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为什么滴到土里

来源 :七彩语文·习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inl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孙双金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诗歌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在田里锄草,豆大的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每颗每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
  诗歌亮点
  这首诗语言浅显明了,但蕴含的道理深刻,耐人寻味,因此流传颇广,深受推崇。
  我们一般都说流汗,为什么诗中用“滴”?我们的汗一般都流在衣服上或身上,为什么农民伯伯的汗会滴在泥土里?
  第一个问题我们都能理解,只有大量出汗时,汗水凝聚,才会出现“汗滴”现象。汗为什么会滴在泥土里呢?
  让我们来模仿一下农民伯伯手握锄头,躬身锄草的动作。一下、两下、三下,随着锄头的一起一落,我们的身子也在一起一伏。这下我们都明白了:因为农民伯伯弓着身子,埋头锄地,在烈日照耀下,脸上的汗珠沿着下巴,“吧嗒吧嗒”地滴入泥土之中。这是烈日下的汗水,这是劳动时的汗水!
  从“汗滴禾下土”可以看出农民伯伯有多辛苦,我们吃的粮食多么来之不易!
  别小看一个“滴”字,它包含着这么丰富的内容,说明诗人在写诗时,用字是多么精准!这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果。
  诗歌故事
  唐朝时,亳(b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七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博,才学出众,招他做翰林学士。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年夏天,李绅回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好好交流。
  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像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兄台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写好,李绅递与李逢吉。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开亳州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却想拿他当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言:“启禀万岁,今有翰林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的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兴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为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
  没想到,李绅不仅没有因这首诗获罪,反倒成了一朝重臣。
  诗歌拓展
  讲到诗句的炼字,就不得不讲贾岛“推敲”的故事。贾岛是著名的苦吟诗人,他曾经说过:“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意思是,为了想出好的诗句,苦思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目泪长流。
  有一次,诗人贾岛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苦思诗句,打好了腹稿《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其中有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反复吟诵了几遍,不知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动作,惹得路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时,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那首诗念给韩愈听,还将拿不定主意是用“推”还是用“敲”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也一同思索。良久之后,他對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在夜深人静时拜访友人,敲门说明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幽静的夜晚,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其他文献
现在的很多孩子对新鲜刺激的电子产品越来越依赖,而对课外阅读却越来越疏远。殊不知,长期与电子产品为伴,使这些孩子的阅读兴趣遭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笔者现简述如下:  一、 致使儿童注意力易分散,无法静心阅读  电视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每隔一小会儿就会尽力制造一点高潮,尤其是儿童爱看的动画片更是高潮迭起,这样使儿童观看动画片时的情绪一直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根本无法静下心来。除此之外,根据我们成人的经验感受
期刊
《奇妙的动物世界》一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热爱自然,了解自然”这一单元主题的交际内容。现将两课例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总结如下:  一、 目标引路“学”为基,准确定位“导”弗牵  目标决定方向。A案目标完全以学生在这节课上能够达到怎样的目标而设定,根据低段学生已有知识建构,降低交际难度,准确定位教学重难点设定教学目标。指向清晰、明确,凸显“引导”而非“牵引”。 B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动物世界的奇妙
期刊
课堂上,师生进行对话交流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倾听呢?倾听后,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相匹配的教学行为呢?  一、 倾听中将存在问题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教学案例一]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7自然段:  师:什么叫滂沱大雨?  生1:雨下得很大。  师:还有哪些词是写雨下得大?  生2:大雨如注。  生3:倾盆大雨。  生4:狂风骤雨。(学生把“骤”读成了“聚”,但教师毫无察觉)  师:(激励性评价)同学
期刊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下《奶奶的白发》一文中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一天,我指着奶奶的头发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我的头发是黑的,你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呢?’”  有位教师在指名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后问:“小朋友,你知道什么是‘雪白’吗?”一位小朋友马上站起来响亮地回答:“就是像雪一样白!”小朋友的回答精妙绝伦,作为听课教师,我为这位小朋友的勇敢和聪明竖起了大拇指,以为更应博得上课老师的赞许,遗憾的是这位老
期刊
同课异构的“同”是指同一教学内容、同一篇课文。从语文教材的角度看,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有规定性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同课异构面对的学生群体其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大致相同;从教学活动的角度看,同课异构要尊重的教学规律是相同的。同课异构的“异”概括起来讲,包括文本解读上的异,教学资源重组和利用上的异,教学设计和构思上的异,教学方法上的异,语言文字运用上的异,教学风格上的异等。  本文通过对无为县教师进修
期刊
对话教学指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以语言为媒介,展开的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熏陶情感,形成主流价值观,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多向交流活动。  一、 想象中加深情感体验  [案例一] 《早》一课第7自然段教学概述  第一步:我紧扣“奔走”,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其“快速的跑”的意思,接着说:“现在你们想想,鲁迅当时“奔走”时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可
期刊
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常常看到有的语文课堂比较沉闷,学生不愿意发言,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上课就是一种折磨,而对老师来说,教学的激情也难以迸发。如何创造出和谐的教学境界?我想,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学中对学生多加以信任,这样的课堂会是愉悦的,美好的。  一、 信任学生,还给学习的时空  教学《牛郎织女》笔者根据“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展开了教学过程。在引导学生感悟写法时,笔者心
期刊
书香浸润童年,阅读伴随成长。大力推广儿童阅读时发现,故事讲述,是为阅读所做的最经济、方便的宣传方式之一。什么是讲述?讲述的意义何在?作为教师,如何为儿童进行讲述?  1. 故事讲述≠文本朗读,讲述是文本再度创作的视听阅读。  与照本宣科的朗读不同,讲述是讲述者,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文本信息,在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适度的个性化创作,并用适合听者(儿童)的方式,
期刊
一、 当下习作教学的积弊  1. 功利绑架了意愿。省了写作的意愿和冲动,才会讲真话,抒真情。但现实是老师和学生都把写作当作了应对考试的一种手段,不管学生有没有写作的欲望,都得写,这种被写作成为普遍现象,学生常常言不由衷,空话、假话、套话屡见不鲜,功利绑架了意愿,让习作的本质功能荡然无存。  2. 命题者绑架了学生。命题者指定的写作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往往又没有完全对接,和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学生
期刊
蝴蝶和小猫捉迷藏  蝴蝶藏  小猫捉  蝴蝶飞呀飞  藏在花丛里  小猫找啊找  眼睛都花了  它分不清哪個是花  哪个是蝴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