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的工笔花鸟画不再以适应封建社会绘画体裁由封建社会最高阶层的审美需要为宗旨,而是以现代中国人生体验与精神生活为主,满足其抒情娱性的需求。现从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它体现了一定文化心理;从它的发展与转变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赋色渲染; 自然物象; 秀丽; 品格; 审美需要
空格………工笔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比较传统的画体,它也是一种具有装饰意味的着色绘画形式,并且是中国绘画最早的形态和风格。所谓“工笔”,是指这一画体所特有的工整细致的笔法。与“水墨”、“写意”相比较,我国传统的工笔画展现出精工细丽的审美面貌。我国的传统绘画是独立的东方艺术体系,在数千年里代代相承不断演变的体系就始于工笔画。工笔画作为中国绘画最初的语言形式,是以线勾勒、赋色渲染的笔墨表现形式,它不仅成为中国画各种画体的基本描绘方法,而且还规定了中国绘画语言的特质;工笔画所独具特色的以线造型的方法,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绘画造型观念的基础,而且还是中国画所特有的认识方式和观察方法形成的起点。
一、中国画特殊的观察方法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中国画中的花鸟画的“写生”传统重在捕捉自然物象的特质与生命,它的形式基础是中国画特殊的观察方式。所谓特殊,是指它既不是纯粹主观的观察方法,也不是纯粹客观的观察方法。为了捕捉自然物象的生命与特质,我国历代画论都以能否认真的观察物体,掌握自然规律作为品评工笔花鸟画优劣的重要尺度之一。按照“写生”传统的价值标准,这种观察具体说来是要透过客观物像的表象,捕捉它的物理、物态和物情。所谓“写生”其实质就是立足于自然与人息息相通之整体,对物象作出本质、全面的把握。现代的与传统的工笔花鸟画形态相比,突出强调了主观感受、感觉、感情乃至潜意识的表达。虽然如此,我国当代画家所依据的也不是绝对纯粹主观的观察方法。一方面,主观的精神内容离不开客观的观察内容,离不开与造型直接关联的物像世界;另一方面,工笔画的造型要求画家以客观的观察为依据,运用视觉的生理功能和技术作用创造生动的视觉感染力。所以在工笔花鸟画的主观抒发中蕴含着对物象精微的观察,正是由于有了人性的映照和生命的光辉,画家笔下的花鸟有了灵犀,有了秀丽,有了品格。
二、工笔花鸟画体现了一定文化心理
我国工笔花鸟画在古代的发展同样也经历了种种风格的变化,如明代吕纪对工笔与写意、重彩与水墨原有格局的突破,宋代崔白的变格等等,但这是在同一文化形态和社会形态下的变化。就总体而言工笔花鸟画的古典传统稳步而持续发展,并且同于皇家花园为中心的宫廷绘画的关系密切。从画史上看,众多工笔花鸟画的名家诸如黄居、崔白、黄筌、边文进、吕纪,或职宫廷,或为画院待诏;而花鸟画史上的一批精品诸如《出水芙蓉图》等也多出于皇家宫廷的绘画机构。工笔花鸟画同时也适应了封建社会最高阶层的审美需要,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封建体制长期稳定发展形成的一定文化心理。这一传统在工笔花鸟画的历史中长久稳定的散发着影响力,尽管明清花鸟画的重心逐渐由工笔转移到体现书画同源的文人写意,然而皆未对它的风格形态构成根本的改变。直到本世纪的工笔花鸟画名家,也是由此入手把握工笔花鸟画的传统。
花鸟画最终是诉诸于人的感情,而不是诉诸于人的知性。所以画史上对花鸟画的鉴赏,往往是以其能否表达与人体验相关的情思为标准。早在中国花鸟画的成熟时期,流传于五代的北宋民谚“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就是根据黄筌、徐熙两位画家籍花鸟寄托的不同志趣来分别把握两大花鸟画风。画史上关于花鸟画的专门论文《宣和画谱·花鸟叙论》提出,“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所以,花鸟画中的花,林木等形象,如果能够与人意相互引发和结合,“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可见,早在中国的花鸟画成熟时期,就已经在理论上总结到“寓兴”的传统。这与中国文学高度发达的托物言志的传统息息相关,《论语》借松柏表现坚贞的人格,屈原以英人香草寄托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文学传统中的某些寓意可以直接成为花鸟画的“寓兴”的审美感受,这既赋予它丰富的典故,又促使花鸟画步入直觉表现审美感受的阶段。所以,中国花鸟画的命意大多与世事人情相关。花鸟画家往往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的遭遇,情感志趣的上述诸种联系,在造型、构图和笔墨、颜色等方面给以强化的表现。其艺术手段类似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赋、比、兴”。“赋、比、兴”所标示的其实不只是表达情意的普通技巧,而且是艺术家因物感发的不同方式及其将情意传达给观者的不同的艺术手段,是对中国外物与艺术人情的感应关系的高度概括。所谓“赋”,即指画家由对花鸟的直接感受引发情意,并通过对花卉形象的如实描绘来引起观者的感应,这是直接绘写,即物即心,所谓“比”即针对某些特殊的情事,遵循着某种思路由现实生活的影响,触发而产生,这种方式在“情”与“物”之间除了感情的感应之外,没有路可寻,这是借物为喻。所谓“兴”是纯由心灵上某种精妙敏锐的感应之外而产生的“物”与“情”的联系,只有直觉的感应,丝毫没有理智的权衡比较在其中。这样说来,中国工笔花鸟画的真正好处和特色是在多姿多态的变化中,注意引发观者的联想与想象,使之由具体的动、植物形象感受到生命的共感,唤起人生的深刻的体验与某种精微的情思。工笔花鸟画造就了花鸟画的审美趣味、文化品质乃至批评标准,它使中国花鸟画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三、工笔花鸟画赋色的发展与转变
工笔花鸟画的赋色分勾填和勾勒两种,有根据颜色的质地分为淡彩着染、白描墨染和重彩着染。染色的步骤一般是先用浓墨勾好稿子,然后由深到浅的分染、罩染、提染。工笔花鸟画的色彩表现,既不同于西画对某一时空结构中的客体对象明暗关系的写实,也不同于中国水墨画,而是依历代画家认识、归纳、积累而来的程式色彩而赋彩。重构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色彩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其一,中国画并未形成客观的色彩理论,这是由于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建立在主客观合一的色彩认识基础上。其二,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古典颜料十分丰富,并发展出完善的使用颜料的设色技法理论和色相配合的规则,其三,工笔花鸟画的传统设色技法与规则往往以色彩的质感来描述色彩关系,注重的是色彩的质地与色质的对比、调和,而较少关注色彩表象的关系。其四,如何在工笔花鸟画中发挥色彩的表情作用及其引发感觉,联想象征的作用,是画家们多方致力的一个方面。
当今的工笔花鸟画不再以适应封建社会绘画体裁由封建社会最高阶层的审美需要为宗旨,而是以现代中国人生体验与精神生活为主,满足其抒情娱性的需求。那些既能隐现造型样式的历史规范,又能体现当代人文背景下的审美时尚,并且合乎事物的根本规律的变形样式,最终会作为我们这个时代工笔花鸟画的独特创造而流传画史。
参考文献
[1] 艺术理论基础[M].上海市教育局职教处
[2] 美术原理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5-13
关键词:赋色渲染; 自然物象; 秀丽; 品格; 审美需要
空格………工笔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比较传统的画体,它也是一种具有装饰意味的着色绘画形式,并且是中国绘画最早的形态和风格。所谓“工笔”,是指这一画体所特有的工整细致的笔法。与“水墨”、“写意”相比较,我国传统的工笔画展现出精工细丽的审美面貌。我国的传统绘画是独立的东方艺术体系,在数千年里代代相承不断演变的体系就始于工笔画。工笔画作为中国绘画最初的语言形式,是以线勾勒、赋色渲染的笔墨表现形式,它不仅成为中国画各种画体的基本描绘方法,而且还规定了中国绘画语言的特质;工笔画所独具特色的以线造型的方法,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绘画造型观念的基础,而且还是中国画所特有的认识方式和观察方法形成的起点。
一、中国画特殊的观察方法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中国画中的花鸟画的“写生”传统重在捕捉自然物象的特质与生命,它的形式基础是中国画特殊的观察方式。所谓特殊,是指它既不是纯粹主观的观察方法,也不是纯粹客观的观察方法。为了捕捉自然物象的生命与特质,我国历代画论都以能否认真的观察物体,掌握自然规律作为品评工笔花鸟画优劣的重要尺度之一。按照“写生”传统的价值标准,这种观察具体说来是要透过客观物像的表象,捕捉它的物理、物态和物情。所谓“写生”其实质就是立足于自然与人息息相通之整体,对物象作出本质、全面的把握。现代的与传统的工笔花鸟画形态相比,突出强调了主观感受、感觉、感情乃至潜意识的表达。虽然如此,我国当代画家所依据的也不是绝对纯粹主观的观察方法。一方面,主观的精神内容离不开客观的观察内容,离不开与造型直接关联的物像世界;另一方面,工笔画的造型要求画家以客观的观察为依据,运用视觉的生理功能和技术作用创造生动的视觉感染力。所以在工笔花鸟画的主观抒发中蕴含着对物象精微的观察,正是由于有了人性的映照和生命的光辉,画家笔下的花鸟有了灵犀,有了秀丽,有了品格。
二、工笔花鸟画体现了一定文化心理
我国工笔花鸟画在古代的发展同样也经历了种种风格的变化,如明代吕纪对工笔与写意、重彩与水墨原有格局的突破,宋代崔白的变格等等,但这是在同一文化形态和社会形态下的变化。就总体而言工笔花鸟画的古典传统稳步而持续发展,并且同于皇家花园为中心的宫廷绘画的关系密切。从画史上看,众多工笔花鸟画的名家诸如黄居、崔白、黄筌、边文进、吕纪,或职宫廷,或为画院待诏;而花鸟画史上的一批精品诸如《出水芙蓉图》等也多出于皇家宫廷的绘画机构。工笔花鸟画同时也适应了封建社会最高阶层的审美需要,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封建体制长期稳定发展形成的一定文化心理。这一传统在工笔花鸟画的历史中长久稳定的散发着影响力,尽管明清花鸟画的重心逐渐由工笔转移到体现书画同源的文人写意,然而皆未对它的风格形态构成根本的改变。直到本世纪的工笔花鸟画名家,也是由此入手把握工笔花鸟画的传统。
花鸟画最终是诉诸于人的感情,而不是诉诸于人的知性。所以画史上对花鸟画的鉴赏,往往是以其能否表达与人体验相关的情思为标准。早在中国花鸟画的成熟时期,流传于五代的北宋民谚“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就是根据黄筌、徐熙两位画家籍花鸟寄托的不同志趣来分别把握两大花鸟画风。画史上关于花鸟画的专门论文《宣和画谱·花鸟叙论》提出,“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所以,花鸟画中的花,林木等形象,如果能够与人意相互引发和结合,“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可见,早在中国的花鸟画成熟时期,就已经在理论上总结到“寓兴”的传统。这与中国文学高度发达的托物言志的传统息息相关,《论语》借松柏表现坚贞的人格,屈原以英人香草寄托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文学传统中的某些寓意可以直接成为花鸟画的“寓兴”的审美感受,这既赋予它丰富的典故,又促使花鸟画步入直觉表现审美感受的阶段。所以,中国花鸟画的命意大多与世事人情相关。花鸟画家往往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的遭遇,情感志趣的上述诸种联系,在造型、构图和笔墨、颜色等方面给以强化的表现。其艺术手段类似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赋、比、兴”。“赋、比、兴”所标示的其实不只是表达情意的普通技巧,而且是艺术家因物感发的不同方式及其将情意传达给观者的不同的艺术手段,是对中国外物与艺术人情的感应关系的高度概括。所谓“赋”,即指画家由对花鸟的直接感受引发情意,并通过对花卉形象的如实描绘来引起观者的感应,这是直接绘写,即物即心,所谓“比”即针对某些特殊的情事,遵循着某种思路由现实生活的影响,触发而产生,这种方式在“情”与“物”之间除了感情的感应之外,没有路可寻,这是借物为喻。所谓“兴”是纯由心灵上某种精妙敏锐的感应之外而产生的“物”与“情”的联系,只有直觉的感应,丝毫没有理智的权衡比较在其中。这样说来,中国工笔花鸟画的真正好处和特色是在多姿多态的变化中,注意引发观者的联想与想象,使之由具体的动、植物形象感受到生命的共感,唤起人生的深刻的体验与某种精微的情思。工笔花鸟画造就了花鸟画的审美趣味、文化品质乃至批评标准,它使中国花鸟画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三、工笔花鸟画赋色的发展与转变
工笔花鸟画的赋色分勾填和勾勒两种,有根据颜色的质地分为淡彩着染、白描墨染和重彩着染。染色的步骤一般是先用浓墨勾好稿子,然后由深到浅的分染、罩染、提染。工笔花鸟画的色彩表现,既不同于西画对某一时空结构中的客体对象明暗关系的写实,也不同于中国水墨画,而是依历代画家认识、归纳、积累而来的程式色彩而赋彩。重构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色彩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其一,中国画并未形成客观的色彩理论,这是由于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建立在主客观合一的色彩认识基础上。其二,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古典颜料十分丰富,并发展出完善的使用颜料的设色技法理论和色相配合的规则,其三,工笔花鸟画的传统设色技法与规则往往以色彩的质感来描述色彩关系,注重的是色彩的质地与色质的对比、调和,而较少关注色彩表象的关系。其四,如何在工笔花鸟画中发挥色彩的表情作用及其引发感觉,联想象征的作用,是画家们多方致力的一个方面。
当今的工笔花鸟画不再以适应封建社会绘画体裁由封建社会最高阶层的审美需要为宗旨,而是以现代中国人生体验与精神生活为主,满足其抒情娱性的需求。那些既能隐现造型样式的历史规范,又能体现当代人文背景下的审美时尚,并且合乎事物的根本规律的变形样式,最终会作为我们这个时代工笔花鸟画的独特创造而流传画史。
参考文献
[1] 艺术理论基础[M].上海市教育局职教处
[2] 美术原理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