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教育是伴随着现代化、全球化浪潮而确立的崭新命题。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发起了全球环境教育运动。1977年在第比利斯召开的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确定了全球环境教育的基本框架和体系。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著名的《21世纪议程》,明确把环境教育拓展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绿色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绿色教育概念的这一重大拓展,代表了当代对工业化以来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对未来人类生存形态的思考,对现代文明与现代教育的审视。
绿色教育起源于环境教育,但不仅仅是环境教育。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能源的节约、人口素质的提高.都是绿色教育的基本内容。我国把“人口、资源、环境”定为三大国策,正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是社会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深刻变革,这需要通过绿色教育来实现。著名教育家杨叔子关于“绿色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的论断,较为准确地揭示了绿色教育崇尚科学、崇尚人文、崇尚实践、崇尚创新的本质属性,对我们认识绿色教育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绿色教育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教育。“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事与天道的统一与协调,这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以及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的经典论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早在130年前就深刻地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提出这样的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李瑞环在新近出版的《辩证法随谈》一书中,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对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等思想作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作为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的思想武器,凸显了斗争和革命的本性。但这种强调丝毫没有轻视对立面的同一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是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也就是社会发展最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各地发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一系列事件看.全社会绿色意识的增强、绿色知识的普及、绿色人才的培养与参与,确实是当务之急。我院作为以“环境资源”命名的职业技术学院,从升格之初就把“绿色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面旗帜,对于服务绿色江苏、生态扬州,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是责无旁贷。我们不仅要主动对接和服务“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国策.重点培植以环境科学、国土管理、园林园艺、高级护理为主干的绿色专业,面向一线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且要通过主编普及性教材,开设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开展各类主题研讨会和演讲比赛等方式,全方位地灌输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人口健康方面的意识、知识和技能,培养全院学生的绿色价值观、绿色伦理观、绿色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绿色教育是“面向人人”的人本教育。绿色教育作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尤其要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改革之中。专科招生的门槛相对较低,部分专业文理兼收,学生在学习兴趣、行为规范、心理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状况,坚持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四个人人”的育人思想。即人人都有学习求知的机会,人人都有实践锻炼的平台。人人都有健康成长的环境,人人都有铺设绿色人生的桥梁。
“面向人人”的人本教育观.落实在高职教学改革上,就是要做到尊重差异性、激发自主性、强化实践性、鼓励创新性。根据国外教育家布鲁姆的“认识层次目标”理论和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特长与兴趣是有差异性的,人的认识本身是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我们着力打造的“绿色课堂”,其特点就在于它关注群体、尊重差异,着眼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开展分层教学;提倡师生互动、学生交流的“合作教学”方式,寻求和谐与开放;让每一个学生激发灵性、调动悟性、开发潜能。应试教育模式之所以不适用于高职教育,正是因为高职学生必须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与实践的主人。教学活动必须从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死记硬背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效果评价必须把“一张试卷定终身”转变为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一凭多证”制度。目前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坚持背靠行业、依托企业、提升专业、扩大就业的思路,推进项目教学、模块教学和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的多种教学模式,如何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实践锻炼等方面努力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各地高职院校都作了积极的尝试。
“面向人人”的人本教育观,还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高职学生来自农村的多,贫困家庭出身的多,还有极少数学生有生理残疾或心理障碍。“面向人人”就是要做到“有教无类”。尤其对困难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扶助,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化解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失去学习机会.不让一个学生成为不合格产品.不让一个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从而让绿色教育的阳光雨露洒遍大学生的心田。
绿色教育是“君子不器”的素质教育。“君子不器”是孔子的观点。两千年后的爱因斯坦对此作了同样的阐述:“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就主张人才培养既要崇尚科学,更要弘扬人文。杨叔子更是明确把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交融,作为绿色教育的本质要求。
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产学研相结合”,这是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但在实施中,往往产生一种误解,认为“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让学生学到适应某一就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实际上这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我们在校企对接和毕业生就业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素养、职业潜能。要把高职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素质第一、能力本位”,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尤其要重视解决科学与人文素质缺失的问题。这不仅是培养学生胜任就业岗位的需要,也是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的基本保证。
绿色教育,本质上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环境、资源科学教育为载体,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入学生意识、知识、技能、道德、行为培养之中的素质教育。在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的基础上,要让我们的学生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的学习中,感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中外文化的比较鉴别,特别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吸取丰富的思想文化营养;从学生社会考察实践,以及科技、文化、艺术“三下乡”活动中。体会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与目标追求;从学生自主的社团活动和参与国家、省、市演讲比赛、辩论赛、技能比赛、体育赛事等各类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走进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这是中央向当代青少年和大学生发出的号召。我们要通过营造绿色校园、人本校园、和谐校园、文化校园,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平台,把学生锻炼得体魄更为强健,心灵更为阳光,思想更为开放,人格更为健全,从而保持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袁 文
绿色教育起源于环境教育,但不仅仅是环境教育。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能源的节约、人口素质的提高.都是绿色教育的基本内容。我国把“人口、资源、环境”定为三大国策,正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是社会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深刻变革,这需要通过绿色教育来实现。著名教育家杨叔子关于“绿色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的论断,较为准确地揭示了绿色教育崇尚科学、崇尚人文、崇尚实践、崇尚创新的本质属性,对我们认识绿色教育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绿色教育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教育。“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事与天道的统一与协调,这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以及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的经典论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早在130年前就深刻地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提出这样的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李瑞环在新近出版的《辩证法随谈》一书中,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对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等思想作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作为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的思想武器,凸显了斗争和革命的本性。但这种强调丝毫没有轻视对立面的同一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是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也就是社会发展最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各地发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一系列事件看.全社会绿色意识的增强、绿色知识的普及、绿色人才的培养与参与,确实是当务之急。我院作为以“环境资源”命名的职业技术学院,从升格之初就把“绿色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面旗帜,对于服务绿色江苏、生态扬州,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是责无旁贷。我们不仅要主动对接和服务“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国策.重点培植以环境科学、国土管理、园林园艺、高级护理为主干的绿色专业,面向一线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且要通过主编普及性教材,开设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开展各类主题研讨会和演讲比赛等方式,全方位地灌输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人口健康方面的意识、知识和技能,培养全院学生的绿色价值观、绿色伦理观、绿色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绿色教育是“面向人人”的人本教育。绿色教育作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尤其要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改革之中。专科招生的门槛相对较低,部分专业文理兼收,学生在学习兴趣、行为规范、心理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状况,坚持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四个人人”的育人思想。即人人都有学习求知的机会,人人都有实践锻炼的平台。人人都有健康成长的环境,人人都有铺设绿色人生的桥梁。
“面向人人”的人本教育观.落实在高职教学改革上,就是要做到尊重差异性、激发自主性、强化实践性、鼓励创新性。根据国外教育家布鲁姆的“认识层次目标”理论和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特长与兴趣是有差异性的,人的认识本身是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我们着力打造的“绿色课堂”,其特点就在于它关注群体、尊重差异,着眼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开展分层教学;提倡师生互动、学生交流的“合作教学”方式,寻求和谐与开放;让每一个学生激发灵性、调动悟性、开发潜能。应试教育模式之所以不适用于高职教育,正是因为高职学生必须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与实践的主人。教学活动必须从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死记硬背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效果评价必须把“一张试卷定终身”转变为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一凭多证”制度。目前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坚持背靠行业、依托企业、提升专业、扩大就业的思路,推进项目教学、模块教学和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的多种教学模式,如何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实践锻炼等方面努力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各地高职院校都作了积极的尝试。
“面向人人”的人本教育观,还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高职学生来自农村的多,贫困家庭出身的多,还有极少数学生有生理残疾或心理障碍。“面向人人”就是要做到“有教无类”。尤其对困难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扶助,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化解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失去学习机会.不让一个学生成为不合格产品.不让一个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从而让绿色教育的阳光雨露洒遍大学生的心田。
绿色教育是“君子不器”的素质教育。“君子不器”是孔子的观点。两千年后的爱因斯坦对此作了同样的阐述:“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就主张人才培养既要崇尚科学,更要弘扬人文。杨叔子更是明确把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交融,作为绿色教育的本质要求。
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产学研相结合”,这是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但在实施中,往往产生一种误解,认为“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让学生学到适应某一就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实际上这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我们在校企对接和毕业生就业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素养、职业潜能。要把高职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素质第一、能力本位”,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尤其要重视解决科学与人文素质缺失的问题。这不仅是培养学生胜任就业岗位的需要,也是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的基本保证。
绿色教育,本质上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环境、资源科学教育为载体,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入学生意识、知识、技能、道德、行为培养之中的素质教育。在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的基础上,要让我们的学生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的学习中,感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中外文化的比较鉴别,特别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吸取丰富的思想文化营养;从学生社会考察实践,以及科技、文化、艺术“三下乡”活动中。体会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与目标追求;从学生自主的社团活动和参与国家、省、市演讲比赛、辩论赛、技能比赛、体育赛事等各类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走进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这是中央向当代青少年和大学生发出的号召。我们要通过营造绿色校园、人本校园、和谐校园、文化校园,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平台,把学生锻炼得体魄更为强健,心灵更为阳光,思想更为开放,人格更为健全,从而保持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