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村区域发展在正确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取得了众多可喜的成果。但受到历史、经济、自然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经受的考验和挑战较为严峻。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分析,希望能够为关心并潜心研究“三农”问题的有志之士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 农村区域发展 三农 农业农村经济
目前,党和国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我国农村区域发展进程中存在以下四大突出问题:
1. 不平衡性
我国经济发展一个普遍存在的特点——不平衡性,其体现在经济基础及发展规模的阶梯差异,城市如此,我国不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更是如此。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差距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源于“六五”至“八五”期间一直奉行的地区非均衡发展的思路。1991年,反映地区差异变化的基尼系数为0.2463,1995年上升至0.2747,1996年略有下降,直到2012年将突破0.55,近几年基尼系数又呈上升趋势,说明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又呈扩大的趋势。我国东中西部地区GDP绝对差距明显。首先,从人均GDP的绝对差距来看,东中西部的地区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东部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农村区域发展与全国其他各地进一步拉大了差距,目前我国虽然着力改善区域发展中存在的差异性,但是农村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性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2. 农村区域环境问题
我国在推动农村区域发展的进程中,部分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农村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农业生产造成的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及土壤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山地农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北方的耕作也造成较多的土壤风蚀。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成产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
2.2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趋势愈加明显,人口的不断聚集,随之产生的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与城市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解决生活污染的配套设施,极大制约了我国农村区域发展。因此,优化我国农民生活条件和环境,加大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对推动我国农村区域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3工业污染严重
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我国乡镇企业在进行工业生产时未对环境问题的预防及治理进行合理的规划,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地区依靠其自然优势大力扶植发展养殖业,这种生产模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工业污染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3. 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农业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受乡村社区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治理,致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近十多年来,工业化畜禽养殖业又成为新的污染源。而诸如河北的废品回收加工、贵州的土法炼焦等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双方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及时化解,因而多次引发严重的社会冲突。如果不能建立合理的规范制度,探索出相应经济条件下的出路,乡镇企业的污染不仅会制约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也会造成农村环境破坏乃至社会治安紊乱的严重后果。
4. 农村区域发展中的政府干预
县域经济在我国农村区域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基于农村、立足县乡的一种我国特有的农村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的主导作用应同时体现在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合理存在的市场因素得以全面调动,同时为保障经济秩序正常运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也要充分发挥。而在我国农村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同农村地区表现出不同的政府干预力度。从国家控制力看,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空间组织模式是以现行行政区划为基础的“中央—省(市、区)”两级 调控模式,经济改革的重心主要着眼于宏观体质和企业微观机制的建立,而有关区域经济的中观层面的制度建设一度未引起重视,形成国家控制力在中观层面上的真空。我国尚没有专门协调区域行动的机构,结果在区域管理方面造成部委间、中央与地方,以及地区之间的失序。在这个意义上,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矛盾是区域经济管理缺失的结果。
结语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综合国力及经济实力还有待提升,而作为一个农业人口比例占全国总人口近7 成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更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农村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区域,它覆盖我国大多数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农村区域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促进城乡统筹的区域发展也成了中国发展。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20100480973)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管理研究、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 LBH-Z10211)支持。
参考文献:
[1]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8.
[2] 魏后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及总体战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3] 覃志豪,尹昌斌.中国农村经济区域划分研究[J].调研世界,1996,(1).
[4]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5 中国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永强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哈尔滨工程大学科学管理与工程博士后站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
徐可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农村区域发展 三农 农业农村经济
目前,党和国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我国农村区域发展进程中存在以下四大突出问题:
1. 不平衡性
我国经济发展一个普遍存在的特点——不平衡性,其体现在经济基础及发展规模的阶梯差异,城市如此,我国不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更是如此。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差距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源于“六五”至“八五”期间一直奉行的地区非均衡发展的思路。1991年,反映地区差异变化的基尼系数为0.2463,1995年上升至0.2747,1996年略有下降,直到2012年将突破0.55,近几年基尼系数又呈上升趋势,说明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又呈扩大的趋势。我国东中西部地区GDP绝对差距明显。首先,从人均GDP的绝对差距来看,东中西部的地区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东部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农村区域发展与全国其他各地进一步拉大了差距,目前我国虽然着力改善区域发展中存在的差异性,但是农村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性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2. 农村区域环境问题
我国在推动农村区域发展的进程中,部分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农村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农业生产造成的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及土壤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山地农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北方的耕作也造成较多的土壤风蚀。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成产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
2.2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趋势愈加明显,人口的不断聚集,随之产生的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与城市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解决生活污染的配套设施,极大制约了我国农村区域发展。因此,优化我国农民生活条件和环境,加大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对推动我国农村区域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3工业污染严重
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我国乡镇企业在进行工业生产时未对环境问题的预防及治理进行合理的规划,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地区依靠其自然优势大力扶植发展养殖业,这种生产模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工业污染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3. 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农业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受乡村社区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治理,致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近十多年来,工业化畜禽养殖业又成为新的污染源。而诸如河北的废品回收加工、贵州的土法炼焦等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双方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及时化解,因而多次引发严重的社会冲突。如果不能建立合理的规范制度,探索出相应经济条件下的出路,乡镇企业的污染不仅会制约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也会造成农村环境破坏乃至社会治安紊乱的严重后果。
4. 农村区域发展中的政府干预
县域经济在我国农村区域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基于农村、立足县乡的一种我国特有的农村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的主导作用应同时体现在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合理存在的市场因素得以全面调动,同时为保障经济秩序正常运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也要充分发挥。而在我国农村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同农村地区表现出不同的政府干预力度。从国家控制力看,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空间组织模式是以现行行政区划为基础的“中央—省(市、区)”两级 调控模式,经济改革的重心主要着眼于宏观体质和企业微观机制的建立,而有关区域经济的中观层面的制度建设一度未引起重视,形成国家控制力在中观层面上的真空。我国尚没有专门协调区域行动的机构,结果在区域管理方面造成部委间、中央与地方,以及地区之间的失序。在这个意义上,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矛盾是区域经济管理缺失的结果。
结语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综合国力及经济实力还有待提升,而作为一个农业人口比例占全国总人口近7 成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更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农村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区域,它覆盖我国大多数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农村区域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促进城乡统筹的区域发展也成了中国发展。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20100480973)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管理研究、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 LBH-Z10211)支持。
参考文献:
[1]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8.
[2] 魏后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及总体战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3] 覃志豪,尹昌斌.中国农村经济区域划分研究[J].调研世界,1996,(1).
[4]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5 中国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永强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哈尔滨工程大学科学管理与工程博士后站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
徐可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