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增强团队战斗力,该文阐述了秭归县特产技术队伍的现状、发展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队伍调整的对策,以期为秭归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特产技术队伍;发展现状;调整对策;湖北秭归
中图分类号 F59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0-0294-01
秭归县地处三峡库区坝上之首,秭归柑橘在获得“中国脐橙之乡”的冠名后,历经20多年的开创发展,已成为支撑秭归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为之服务的秭归特产技术队伍亦逐步壮大和强盛。截至目前,已拥有集农业教育、基础科研、技术推广三位于一体的技术体系和专业化技术团队,拥有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农业部三峡库区脐橙综合试验站、县良种繁育中心三大机构和43人的专家队伍。其中,国管专家1人,省管专家2人,县管专家10人,乡管专家30人。多年来,这支特产技术队伍发扬拼搏精神,致力于秭归特产产业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增强团队战斗力,本文就队伍建设主要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进行阐述,以供参考和交流。
1 主要经验
1.1 首席专家把脉,支撑技术权威性
在国管和省管专家的引领之下,通过多年的探索与不断总结积累,逐步形成了秭归脐橙、秭归桃叶橙、秭归椪柑等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不断更新,适时对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进行修订完善,权威的技术支撑和专家团队的共同支撑确保柑橘产业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1.2 运用新手段,支撑技术领先
一是在技术推广体系内建立QQ、微信群,及时发布产业新动态、新信息,不断加强沟通与交流合作。二是聘请省市专家教授定期对基层技术人员集中培训,更新知识,确保技术领先性、实用性、权威性。三是多批次组织基层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广泛开展调研,聆听基层声音,问计求策,达到行业内部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效果。通过活动,既能激发队伍干劲,又能增进感情。
1.3 强大科研团队,支撑试验示范
在湖北省柑橘标准化生产技术创新团队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晚熟脐橙越冬管理、桃叶橙优良单株选育及扩繁、柑橘园种植绿肥综合效益、国家茶叶体系建设、果园综合缺素症矫正、柑橘生产成本调查等相关课题研究和试验示范,科研试验工作得到了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专家教授的精心指导,总结制定出指导秭归县及周边地区乃至长江中上游地区柑橘生产技术规范,有效地解决技术瓶颈问题。
1.4 推进集成技术运用,支撑产业提档升级
秭归广大特产科技人员探索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政府引导、科技引领与群众主体相结合的柑橘产业发展之路,总结出科学划定区域、适度拓展规模、良种大苗定植、测土配方施肥、综合防冻越冬、生草节水灌溉、慎用激素保果的标准化模式栽培技术;合力将晚熟柑橘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桃叶橙优选单株2项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有效解决了冬季晚熟柑橘果实失水、异常落果和桃叶橙提纯复壮等关键技术问题,科学引导了柑橘产业有序发展,着力支撑了产业的提档升级。
2 面临的问题
2.1 基层科技队伍不稳定
自2005年湖北基层农技队伍改制以来,秭归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由公益性服务岗位事业编制改制为非民办企业,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身份改为社会人员,长期处于“上面管不到,下面管不着”的局面,出现大幅减员、带着负担工作等状况,导致基层农业科技队伍极其不稳定,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带着很重的思想负担继续工作。改制后身份发生巨大改变,从以前的国家干部变为社会人员,心理落差巨大,极大地打击了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信心。经费来源是“以钱养事”,其工资待遇长期得不到保障,很多人思想负担很重,少数人甚至离职外出打工。二是大幅减员导致超负荷运转。改制10年来,乡镇农技队伍一直没有增加和补充人员,因退休、离职等原因,导致减员严重,如磨坪乡农技服务中心从改制前在岗5人锐减至2人,沙镇溪镇农技服务中心从8人锐减到4人,大幅减员但又得不到补充,几乎是一人干多人的事,劳动强度加大,工作效率低[1]。三是前途迷茫,信心丧失。改制后,财政按照“增人不增,减人不减”的原则拨付“以钱养事”经费,减员不能补充,经费还是按照以前的人头拨付。由于体制问题,工作再努力,干的再好,都没有晋升提拔的机会,前途迷茫导致信心丧失,部分工作人员拿着国家的工资,却在经营自己的产业,对本职工作投入精力少,政府需要的时候才履行自己的职责,工作热情和干劲都较低[2]。
2.2 专家队伍年龄老化
由于乡镇改制和大学生不包分配的原因,多年来既不能从乡镇选调人才,又没有青年大学生补充到基层农技队伍中来,导致国家、省、县管专家队伍年龄老化,全县唯一的国管专家即将退休;2名省管专家也已年近5旬;10名县管(下转第299页)
(上接第294页)
专家中,最年轻的43岁,45~55岁的7人,58岁以上的2人。专家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严重老龄化,中坚和后备力量不足,断档现象非常突出。
2.3 经费不足,办公设施设备陈旧
从1994年以来,秭归县特产技术部门实行差额拨款,直到2010年才恢复全额拨款,通过近5年的发展,办公环境虽有所好转。但是家底薄,条件依然较差,设施设备老化陈旧,缺乏具有较高技术水准的现代科研设备。经费只能保运转,基本上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山区县山高路远,单日往返难,下乡开支大,工作经费严重短缺,单位负责人不得不控制下乡和出差频率。正是这些原因,制约了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全面、快速的推广运用。
3 队伍调整对策
3.1 盘活基层技术推广队伍
秭归县乡镇农技队伍多数为20世纪80—90年代毕业分配的大中专生,年富力强,不乏人才,他们从事农业产业多项技术推广工作,多年的一线工作培育了无数多面手、能干人,有乡管柑橘专家30人。从根本上盘活这支队伍,解决其后顾之忧,让他们真正能安心于工作,更好服务于产业发展,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明确乡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服务人员的身份。严格执行《农技推广法》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恢复为公益性服务岗位事业编制,既要养事,也要养人。二是确保乡镇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待遇。严格执行《劳动法》规定,坚持实事求是和同工同酬原则,以人为本,保证乡镇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与其他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处于相同水平,缩小各乡镇间农技服务人员工资待遇差距。三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秭归是山区农业大县,技术推广及普及难度相对较大,必须充实乡镇技术力量,补齐编制,优化人员结构,实行乡管专家与复合型技术人员相结合,培育多面手,壮大基层技术推广队伍[3-4]。四是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要使从事自主经营人员收心归位,实行县主管局垂管和乡镇人民政府并管机制,全面盘活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让他们能安心扎根一线工作,发扬其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为农业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充实县级技术力量
从基层选调有经验、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充实到县级特产技术体系,招录“三支一扶”人员增添新鲜血液,将县管专家由10人扩充到20人,建成一支“青年活力四射、中年年富力强、老年老当益壮”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技术队伍,形成前面有引领、中流有砥柱、后继有来人的完整技术队伍模板,促进团队协调统一和高效能运转,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发挥其技术优势,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引领秭归特产事业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宋峥嵘.加强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建设的对策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2):36-37.
[2] 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79-80.
[3] 唐文金,周红兵.农技推广队伍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0):103-105.
[4] 杨秀凤,郑现和,肖爱军,等.新形势下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农业科学,2006(6):89-91.
关键词 特产技术队伍;发展现状;调整对策;湖北秭归
中图分类号 F59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0-0294-01
秭归县地处三峡库区坝上之首,秭归柑橘在获得“中国脐橙之乡”的冠名后,历经20多年的开创发展,已成为支撑秭归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为之服务的秭归特产技术队伍亦逐步壮大和强盛。截至目前,已拥有集农业教育、基础科研、技术推广三位于一体的技术体系和专业化技术团队,拥有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农业部三峡库区脐橙综合试验站、县良种繁育中心三大机构和43人的专家队伍。其中,国管专家1人,省管专家2人,县管专家10人,乡管专家30人。多年来,这支特产技术队伍发扬拼搏精神,致力于秭归特产产业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增强团队战斗力,本文就队伍建设主要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进行阐述,以供参考和交流。
1 主要经验
1.1 首席专家把脉,支撑技术权威性
在国管和省管专家的引领之下,通过多年的探索与不断总结积累,逐步形成了秭归脐橙、秭归桃叶橙、秭归椪柑等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不断更新,适时对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进行修订完善,权威的技术支撑和专家团队的共同支撑确保柑橘产业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1.2 运用新手段,支撑技术领先
一是在技术推广体系内建立QQ、微信群,及时发布产业新动态、新信息,不断加强沟通与交流合作。二是聘请省市专家教授定期对基层技术人员集中培训,更新知识,确保技术领先性、实用性、权威性。三是多批次组织基层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广泛开展调研,聆听基层声音,问计求策,达到行业内部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效果。通过活动,既能激发队伍干劲,又能增进感情。
1.3 强大科研团队,支撑试验示范
在湖北省柑橘标准化生产技术创新团队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晚熟脐橙越冬管理、桃叶橙优良单株选育及扩繁、柑橘园种植绿肥综合效益、国家茶叶体系建设、果园综合缺素症矫正、柑橘生产成本调查等相关课题研究和试验示范,科研试验工作得到了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专家教授的精心指导,总结制定出指导秭归县及周边地区乃至长江中上游地区柑橘生产技术规范,有效地解决技术瓶颈问题。
1.4 推进集成技术运用,支撑产业提档升级
秭归广大特产科技人员探索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政府引导、科技引领与群众主体相结合的柑橘产业发展之路,总结出科学划定区域、适度拓展规模、良种大苗定植、测土配方施肥、综合防冻越冬、生草节水灌溉、慎用激素保果的标准化模式栽培技术;合力将晚熟柑橘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桃叶橙优选单株2项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有效解决了冬季晚熟柑橘果实失水、异常落果和桃叶橙提纯复壮等关键技术问题,科学引导了柑橘产业有序发展,着力支撑了产业的提档升级。
2 面临的问题
2.1 基层科技队伍不稳定
自2005年湖北基层农技队伍改制以来,秭归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由公益性服务岗位事业编制改制为非民办企业,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身份改为社会人员,长期处于“上面管不到,下面管不着”的局面,出现大幅减员、带着负担工作等状况,导致基层农业科技队伍极其不稳定,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带着很重的思想负担继续工作。改制后身份发生巨大改变,从以前的国家干部变为社会人员,心理落差巨大,极大地打击了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信心。经费来源是“以钱养事”,其工资待遇长期得不到保障,很多人思想负担很重,少数人甚至离职外出打工。二是大幅减员导致超负荷运转。改制10年来,乡镇农技队伍一直没有增加和补充人员,因退休、离职等原因,导致减员严重,如磨坪乡农技服务中心从改制前在岗5人锐减至2人,沙镇溪镇农技服务中心从8人锐减到4人,大幅减员但又得不到补充,几乎是一人干多人的事,劳动强度加大,工作效率低[1]。三是前途迷茫,信心丧失。改制后,财政按照“增人不增,减人不减”的原则拨付“以钱养事”经费,减员不能补充,经费还是按照以前的人头拨付。由于体制问题,工作再努力,干的再好,都没有晋升提拔的机会,前途迷茫导致信心丧失,部分工作人员拿着国家的工资,却在经营自己的产业,对本职工作投入精力少,政府需要的时候才履行自己的职责,工作热情和干劲都较低[2]。
2.2 专家队伍年龄老化
由于乡镇改制和大学生不包分配的原因,多年来既不能从乡镇选调人才,又没有青年大学生补充到基层农技队伍中来,导致国家、省、县管专家队伍年龄老化,全县唯一的国管专家即将退休;2名省管专家也已年近5旬;10名县管(下转第299页)
(上接第294页)
专家中,最年轻的43岁,45~55岁的7人,58岁以上的2人。专家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严重老龄化,中坚和后备力量不足,断档现象非常突出。
2.3 经费不足,办公设施设备陈旧
从1994年以来,秭归县特产技术部门实行差额拨款,直到2010年才恢复全额拨款,通过近5年的发展,办公环境虽有所好转。但是家底薄,条件依然较差,设施设备老化陈旧,缺乏具有较高技术水准的现代科研设备。经费只能保运转,基本上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山区县山高路远,单日往返难,下乡开支大,工作经费严重短缺,单位负责人不得不控制下乡和出差频率。正是这些原因,制约了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全面、快速的推广运用。
3 队伍调整对策
3.1 盘活基层技术推广队伍
秭归县乡镇农技队伍多数为20世纪80—90年代毕业分配的大中专生,年富力强,不乏人才,他们从事农业产业多项技术推广工作,多年的一线工作培育了无数多面手、能干人,有乡管柑橘专家30人。从根本上盘活这支队伍,解决其后顾之忧,让他们真正能安心于工作,更好服务于产业发展,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明确乡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服务人员的身份。严格执行《农技推广法》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恢复为公益性服务岗位事业编制,既要养事,也要养人。二是确保乡镇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待遇。严格执行《劳动法》规定,坚持实事求是和同工同酬原则,以人为本,保证乡镇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与其他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处于相同水平,缩小各乡镇间农技服务人员工资待遇差距。三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秭归是山区农业大县,技术推广及普及难度相对较大,必须充实乡镇技术力量,补齐编制,优化人员结构,实行乡管专家与复合型技术人员相结合,培育多面手,壮大基层技术推广队伍[3-4]。四是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要使从事自主经营人员收心归位,实行县主管局垂管和乡镇人民政府并管机制,全面盘活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让他们能安心扎根一线工作,发扬其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为农业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充实县级技术力量
从基层选调有经验、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充实到县级特产技术体系,招录“三支一扶”人员增添新鲜血液,将县管专家由10人扩充到20人,建成一支“青年活力四射、中年年富力强、老年老当益壮”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技术队伍,形成前面有引领、中流有砥柱、后继有来人的完整技术队伍模板,促进团队协调统一和高效能运转,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发挥其技术优势,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引领秭归特产事业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宋峥嵘.加强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建设的对策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2):36-37.
[2] 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79-80.
[3] 唐文金,周红兵.农技推广队伍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0):103-105.
[4] 杨秀凤,郑现和,肖爱军,等.新形势下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农业科学,2006(6):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