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进工作面地质条件分析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h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云盖山煤矿23302掘进工作面位于二叠系山西组中下部的二1煤层,工作面煤层总体呈单斜状,煤(岩)层产状走向NE35°~42°,倾向为:SE55°~48°,倾角11°~15°,平均13°,二1煤层顶板含水层为下二叠系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由3~9层细中粒砂岩组成,总厚12.12~50.47m,平均32.8m,浅部风化裂隙比较发育,为含水层的相对强富水部位,向深部富水性变弱至极弱。突水系数为0.013 MPa/m,小于0.06MPa/m,工作面无突水危险。
  关键词:掘进工作面;富水性;突水系数
  云盖山煤矿位于禹州市西南部35km处的磨街乡境内,矿井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及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盒子组和上统上石盒子组;矿井井田基本构造形态为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煤层倾角13-20°,走向NE35-42°;倾向SE55-48°;矿井目前通风、供电、运输、排水、提升、瓦斯抽采、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信联络、压风自救、供水施救、紧急避险等系统完善,运行正常[ 1-2 ]。
  1 掘进进工作面煤(岩)层赋存特征
  23302掘进工作面的煤层位于二叠系山西组中下部的二1煤层,黑色,粉末状,局部夹碎块状,以亮煤为主,半亮型,下部为半暗型,煤质稍差,煤层均受挤压可见揉皱现象,煤层厚度0.2~9.7m,平均厚度5.0m。基本顶为中粒砂岩,直接顶为泥岩,有少量伪底,为炭质泥岩,直接底为粉砂岩,基本底为粉砂岩。
  根据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形态分析,工作面煤层总体呈单斜状,煤(岩)层产状走向NE35°~42°,倾向为:SE55°~48°,倾角11°~15°,平均13°,掘进期间受薄煤带影响较大,预计工作面掘进过程中,伴生构造发育,煤层底板起伏及煤厚变化较大,对掘进有一定影响,掘进过程中加强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收集。
  2 掘进进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
  二1煤层顶板含水层为下二叠系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由3~9层细中粒砂岩组成,总厚12.12~50.47m,平均32.8m,浅部风化裂隙比较发育,为含水层的相对强富水部位,向深部富水性变弱至极弱[ 3-5 ]。
  二1煤底板有3层含水层,分别为:
  1)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含水层富水性弱,但极不均一,为二1煤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含水层总体上富水性中等,上距二1煤层45.93~52.06m,一般情况下对开采二1煤影响不大,为二1煤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
  3)寒武系上统白云质灰岩含水层,赋存于顶界面以下30~60m范围内为含水层的强径流带,向深部富水性变弱,为强富水含水层,上距二1煤层65.54~78.6m,是二1煤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
  二1煤底板有3层隔水层,隔水性能不一致,分别为:
  1)太原组上段顶部隔水层,在开采条件下失去隔水作用。
  2)太原组中部砂泥岩段隔水层,一般条件下是良好隔水层段,但在断层附近会破坏其隔水作用。
  3)太原组底部铝土泥岩隔水层,正常情况下,该隔水层可阻断太灰下段L1-4与寒灰岩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工作面底板标高:+54.9~+86.6m,底板隔水层厚度74m,目前矿井最高水位标高+80m,工作面底板承受水压为0.025MPa。涌水形式及水文地质情况:该工作面主要沿二1煤层底板掘进。
  工作面主要水源为山西组顶板砂岩水;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报告及相邻工作面情况预计,该工作面正常涌水量约为5m3/h,雨季顶板淋水可能会增大,预计最大涌水量为100m3/h,排水设施应保证100m3/h以上的排水能力,并及时在低洼处挖设水窝,完善排水设施,保证排水能力。根据矿井综合柱状图显示,现矿井含水层上面距煤层底板厚为74m。
  1)隔水层安全厚度计算:
  t=
  t=2.02m
  式中,t——安全隔水层厚度,m;
  L——巷道底板宽度,4.8m;
  γ ——底板隔水层的平均重度,0.0257MN/m3;
  Kp——底板隔水层的平均抗拉强度,2.66MPa;
  p——底板隔水层承受的水头压力,0.99MPa。
  则t=2.02m<74m,
  因此,正常段掘进不受底板含水层威胁。
  2)突水危险性验算[ 1-2 ]:
  突水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T=P/M=0.99÷74=0.013MPa/m
  其中:T——突水系数,MPa/m;
  P——底板隔水层承受的水头压力,0.99MPa;
  M——底板隔水层厚度,取74m。
  则T=0.013<0.06MPa/m,无突水危险。
  3 结论
  云盖山煤矿23302掘进工作面位于二叠系山西组中下部的二1煤层,工作面煤层总体呈单斜状,煤(岩)层产状走向NE35°~42°,倾向为:SE55°~48°,倾角11°~15°,平均13°,二1煤层顶板含水层为下二叠系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由3~9层细中粒砂岩组成,总厚12.12~50.47m,平均32.8m,浅部风化裂隙比较发育,为含水层的相对强富水部位,向深部富水性变弱至极弱。突水系数为0.013 MPa/m小于0.06MPa/m,工作面无突水危险。
  参考文献:
  [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防治水规定[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225-245.
  [2] 国家煤炭工业局.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225-245.
  [3] 杨滨滨,郭伟鹏.近松散含水层下煤层开采安全性分区[J].煤炭科学技术,2012,40(7):96-98.
  [4] 杨滨滨,隋旺华.近松散含水层下采煤安全性熵值模糊综合评判[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40(8):43-46.
  [5] 马其华,王宜泰.开采参数对围岩应力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J].煤矿开采,2010(01).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