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我为什么不建议你挤地铁上下班

来源 :意林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formyw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大V说了一句话:“挤地铁虽然省钱,但其实很费精力。而当你在没钱没时间的时候,精力是你最大的财富。”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了我在深圳上班的时候,早高峰时间挤地铁,绝望地看着每一趟车都是沙丁鱼罐头一样的拥挤场景,总是被吓退好几步,又被后面蜂拥而至的人潮给冲到门外。在看到这句话之后,深以为然。
  后来来到上海,公司附近10分钟的路程,有一个专门供公司员工租住的小区,环境一般,却距离公司近,方便上下班,只是房租较贵。刚来的时候,我选择距离公司较远的地方居住,为了省下一点房租费,每天挤公交上下班,浪费在路上的时间将近两个小时。
  那半年里,钱并没有省下来多少,反而萌生了绝望的情绪,上班的感觉一点都不美好,除了要应对复杂的人事和繁复的工作,想到下了班还要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整个人到家就已经瘫倒在床上,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
  于是,在半年后,毅然搬到公司附近的公寓楼,即便贵了50%的房租,却节约了每天两个小时出来,我花一个小时做可口的饭菜,用另一个小时阅读写作,竟然在不知不觉里,写下了十多万字。
  也许,鸡汤浓郁的成功学,有时候会很反胃,但是里面提到的一点却很正确: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花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才能保持卓越。如今看到“以为坐地铁是最省钱的一种方式,殊不知,却是最浪费精力的一种方式”时,深以为然。
  我的同事Ada,从来到上海,就住在公司附近的小区。她经历过几任不愉快的奇葩室友,却终究没有放弃与人合租,去远一点的地方租住一个便宜点的单间。
  她每天打扮得朝气蓬勃,光鲜亮丽,清新的妆容,得体的衣服,与我当时来公司时,大夏天里挤了一小时的公交以后,带着一股特有的公交早餐气息飘到公司相比,映衬得我就像一只丑小鸭。
  她看着我狼狈了几周,疑惑地问我:“为什么要选择住那么远?附近的房租也不是特别贵。”我抱着一杯姜茶,在下雨天里,哆哆嗦嗦地说:“因为便宜啊!”
  她看着我说:“多少人因为这点便宜,失去了最有价值的几个小时。”
  半年后,她就从主管升至总监,不仅仅是她业绩突出,我想,更重要的是她对于自己时间和精力的把控。
  她从来不加班。在6点左右就收拾办公桌下班了,当日的工作进度已经列好放在办公桌上,明天的工作计划,也一并做好放在日历上。
  她说:“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其实普通人也可以卓越,利用好时间,并长久地坚持下去,也会在某一领域变成专家。”
  “我可以在公交上看看书啊。”我暗自得意地说。
  “扪心自问一下,你真的可以摒弃周边的嘈杂,看下去吗?真的能够在公交车或者地铁上看进去书的人,是那些意志力超强的人,普通人是做不到的。”她一语道破。我在她的一席话之后,打车回家,在车上,做了搬家的决定。后来发现,这个决定无比正确,我利用下班后的时间,阅读了100多本书,写了十多万字,更是与周边的同事有了更多的接触,拓宽了自己的生活圈子。
  我们需要做的,是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知名知乎精神的代表人采桐说过:保持一项爱好,让它在时间的深度和长度中慢慢生长,可能会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
  年轻人,我为什么不建议你挤地铁上下班?因为,感觉那样是在浪费生命。
其他文献
某 橡 树  当我们上课时 它逃走了  那根细铁丝被长粗了的肩头挣断  掉下来 就像曼德拉获释时的手铐  从前园丁用它绑过块小牌子  标明这是一棵 橡树  仿佛这是它值得表扬的 罪状  读过一遍就忘了 那时候它真矮  小便浇到它 灰茸茸的小耳朵就晃个不停  越长越粗 一直在原地踏步  它的脚步从不偏移它的地牢  不背叛它的原罪 满足于走投无路  它不是积极分子 自己围困着自己  耽误自己 从不滋事
朋友们常说,看小说要有国际眼光,我以为写小说亦是如此。我写小说,常常对自己说:如果,如果,如果这篇小说放在国外,如果,如果,如果它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人们还会不会读懂这篇小说?这么一想,心里就总是七上八下,有时候会更加自信,明白这篇小说写成之后也许不仅仅只是交给中国的读者,这么一想,心里便有个东西横在那里,一种是更加不自信,只怕小说一旦走出国门谁都读不懂。谁都读不懂的小说基本上不会有,人类的情感是相
【摘 要】当下,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渗透于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这种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多种意义和运用方式是文化设计者们没有预料到的。约翰·菲斯克的《解读大众文化》通过对购物广场、海滩、电子游戏的快乐、麦当娜、摩天大楼等大众文化个案进行剖析,遵循“快感——权利——意义”的内在逻辑,揭示了这些文本表象和内在的双向意义,并发掘了大众文化蕴含的政治和社会动力。  【关键词】约翰·菲斯克 大众文化 个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