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面对陌生人时,我们总会心存疑惑:他究竟会不会害我?我能否信任他?其实信任的形成是个颇为复杂的心理过程。面对陌生人,我们是该提高警惕还是该襟怀坦荡?
船出了横滨,在海上孤独地向南漂,第一站是越南的岘港。
能够走上陆地,是过去10天以来我的梦想。船贴着台湾岛的东侧向南,始终在公海里航行。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晚上爬到甲板上看星斗。不过再美的星斗,连续看上10天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吸引力。
这种情况下,渴望看到新的面孔,渴望踏上土地,就成了全船人最热切的盼望。
岘港在越南中部,是个很热的地方,街上的行人被热带的太阳晒得很黑。这里曾经有过美军的海军基地,不过现在已经被拆除了。走在街上,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火辣辣的热浪。
船到岘港的那天,天气尤其热。在岘港青年联合会的欢迎舞曲声中,我下了船。下船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网吧。
我到岘港的日子,恰好是在“五•一二”地震后的10天。此前我一直在海上,因为海事卫星故障,一直与外界断绝联系。很多人都来问我:中国的大地震怎么样了,伤亡情况严重吗?对这些善意的问话,我只能报以苦笑: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生活似乎忽然就变成了一块空白的孤岛。
顾不上看那些戴着竹斗笠的越南女学生,也顾不得看田地里那些辛勤耕作的农夫,我打了辆黑车,直奔市中心。岘港的街道透着陈旧,时光仿佛停滞在了上个世纪。路边的杂货店里卖各种各样的锅碗瓢盆和电锅电扇。这让我不禁心中一凉:这样一个类似乡村的地方,会有网吧吗?
所幸网络的触角已经伸向了世界各地,这让我能够在下船后的第一时间就看到了中国的不幸。在那些被夷为平地的大楼废墟里,扭曲的钢梁像伸出地面的手指,绝望地指向天空。所有的网页都失去了颜色,只剩下黑白两色,诉说着中国痛失儿女的悲痛。
我不记得自己是怎样晃出网吧。我只觉得自己虽然身处艳阳高照的热带,心里却泛着寒意。我未曾见过当年的唐山大地震,只在幻想里想过那种天翻地覆的大灾。看到网上发出的那些帖子,看到那些在第一时间抢拍出的照片,从心底涌出的震撼使我久久不能呼吸。
习惯性地伸手拦了辆出租车。司机是个很典型的京族人:个子矮小,皮肤黝黑,眼睛透出一种狡诈的昏黄。他用半生不熟的英文和我讲:回码头,4美元。
以当地的物价标准而言,这个价格很是公道。毕竟在岘港的物价水平还是较国内为低。我没多想,坐上出租车。路上那个司机并未多说话,只是闷头开车。然而到了码头,他却指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打开的计价器比画:24美元!
按照计价器上的价格显示,每公里的车费大约2美元。这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不过看着他脸上贪婪的笑意,再想想自己笔记本里刚刚下载下来的地震照片,我忽然失去了所有争辩的欲望。随手甩出几张美元,快步走开。我知道他一定在背后嬉笑自己再一次得逞的诡计,不过我无心开口。
有朋友说,出门在外一定要提高警惕,别相信“车船店脚牙”的职业操守。像我这样在外面拦出租车的,一定要提前谈好价钱。光谈好还不行,还要拿出纸笔让对方把钱数写下来。这样一旦发生争执,可以保证和捍卫自己的利益。
我并非是说,因为中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震灾,所以就理所当然地得到照顾或什么。但心态的巨大落差,才是最让我不舒服的。回到船上,根据在网吧下载的照片,我们组织了一次募捐。仅仅几天时间,就募来了一大笔钱。船上人们的热情超乎我的想象。很多人,无论相识与否,都慷慨解囊。
回国后到红十字会捐款的途中,我忽然想:我在海外募集的那些捐款,难道捐款人就没想过我可能会卷款潜逃?他们怎么可以这样信任我?我把这个问题拿去问红会的工作人员,她也是一愣,说:从来没想这个问题,可能他们就是信任你吧。
信任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不是两个人王八看绿豆的投契。信任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坐出租车时我对司机的信任,捐款时他们对我的信任……莫不都遵循着这种心理轨迹。
信任,通常指的是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的继续交往的认知判断。这是一个非常个人的东西,取决于自己的个体特征和所属角色两方面内容。有的人天生就比较容易相信别人。受其个性特征、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他可能对人心充满信心。他往往会相信非特定的某个对象是可信的,就算遇到了争执,他也会习惯把对方的行为解释成善意或可靠的角度。
除此以外,人们还会从自己的所属角色去体会信任。当一个新的交往关系建立时,无论这个关系是临时的还是长久的,人们实际上都对交往的对象缺乏深度的了解。能够最容易获得的线索其实是类别与角色信息,比如说年龄、性别、专业等等。这时候信任建立的基础不再是基于对方的人格特质,反而是依靠来自于对其身份的刻板印象。就像朋友告诉我的:对“车船店脚牙”要多加小心,实际上就是通过他们的职业来判断其个人的可信程度。
基于这两个层面所产生的信任贯穿整个交往始终。人们会在交往的过程里不断调整自己的看法,但是一开始时的信任程度也至关重要。那些喜欢“轻信”别人善良的人,其实在心态上处于一种既危险又有利的地位。说其危险,是指这种人在短期交往过程中往往会遭受到比别人更大的打击。因为他的“轻信”,使得他常常会萌生出“世界怎么这么坏”的想法。
但这种高信任心态也往往会对其的人际交往关系和效果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如果初始信任比较高,那么他就不会有太大的心理防御,从而在与人交往时可以更直接地袒露自己的感受。此外,当在交往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也往往会对这种困难做出比较正向的解释与回应。
信任,说起来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但初始信任则更多是自己的感觉。个体差异,导致了每个人对信任的看法不同。就像当我很不齿那个司机,觉得为什么人和人之间连最基本的信任也荡然无存时,却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了大笔善款一样。那时候我才深刻感觉到,信任构成了爱的桥梁。
编辑/芦淼
henker@sina.com
船出了横滨,在海上孤独地向南漂,第一站是越南的岘港。
能够走上陆地,是过去10天以来我的梦想。船贴着台湾岛的东侧向南,始终在公海里航行。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晚上爬到甲板上看星斗。不过再美的星斗,连续看上10天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吸引力。
这种情况下,渴望看到新的面孔,渴望踏上土地,就成了全船人最热切的盼望。
岘港在越南中部,是个很热的地方,街上的行人被热带的太阳晒得很黑。这里曾经有过美军的海军基地,不过现在已经被拆除了。走在街上,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火辣辣的热浪。
船到岘港的那天,天气尤其热。在岘港青年联合会的欢迎舞曲声中,我下了船。下船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网吧。
我到岘港的日子,恰好是在“五•一二”地震后的10天。此前我一直在海上,因为海事卫星故障,一直与外界断绝联系。很多人都来问我:中国的大地震怎么样了,伤亡情况严重吗?对这些善意的问话,我只能报以苦笑: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生活似乎忽然就变成了一块空白的孤岛。
顾不上看那些戴着竹斗笠的越南女学生,也顾不得看田地里那些辛勤耕作的农夫,我打了辆黑车,直奔市中心。岘港的街道透着陈旧,时光仿佛停滞在了上个世纪。路边的杂货店里卖各种各样的锅碗瓢盆和电锅电扇。这让我不禁心中一凉:这样一个类似乡村的地方,会有网吧吗?
所幸网络的触角已经伸向了世界各地,这让我能够在下船后的第一时间就看到了中国的不幸。在那些被夷为平地的大楼废墟里,扭曲的钢梁像伸出地面的手指,绝望地指向天空。所有的网页都失去了颜色,只剩下黑白两色,诉说着中国痛失儿女的悲痛。
我不记得自己是怎样晃出网吧。我只觉得自己虽然身处艳阳高照的热带,心里却泛着寒意。我未曾见过当年的唐山大地震,只在幻想里想过那种天翻地覆的大灾。看到网上发出的那些帖子,看到那些在第一时间抢拍出的照片,从心底涌出的震撼使我久久不能呼吸。
习惯性地伸手拦了辆出租车。司机是个很典型的京族人:个子矮小,皮肤黝黑,眼睛透出一种狡诈的昏黄。他用半生不熟的英文和我讲:回码头,4美元。
以当地的物价标准而言,这个价格很是公道。毕竟在岘港的物价水平还是较国内为低。我没多想,坐上出租车。路上那个司机并未多说话,只是闷头开车。然而到了码头,他却指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打开的计价器比画:24美元!
按照计价器上的价格显示,每公里的车费大约2美元。这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不过看着他脸上贪婪的笑意,再想想自己笔记本里刚刚下载下来的地震照片,我忽然失去了所有争辩的欲望。随手甩出几张美元,快步走开。我知道他一定在背后嬉笑自己再一次得逞的诡计,不过我无心开口。
有朋友说,出门在外一定要提高警惕,别相信“车船店脚牙”的职业操守。像我这样在外面拦出租车的,一定要提前谈好价钱。光谈好还不行,还要拿出纸笔让对方把钱数写下来。这样一旦发生争执,可以保证和捍卫自己的利益。
我并非是说,因为中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震灾,所以就理所当然地得到照顾或什么。但心态的巨大落差,才是最让我不舒服的。回到船上,根据在网吧下载的照片,我们组织了一次募捐。仅仅几天时间,就募来了一大笔钱。船上人们的热情超乎我的想象。很多人,无论相识与否,都慷慨解囊。
回国后到红十字会捐款的途中,我忽然想:我在海外募集的那些捐款,难道捐款人就没想过我可能会卷款潜逃?他们怎么可以这样信任我?我把这个问题拿去问红会的工作人员,她也是一愣,说:从来没想这个问题,可能他们就是信任你吧。
信任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不是两个人王八看绿豆的投契。信任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坐出租车时我对司机的信任,捐款时他们对我的信任……莫不都遵循着这种心理轨迹。
信任,通常指的是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的继续交往的认知判断。这是一个非常个人的东西,取决于自己的个体特征和所属角色两方面内容。有的人天生就比较容易相信别人。受其个性特征、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他可能对人心充满信心。他往往会相信非特定的某个对象是可信的,就算遇到了争执,他也会习惯把对方的行为解释成善意或可靠的角度。
除此以外,人们还会从自己的所属角色去体会信任。当一个新的交往关系建立时,无论这个关系是临时的还是长久的,人们实际上都对交往的对象缺乏深度的了解。能够最容易获得的线索其实是类别与角色信息,比如说年龄、性别、专业等等。这时候信任建立的基础不再是基于对方的人格特质,反而是依靠来自于对其身份的刻板印象。就像朋友告诉我的:对“车船店脚牙”要多加小心,实际上就是通过他们的职业来判断其个人的可信程度。
基于这两个层面所产生的信任贯穿整个交往始终。人们会在交往的过程里不断调整自己的看法,但是一开始时的信任程度也至关重要。那些喜欢“轻信”别人善良的人,其实在心态上处于一种既危险又有利的地位。说其危险,是指这种人在短期交往过程中往往会遭受到比别人更大的打击。因为他的“轻信”,使得他常常会萌生出“世界怎么这么坏”的想法。
但这种高信任心态也往往会对其的人际交往关系和效果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如果初始信任比较高,那么他就不会有太大的心理防御,从而在与人交往时可以更直接地袒露自己的感受。此外,当在交往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也往往会对这种困难做出比较正向的解释与回应。
信任,说起来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但初始信任则更多是自己的感觉。个体差异,导致了每个人对信任的看法不同。就像当我很不齿那个司机,觉得为什么人和人之间连最基本的信任也荡然无存时,却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了大笔善款一样。那时候我才深刻感觉到,信任构成了爱的桥梁。
编辑/芦淼
henker@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