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匿性交界性早搏引起的伪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临床上较少看见,是隐匿性传导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
病历资料
患者,女,63岁,因反复胸闷心悸5年,加重1周入院。体检:神清,一般情况可,血压的143/98mmHg。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血钾、钠、氯正常;血糖正常。常规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部分二联律(图略)。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频发结性早搏二联律,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既往因冠心病,心律失常(频发房早)而二次入院治疗,口服心律平后基本控制房性早搏。此次因心律平减至200mg/日时出现频繁早搏,临床诊断:冠心,心律失常。附图上条中R1、R3、R5、R7、R9为窦性心动;R2、R6、R8心动的QRS波呈室上型,R4呈RBBB型QRS波,QRS波前无相关P波,其后ST段上可见被干扰的窦性P波,故为交界性早搏二联律。其中R4伴室内差异性传导。附图下条P1-P6为窦性P波,且以2:1下传心室;R5为交界性早搏。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频发交界性早搏二联律偶伴室内差异性传导;③隐匿性交界性早搏二联律致伪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讨 论
1925年Lewis和Master从狗心实验中证实了一个被阻滞的冲动可影响随后而来的冲动的传导;以后Kaufmann和Rothberger(1927年)及Langendorf(1948年)先后将隐匿性传导引用于临床心电学中;1961年,Hoffman,Cranefield和Stuckey实验证实隐匿性传导可见于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1963年,Lau和Damato等人用希氏束电图记录直接证实了隐匿性房室传导的存在。Hoffman等用微电极的方法,研究认为隐匿性传导的发生机理与递减性传导有关[1]。隐匿性传导是指激动在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中的传导,未能使心房或心室除极,不产生应有的P波或QRS波群,但已在传导系统中造成了不应期,会对下一次激动的形成和传导发生影响,使心律失常变得更加复杂,并能出现类似有房室传导阻滞的现象;或轻度的传导阻滞突然变成严重的传导阻滞等等[2]。
隐匿性交界性早搏是隐匿性传导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当位于交界区异位兴奋灶发出激动后同时向上及向下传导;但该区正处于绝对不应期转向相对不应期的临界期,虽能发生除极,但其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度减慢,振幅降低,并且在传导过程中一再减慢及降低,导致最后不能传导,即为递减传导。此激动虽不能上达心房及下达心室而不产生P波或QRS波,但已产生新的不应期,使随之而来的窦性P波被阻滞,如附图下条中P2、P4、P6,酷似Ⅱ度房室传导阻滞。隐匿性交界性早搏的诊断需依赖同时有显性交界性早搏的存在,而交界性早搏大多数是希氏束早搏。隐匿性希氏束早搏导致的“伪房室传导阻滞”,只有用希氏束电图才能证实。但是,如果在心电图上出现“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改变,又有显性交界性早搏的存在,则应想到隐匿性希氏束早搏所导致的“伪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3]。本例附图上条为显性交界性早搏二联律,而附图下条为“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完全符合上述条件,故诊断可成立。
参考文献
1 扬钧国,等.心律失常的近代概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2.
2 陶清,等.疑难心律失常心电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1.
3 黄宛.临床心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16.
病历资料
患者,女,63岁,因反复胸闷心悸5年,加重1周入院。体检:神清,一般情况可,血压的143/98mmHg。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血钾、钠、氯正常;血糖正常。常规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部分二联律(图略)。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频发结性早搏二联律,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既往因冠心病,心律失常(频发房早)而二次入院治疗,口服心律平后基本控制房性早搏。此次因心律平减至200mg/日时出现频繁早搏,临床诊断:冠心,心律失常。附图上条中R1、R3、R5、R7、R9为窦性心动;R2、R6、R8心动的QRS波呈室上型,R4呈RBBB型QRS波,QRS波前无相关P波,其后ST段上可见被干扰的窦性P波,故为交界性早搏二联律。其中R4伴室内差异性传导。附图下条P1-P6为窦性P波,且以2:1下传心室;R5为交界性早搏。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频发交界性早搏二联律偶伴室内差异性传导;③隐匿性交界性早搏二联律致伪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讨 论
1925年Lewis和Master从狗心实验中证实了一个被阻滞的冲动可影响随后而来的冲动的传导;以后Kaufmann和Rothberger(1927年)及Langendorf(1948年)先后将隐匿性传导引用于临床心电学中;1961年,Hoffman,Cranefield和Stuckey实验证实隐匿性传导可见于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1963年,Lau和Damato等人用希氏束电图记录直接证实了隐匿性房室传导的存在。Hoffman等用微电极的方法,研究认为隐匿性传导的发生机理与递减性传导有关[1]。隐匿性传导是指激动在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中的传导,未能使心房或心室除极,不产生应有的P波或QRS波群,但已在传导系统中造成了不应期,会对下一次激动的形成和传导发生影响,使心律失常变得更加复杂,并能出现类似有房室传导阻滞的现象;或轻度的传导阻滞突然变成严重的传导阻滞等等[2]。
隐匿性交界性早搏是隐匿性传导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当位于交界区异位兴奋灶发出激动后同时向上及向下传导;但该区正处于绝对不应期转向相对不应期的临界期,虽能发生除极,但其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度减慢,振幅降低,并且在传导过程中一再减慢及降低,导致最后不能传导,即为递减传导。此激动虽不能上达心房及下达心室而不产生P波或QRS波,但已产生新的不应期,使随之而来的窦性P波被阻滞,如附图下条中P2、P4、P6,酷似Ⅱ度房室传导阻滞。隐匿性交界性早搏的诊断需依赖同时有显性交界性早搏的存在,而交界性早搏大多数是希氏束早搏。隐匿性希氏束早搏导致的“伪房室传导阻滞”,只有用希氏束电图才能证实。但是,如果在心电图上出现“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改变,又有显性交界性早搏的存在,则应想到隐匿性希氏束早搏所导致的“伪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3]。本例附图上条为显性交界性早搏二联律,而附图下条为“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完全符合上述条件,故诊断可成立。
参考文献
1 扬钧国,等.心律失常的近代概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2.
2 陶清,等.疑难心律失常心电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1.
3 黄宛.临床心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