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真实性话语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以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和关联理论为基础,提出关联理想化认知模型,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出现的非真实性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进行动态研究。
关键词: 非真实性话语 《红楼梦》
一、非真实性话语
一些学者将非真实性话语定义为谎言或者欺骗性的话语,这成为研究中通用的一个定义。当我们意识到某个非真实性话语时,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信息的真实性。话语的真实性是由特定的社会约束和认知约束限制的。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笔者倾向于将非真实性话语重新定义为在特定的环境中带着特定意图时说出的缺乏真实性或缺乏诚意的话语。包括不真实话语、欺骗性的交流、谎言,错误信息多于真实信息的话语等等。
判定非真实性话语的标准有两个:第一,说话者传递的信息不符合客观事实。这里的客观事实指逻辑信息、百科知识,包括人们已经知道的客观事实或者将来要发生的事实。第二,说话者传递的信息不符合自身主观事实。主观事实包括意图、情感、心情和态度等等。
二、三个理论框架
(一)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最先由G. Lakoff提出。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用四种结构原则将人类经验划分类,分别是命题结构、意象图式结构、隐喻映射和转喻映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特点有:第一,每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都是一个格式塔,其中的元素不能独立于整体而存在。我们不能从它的成份和这些成份聚集的模式的意义来预测整体的意义。一旦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被刺激,其他相关认知模型也可相应激活;第二,理想化认知模型是组织世界而不是科学理论或逻辑上一致的定义理想化的方式。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它们代表基于社会期望和文化观点的正常情况;另一方面,它们可以产生典型的影响;第三,由于想象力的过程是高度选择性的,因此对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描述是无止境的,高选择性的;第四,人类倾向于把目前的形式和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因此理想化认知模型是无处不在的,他们不能避免认知模型的影响;第五,理想化认知模型是有文化特定性的,可以被在一定时期的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们所理解,因此理想化认知模型是相对稳定的。然而,理想化认知模型也是动态的。由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深受人类的创造力和灵活性的影响,理想化认知模型也是不确定的。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代表了认知语用界面的新天地,由法国学者Dan Sperber提出。关于关联理论,有两个基本的理论假设:一个是关于我们的一般认知,另一个是关于我们日常的交流。第一个假设是人类的认知活动是由不断地搜索相关来驱动的;第二个是人际交往实际上是表达和识别说话者意图的过程。关联理论开创了经典的格莱斯语用学理论。
(三)关联理想化认知模型
当我们与人交流,说话者常常考虑以下因素:交际意图、听者、说话的方式方法、所处的时间地点情况等等。事实上,上下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听者也要考虑以下因素:说话者的身份、说话内容、说话背景、说话者的目的等等。理想化认知模型和关联理论的相互补充可以使我们成功得到最佳的关联,实现交际意图的实现。
1. 非真实性话语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也可以用关联理想化认知模型解释
说话者话语中包含的相关信息具有一定的意图;通过信息编码,說话者激活他认为听者会获得的对此信息的一个理想化认知假设;带着交际意图,说话者激活非真实性话语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认知语境刺激,如时间、地点、听者的感觉等。然后这些因素根据说话者的意图一起工作;最后一步是生成经编码的信息的深层信息或深层含义。然后,通过解码,非真实性话语的生成得以实现。
2.非真实性话语的理解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解码过程,还是一个推导过程
当表层信息已经输入,演绎推理是涉及一些刺激来强化识别听者被告知的信息。这些刺激来自于输入的话语,会激发听者激活相关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认知语境;非真实性话语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认知语境一起工作,这样听者付出较少的努力,可以产生更多的关联语境效果。因此,话语被认为具有最大的相关性,说话者最相关的信息和意图将被披露;最后一个步骤是关联理论和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结合。源自非真实性话语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认知语境的关联理论和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的信息处理可以相互补充来获得最佳关联以达到最佳诠释。然后,听者解码深层信息,最后实现非真实性话语的理解。
三、基于关联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红楼梦》的非真实性话语研究
(一)非真实性话语的分类
根据关系目标的方位,笔者将非真实性话语大体划分为三类:第一类,自我导向的非真实性话语,指的是有利于说话者或其所代表的的集团的利益的非真实性话语。第二类,其他导向的非真实性话语,指有利于或无害于说话者与其他人关系的非真实性话语。第三类,中性的非真实性话语,包括无明显关系取向的非真实性话语。它通常仅用于创建幽默或调解谈话的气氛。
(二)基于关联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红楼梦》的非真实性话语研究
1.基于关联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自我导向的非真实性话语
例:(王夫人得知宝玉房里的晴雯刁蛮、妖媚,顿时有些生气,故叫丫头唤晴雯来问话)
王夫人便冷笑道:“好个美人!真象个病西施了……宝玉今日可好些?”晴雯一听如此说,心内大异,便知有人暗算了她。虽然着恼,只不敢作声。她本是个聪明过顶的人,见问宝玉可好些,她便不肯以实话对,只说:“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好歹我不能知道,只问袭人、麝月两个。” (第74回)
例中是晴雯的自我导向的非真实性话语。晴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以王夫人的角度激活了一个宝玉情况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假设。王夫人尝试推断输入的含义。由此,相关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认知语境被激活。通过晴雯的话,王夫人会形成一系列可能的假设:①晴雯对宝玉的起居不熟悉,所以跟宝玉不熟;②晴雯很少去宝玉的房间;③宝玉多数时间由袭人和麝月服侍。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王夫人试图获得晴雯的说话意图。达到最大关联的目标要求她付出与产生更多相关语境效果较少的处理力度。因此,最相关的假设①和假设③被选择出来。通过推理,王夫人认为她从晴雯的话中得到了最相关的信息,她也相信晴雯提供了宝玉的真实信息。实际上,王夫人的推断来自于晴雯的真实意图,晴雯的交际意图成功实现。因此,自我导向的非真实话语的理解过程可以用关联理想化的认知模型来解释。 2.基于关联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其他导向的非真实性话语
例: (秦可卿病重,凤姐和宝玉前去探望。秦可卿自称病重难熬过年,宝玉听罢便难过流泪)
凤姐儿心中虽十分难过,但恐怕病人见了众人这个样儿反添心酸,倒不是来开导劝解的意思了。见宝玉这个样子,…… 凤姐儿道:“宝兄弟,太太叫你快过去呢。你别在这里只管这么着,倒招的媳妇也心里不好。太太那里又惦着你。”(第11回)
例中是王熙凤的其他导向的非真实性话语。熙凤从宝玉的角度激活了太太召唤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假设。宝玉尝试推断熙凤话语的含义。由此,相关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认知语境被激活。宝玉激活了关于太太召唤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包括①王夫人常常惦记宝玉;②王夫人因为某些原因想见宝玉;③宝玉要走。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宝玉试图获得熙凤的意图。最大关联的期望使得宝玉尝试付出最少的处理工作并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宝玉得出了熙凤话语信息的意图。实际上,熙凤传递的信息是不真实的,无论宝玉怎么理解,他仍然试图寻找与假设最相关的信息。在获得了熙凤的话语意图后,宝玉离开了。因此其他导向的非真实性话语的理解过程可以用关联理想化的认知模型来解释。
3.基于关联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中性非真实性话语
例:(黛玉听见宝玉和宝钗谈及红麝串子,站在门口窃笑)
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薛宝钗道:“呆雁在哪里呢?我也瞧一瞧。”林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第28回)
例中是黛玉的中性非真实性话语。黛玉从宝钗的角度激活了呆雁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假设。宝钗试图推断黛玉话语的含义。由此,相關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认知语境被激活。宝钗激活了呆雁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包括①雁是动物;②雁会叫会飞;③雁不呆。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宝钗无法得到黛玉给的真正意图。最大关联的期望使得宝钗试图将真正的雁与一些东西联系起来。而黛玉将手帕甩到宝玉脸上的动作使宝钗得到了最相关的信息,进而理解了黛玉的意图。因此,中性非真实性话语的理解过程可以用关联理想化的认知模型来解释。语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西安: 三秦出版社,1992.
[2]何自然, 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国语, 2004(6):25-31.
[3]张淑玲, 何自然.非真实性话语研究评述[J].现代外语, 2006,29(1):38-43.
关键词: 非真实性话语 《红楼梦》
一、非真实性话语
一些学者将非真实性话语定义为谎言或者欺骗性的话语,这成为研究中通用的一个定义。当我们意识到某个非真实性话语时,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信息的真实性。话语的真实性是由特定的社会约束和认知约束限制的。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笔者倾向于将非真实性话语重新定义为在特定的环境中带着特定意图时说出的缺乏真实性或缺乏诚意的话语。包括不真实话语、欺骗性的交流、谎言,错误信息多于真实信息的话语等等。
判定非真实性话语的标准有两个:第一,说话者传递的信息不符合客观事实。这里的客观事实指逻辑信息、百科知识,包括人们已经知道的客观事实或者将来要发生的事实。第二,说话者传递的信息不符合自身主观事实。主观事实包括意图、情感、心情和态度等等。
二、三个理论框架
(一)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最先由G. Lakoff提出。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用四种结构原则将人类经验划分类,分别是命题结构、意象图式结构、隐喻映射和转喻映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特点有:第一,每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都是一个格式塔,其中的元素不能独立于整体而存在。我们不能从它的成份和这些成份聚集的模式的意义来预测整体的意义。一旦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被刺激,其他相关认知模型也可相应激活;第二,理想化认知模型是组织世界而不是科学理论或逻辑上一致的定义理想化的方式。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它们代表基于社会期望和文化观点的正常情况;另一方面,它们可以产生典型的影响;第三,由于想象力的过程是高度选择性的,因此对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描述是无止境的,高选择性的;第四,人类倾向于把目前的形式和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因此理想化认知模型是无处不在的,他们不能避免认知模型的影响;第五,理想化认知模型是有文化特定性的,可以被在一定时期的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们所理解,因此理想化认知模型是相对稳定的。然而,理想化认知模型也是动态的。由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深受人类的创造力和灵活性的影响,理想化认知模型也是不确定的。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代表了认知语用界面的新天地,由法国学者Dan Sperber提出。关于关联理论,有两个基本的理论假设:一个是关于我们的一般认知,另一个是关于我们日常的交流。第一个假设是人类的认知活动是由不断地搜索相关来驱动的;第二个是人际交往实际上是表达和识别说话者意图的过程。关联理论开创了经典的格莱斯语用学理论。
(三)关联理想化认知模型
当我们与人交流,说话者常常考虑以下因素:交际意图、听者、说话的方式方法、所处的时间地点情况等等。事实上,上下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听者也要考虑以下因素:说话者的身份、说话内容、说话背景、说话者的目的等等。理想化认知模型和关联理论的相互补充可以使我们成功得到最佳的关联,实现交际意图的实现。
1. 非真实性话语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也可以用关联理想化认知模型解释
说话者话语中包含的相关信息具有一定的意图;通过信息编码,說话者激活他认为听者会获得的对此信息的一个理想化认知假设;带着交际意图,说话者激活非真实性话语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认知语境刺激,如时间、地点、听者的感觉等。然后这些因素根据说话者的意图一起工作;最后一步是生成经编码的信息的深层信息或深层含义。然后,通过解码,非真实性话语的生成得以实现。
2.非真实性话语的理解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解码过程,还是一个推导过程
当表层信息已经输入,演绎推理是涉及一些刺激来强化识别听者被告知的信息。这些刺激来自于输入的话语,会激发听者激活相关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认知语境;非真实性话语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认知语境一起工作,这样听者付出较少的努力,可以产生更多的关联语境效果。因此,话语被认为具有最大的相关性,说话者最相关的信息和意图将被披露;最后一个步骤是关联理论和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结合。源自非真实性话语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认知语境的关联理论和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的信息处理可以相互补充来获得最佳关联以达到最佳诠释。然后,听者解码深层信息,最后实现非真实性话语的理解。
三、基于关联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红楼梦》的非真实性话语研究
(一)非真实性话语的分类
根据关系目标的方位,笔者将非真实性话语大体划分为三类:第一类,自我导向的非真实性话语,指的是有利于说话者或其所代表的的集团的利益的非真实性话语。第二类,其他导向的非真实性话语,指有利于或无害于说话者与其他人关系的非真实性话语。第三类,中性的非真实性话语,包括无明显关系取向的非真实性话语。它通常仅用于创建幽默或调解谈话的气氛。
(二)基于关联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红楼梦》的非真实性话语研究
1.基于关联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自我导向的非真实性话语
例:(王夫人得知宝玉房里的晴雯刁蛮、妖媚,顿时有些生气,故叫丫头唤晴雯来问话)
王夫人便冷笑道:“好个美人!真象个病西施了……宝玉今日可好些?”晴雯一听如此说,心内大异,便知有人暗算了她。虽然着恼,只不敢作声。她本是个聪明过顶的人,见问宝玉可好些,她便不肯以实话对,只说:“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好歹我不能知道,只问袭人、麝月两个。” (第74回)
例中是晴雯的自我导向的非真实性话语。晴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以王夫人的角度激活了一个宝玉情况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假设。王夫人尝试推断输入的含义。由此,相关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认知语境被激活。通过晴雯的话,王夫人会形成一系列可能的假设:①晴雯对宝玉的起居不熟悉,所以跟宝玉不熟;②晴雯很少去宝玉的房间;③宝玉多数时间由袭人和麝月服侍。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王夫人试图获得晴雯的说话意图。达到最大关联的目标要求她付出与产生更多相关语境效果较少的处理力度。因此,最相关的假设①和假设③被选择出来。通过推理,王夫人认为她从晴雯的话中得到了最相关的信息,她也相信晴雯提供了宝玉的真实信息。实际上,王夫人的推断来自于晴雯的真实意图,晴雯的交际意图成功实现。因此,自我导向的非真实话语的理解过程可以用关联理想化的认知模型来解释。 2.基于关联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其他导向的非真实性话语
例: (秦可卿病重,凤姐和宝玉前去探望。秦可卿自称病重难熬过年,宝玉听罢便难过流泪)
凤姐儿心中虽十分难过,但恐怕病人见了众人这个样儿反添心酸,倒不是来开导劝解的意思了。见宝玉这个样子,…… 凤姐儿道:“宝兄弟,太太叫你快过去呢。你别在这里只管这么着,倒招的媳妇也心里不好。太太那里又惦着你。”(第11回)
例中是王熙凤的其他导向的非真实性话语。熙凤从宝玉的角度激活了太太召唤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假设。宝玉尝试推断熙凤话语的含义。由此,相关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认知语境被激活。宝玉激活了关于太太召唤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包括①王夫人常常惦记宝玉;②王夫人因为某些原因想见宝玉;③宝玉要走。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宝玉试图获得熙凤的意图。最大关联的期望使得宝玉尝试付出最少的处理工作并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宝玉得出了熙凤话语信息的意图。实际上,熙凤传递的信息是不真实的,无论宝玉怎么理解,他仍然试图寻找与假设最相关的信息。在获得了熙凤的话语意图后,宝玉离开了。因此其他导向的非真实性话语的理解过程可以用关联理想化的认知模型来解释。
3.基于关联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中性非真实性话语
例:(黛玉听见宝玉和宝钗谈及红麝串子,站在门口窃笑)
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薛宝钗道:“呆雁在哪里呢?我也瞧一瞧。”林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第28回)
例中是黛玉的中性非真实性话语。黛玉从宝钗的角度激活了呆雁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假设。宝钗试图推断黛玉话语的含义。由此,相關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认知语境被激活。宝钗激活了呆雁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包括①雁是动物;②雁会叫会飞;③雁不呆。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宝钗无法得到黛玉给的真正意图。最大关联的期望使得宝钗试图将真正的雁与一些东西联系起来。而黛玉将手帕甩到宝玉脸上的动作使宝钗得到了最相关的信息,进而理解了黛玉的意图。因此,中性非真实性话语的理解过程可以用关联理想化的认知模型来解释。语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西安: 三秦出版社,1992.
[2]何自然, 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国语, 2004(6):25-31.
[3]张淑玲, 何自然.非真实性话语研究评述[J].现代外语, 2006,29(1):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