不同分组法的团簇动力学模型模拟300℃时Al-0.18%Sc(原子分数)合金中Al3Sc的析出动力学的数值解,证实新的分组法能在保持良好整体和局部精度的前提下显著节约计算成本.新分组法的计算结果与等温析出实验测量的析出平均半径和尺寸分布结果能够比较合理地吻合,预期它在大尺度析出模拟时前景良好.
采用直接激光沉积法(DLD)制备了工业纯Ti(CP-Ti)与TNTZO合金复合的Ti/TNTZO层状材料,对其微观组织、相组成、力学性能以及体外生物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DLD工艺可制备高致密度、无裂纹的Ti/TNTZO层状材料.所制备的层状材料主要由α/α\'与β2相组成.层状材料的Ti层由于合金元素扩散及较快的凝固速率使其组织细化,硬度明显升高;TNTZO层因β稳定元素稀释,亚晶界处产生了大量马氏体,硬度增加.单向拉伸实验结果表明,Ti/TNTZO层状梯度材料具有远高于成分材料CP-Ti和
采用电镀Pt和化学气相沉积渗铝法在一种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表面制备Pt-Al涂层,该涂层为单一β-(Ni,Pt)Al相结构.选用涂盐法分别在无涂层和Pt-Al涂层试样表面涂覆Na2SO4盐,并在900℃常压炉中进行热腐蚀实验.通过热腐蚀动力学、热腐蚀产物、热腐蚀宏观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对比,分析Pt-Al涂层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热腐蚀行为的影响.采用XRD、SEM、EDS和EPMA等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经900℃热腐蚀后,Pt-Al涂层可以提高基体合金的抗热腐蚀性能,Pt-Al涂层试样的热腐蚀速率小
使用Si-25%Zr(质量分数)合金通过液相烧结法在C/Si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SiC-ZrC抗氧化涂层,研究了烧结过程中涂层的相结构演化,并测试了1400℃及空气气氛下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分析了涂层氧化前后显微结构的变化,以及氧化对C/SiC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r元素在涂层中以ZrC相的形式存在,ZrC颗粒的引入细化了反应SiC层的组织,在氧化过程中形成致密连续的SiO2薄膜,并在氧化500 s后试样出现增重,制备了SiC-ZrC抗氧化涂层的C/SiC样品在1000 s的氧化实验后弯曲强度
结合高通量材料制备实验与基于Bayesian优化采样策略的主动学习方法,开发了有效的机器学习模型来描述合金元素组成与硬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关键微量元素含量对硬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经过3轮迭代64个铝合金样品建模后,Bayesian取样策略方法的预测硬度误差为4.49 HV(7.23%),远低于应用人工经验采样法的机器学习模型误差9.73 HV(15.68%),且当铝合金中的Mg和Si比值Mg/Si在1.37~1.72时,具有较高的合金硬度.通过在6061铝合金标准名义成分范围内进行成分精细优化以及性能调控
对16块Q235B钢板进行了模拟近海大气环境加速腐蚀实验,利用非接触式表面形貌测试方法与自编程序对其表面形貌与特征参数进行采集与分析,明确锈蚀深度、锈坑深度、锈坑径深比分布特征,揭示其均值、方差等统计参数及锈坑形状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模拟近海大气环境下结构钢腐蚀过程大致经历疮痂、鼓包、剥落3个阶段,疮痂和鼓包阶段以点蚀为主,剥落阶段则表现出全面腐蚀特征;锈蚀深度服从正态分布,锈坑深度和径深比服从对数正态分布;随着腐蚀程度的增大,锈蚀深度均值、标准差与功率谱密度峰值以及锈坑深度对数均值均逐渐增大,锈坑径深
设计并制备了Cr/AlCrN/AlCrON/AlCrO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利用GIXRD、SEM、AFM和TEM研究了退火过程中涂层微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该涂层在大气条件下、500℃退火1000 h后,其吸收率由退火前的0.910提高至0.922,发射率由退火前的0.151降低至0.114,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微观组织分析表明,AlCrN和AlCrON吸收层在退火过程中发生了部分晶化,形成了氮化物纳米颗粒,这可以增加对光的反射和散射,有助于提高涂层的吸收率;退火后AlCrO减反射层中则形成了少量的
金属Zn可在人体内降解吸收,其降解速率最适合血管支架的临床要求.同时Zn2+本身也是人体必要的营养元素,参与体内200多种酶的活动与代谢,并具有修复和提升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具有作为血管支架材料的天然优势.本文结合作者课题组近年的研究工作,对可降解锌合金血管支架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分别从可降解锌合金血管支架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与挑战、解决这些挑战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以及未来发展展望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评述,期待能对本领域的研究工作给予借鉴和启迪,从而对推动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起到
利用Gleeble热模拟以及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研究了高强管线钢焊接临界再热粗晶区(ICCGHAZ)中逆转奥氏体(γr)在不同第二道次峰值温度(760、800和840℃)下的逆相变规律及其晶体学关系.结果表明,在3个峰值温度下形成的γr体积分数依次为4.1%、8.9%和25.2%,γr优先在第一道次粗晶区的原奥氏体晶界(PAGB)处形核,其次是原奥氏体晶粒(γp)内板条束(block)的交界处.在极快的焊接加热速率下,γr倾向于以块状形式长大.晶体学研究表明,γr在PAGB处的逆相变不是自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