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稳定而意义非凡的题型,是复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容易得分也容易失分。探索、采用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指导方法,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参与与应用文言文阅读活动和文化知识,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题得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优秀文化。
关键词:文言文 讲析 方法 素养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分值最高的一个阅读题,也是学生普遍失分较多的一個阅读题。其实,文言文阅读也是最易拿满分的、也是文化意蕴最丰富的一个文本。如何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既能拿到满意的分数,又能阐发出文本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下面我以讲析试卷文言文——《明史·列传一百六十七》为例,从四个方面浅谈文言文阅读指导方法:
一、语感与翻译结合。
疏通并理解文意,是文言文或其他古典文学著作阅读的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中,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和课外阅读的方式增强学生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理解文意首先借助的就是语感。其次,凭借由文言文知识奠定基础的翻译能力。为切实帮助、指导学生复习、积累知识,文言文阅读中,教师一方面应重视语感的培养,另一方面应重视语法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从而做到准确翻译和理解。
二、识记与应用结合。
在对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指导的过程中,针对许多需要积累的文言文知识,我采用识记与应用并行的方法加以强调。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为帮助学生对部分知识更好的识记,可以将相关知识应用于生活,用生活感受增强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学会运用,感受知识源于生活的道理。如在讲到“十八,古代常见的按照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行的一种称呼。如柳永被称为柳七,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我问及学生:你们父亲有排行吗?学生有答有的,有答没的。我又问:“你知道怎么排的吗?”学生摇头,我说:“同曾祖兄弟按照长幼次序排行。同曾祖即同一太爷爷,可见能排行的都是血缘在‘四服’以内的兄弟。生活中我们有‘五服’一说,‘五服’即五代,以此判断同姓血缘近亲。”之后我又向学生讲了“五服”前后代“称呼”的变化,学生闻所未闻,既感到陌生,又感到有趣。觉得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三、教师讲与学生做结合。
文言文阅读全面复习以前应以教师的讲为主导,但学生不只是“被动”的听,还需要动手“做”。文言实词、虚词等知识及翻译要点和方法,还需要教师逐字逐句引导学生,但关于文化常识的问题,完全可以教给学生,并且从一点入手,往四周往深入扩展。在讲述文化常识“进士”、“御史”、“擢”时,我先以识记做要求,让学生当堂记住,课下布置作业时我会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以“科举制、官职名称、古代官职升降变化用词”为中心的课外探究任务,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发挥众人的智慧和力量,也惠及更多的学生,扩充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弘扬传统文化。之后我会利用其他时间让学生利用白板展示探究结果,并张贴于后黑板让学生互相学习。教师的讲是一种指导和演示,学生的做是参与、体验,只有“讲”和“做”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有了方向,并参与其中,切身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四、知识与素养结合。
高考是一个选拔性考试,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文言文阅读中,我挖掘试卷材料中的知识点,拓展,延伸,整合,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与此同时,我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文化常识加以充实,既活跃紧张的学习氛围,也调动学生积极性。如“龙之九子”的探究活动中,有的学生就从当地名为“古观音禅寺”拍下了一个瑞兽,名字叫负屃,拿出图片让同学们看,大家惊呼不已。讲到“排行”时,我让同学依据传统文化来给自己排行,看自己为“老几”,课堂一片哄笑。从课堂要求识记内容做起,到课外学生的合作探究,再到学生的整理展示,最后到教师的点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以试卷中的文言文文本为抓手,教会学生文言文阅读和学习的方法,积累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阅读传统经典的能力。与此同时,发掘文本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言文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 讲析 方法 素养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分值最高的一个阅读题,也是学生普遍失分较多的一個阅读题。其实,文言文阅读也是最易拿满分的、也是文化意蕴最丰富的一个文本。如何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既能拿到满意的分数,又能阐发出文本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下面我以讲析试卷文言文——《明史·列传一百六十七》为例,从四个方面浅谈文言文阅读指导方法:
一、语感与翻译结合。
疏通并理解文意,是文言文或其他古典文学著作阅读的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中,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和课外阅读的方式增强学生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理解文意首先借助的就是语感。其次,凭借由文言文知识奠定基础的翻译能力。为切实帮助、指导学生复习、积累知识,文言文阅读中,教师一方面应重视语感的培养,另一方面应重视语法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从而做到准确翻译和理解。
二、识记与应用结合。
在对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指导的过程中,针对许多需要积累的文言文知识,我采用识记与应用并行的方法加以强调。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为帮助学生对部分知识更好的识记,可以将相关知识应用于生活,用生活感受增强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学会运用,感受知识源于生活的道理。如在讲到“十八,古代常见的按照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行的一种称呼。如柳永被称为柳七,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我问及学生:你们父亲有排行吗?学生有答有的,有答没的。我又问:“你知道怎么排的吗?”学生摇头,我说:“同曾祖兄弟按照长幼次序排行。同曾祖即同一太爷爷,可见能排行的都是血缘在‘四服’以内的兄弟。生活中我们有‘五服’一说,‘五服’即五代,以此判断同姓血缘近亲。”之后我又向学生讲了“五服”前后代“称呼”的变化,学生闻所未闻,既感到陌生,又感到有趣。觉得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三、教师讲与学生做结合。
文言文阅读全面复习以前应以教师的讲为主导,但学生不只是“被动”的听,还需要动手“做”。文言实词、虚词等知识及翻译要点和方法,还需要教师逐字逐句引导学生,但关于文化常识的问题,完全可以教给学生,并且从一点入手,往四周往深入扩展。在讲述文化常识“进士”、“御史”、“擢”时,我先以识记做要求,让学生当堂记住,课下布置作业时我会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以“科举制、官职名称、古代官职升降变化用词”为中心的课外探究任务,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发挥众人的智慧和力量,也惠及更多的学生,扩充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弘扬传统文化。之后我会利用其他时间让学生利用白板展示探究结果,并张贴于后黑板让学生互相学习。教师的讲是一种指导和演示,学生的做是参与、体验,只有“讲”和“做”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有了方向,并参与其中,切身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四、知识与素养结合。
高考是一个选拔性考试,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文言文阅读中,我挖掘试卷材料中的知识点,拓展,延伸,整合,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与此同时,我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文化常识加以充实,既活跃紧张的学习氛围,也调动学生积极性。如“龙之九子”的探究活动中,有的学生就从当地名为“古观音禅寺”拍下了一个瑞兽,名字叫负屃,拿出图片让同学们看,大家惊呼不已。讲到“排行”时,我让同学依据传统文化来给自己排行,看自己为“老几”,课堂一片哄笑。从课堂要求识记内容做起,到课外学生的合作探究,再到学生的整理展示,最后到教师的点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以试卷中的文言文文本为抓手,教会学生文言文阅读和学习的方法,积累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阅读传统经典的能力。与此同时,发掘文本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言文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