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孙双金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诗歌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在田里锄草,豆大的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每颗每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
诗歌亮点
这首诗语言浅显明了,但蕴含的道理深刻,耐人寻味,因此流传颇广,深受推崇。
我们一般都说流汗,为什么诗中用“滴”?我们的汗一般都流在衣服上或身上,为什么农民伯伯的汗会滴在泥土里?
第一个问题我们都能理解,只有大量出汗时,汗水凝聚,才会出现“汗滴”现象。汗为什么会滴在泥土里呢?
让我们来模仿一下农民伯伯手握锄头,躬身锄草的动作。一下、两下、三下,随着锄头的一起一落,我们的身子也在一起一伏。这下我们都明白了:因为农民伯伯弓着身子,埋头锄地,在烈日照耀下,脸上的汗珠沿着下巴,“吧嗒吧嗒”地滴入泥土之中。这是烈日下的汗水,这是劳动时的汗水!
从“汗滴禾下土”可以看出农民伯伯有多辛苦,我们吃的粮食多么来之不易!
别小看一个“滴”字,它包含着这么丰富的内容,说明诗人在写诗时,用字是多么精准!这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果。
诗歌故事
唐朝时,亳(b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七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博,才学出众,招他做翰林学士。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年夏天,李绅回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好好交流。
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像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兄台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写好,李绅递与李逢吉。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开亳州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却想拿他当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言:“启禀万岁,今有翰林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的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兴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为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
没想到,李绅不仅没有因这首诗获罪,反倒成了一朝重臣。
诗歌拓展
讲到诗句的炼字,就不得不讲贾岛“推敲”的故事。贾岛是著名的苦吟诗人,他曾经说过:“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意思是,为了想出好的诗句,苦思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目泪长流。
有一次,诗人贾岛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苦思诗句,打好了腹稿《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其中有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反复吟诵了几遍,不知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动作,惹得路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时,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那首诗念给韩愈听,还将拿不定主意是用“推”还是用“敲”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也一同思索。良久之后,他對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在夜深人静时拜访友人,敲门说明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幽静的夜晚,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孙双金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诗歌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在田里锄草,豆大的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每颗每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
诗歌亮点
这首诗语言浅显明了,但蕴含的道理深刻,耐人寻味,因此流传颇广,深受推崇。
我们一般都说流汗,为什么诗中用“滴”?我们的汗一般都流在衣服上或身上,为什么农民伯伯的汗会滴在泥土里?
第一个问题我们都能理解,只有大量出汗时,汗水凝聚,才会出现“汗滴”现象。汗为什么会滴在泥土里呢?
让我们来模仿一下农民伯伯手握锄头,躬身锄草的动作。一下、两下、三下,随着锄头的一起一落,我们的身子也在一起一伏。这下我们都明白了:因为农民伯伯弓着身子,埋头锄地,在烈日照耀下,脸上的汗珠沿着下巴,“吧嗒吧嗒”地滴入泥土之中。这是烈日下的汗水,这是劳动时的汗水!
从“汗滴禾下土”可以看出农民伯伯有多辛苦,我们吃的粮食多么来之不易!
别小看一个“滴”字,它包含着这么丰富的内容,说明诗人在写诗时,用字是多么精准!这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果。
诗歌故事
唐朝时,亳(b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七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博,才学出众,招他做翰林学士。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年夏天,李绅回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好好交流。
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像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兄台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写好,李绅递与李逢吉。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开亳州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却想拿他当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言:“启禀万岁,今有翰林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的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兴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为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
没想到,李绅不仅没有因这首诗获罪,反倒成了一朝重臣。
诗歌拓展
讲到诗句的炼字,就不得不讲贾岛“推敲”的故事。贾岛是著名的苦吟诗人,他曾经说过:“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意思是,为了想出好的诗句,苦思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目泪长流。
有一次,诗人贾岛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苦思诗句,打好了腹稿《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其中有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反复吟诵了几遍,不知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动作,惹得路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时,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那首诗念给韩愈听,还将拿不定主意是用“推”还是用“敲”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也一同思索。良久之后,他對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在夜深人静时拜访友人,敲门说明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幽静的夜晚,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