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反思与促进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l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农村教育;留守儿童;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媒介手段向受教育者传递与媒介相关的知识、态度、價值观和技能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不断提升个体选择、分析、使用和传播媒介资讯的能力。
  1933年,英国学者力维斯和丹尼斯·汤普森在《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经过八十年的发展,西方媒介素养教育已趋于成熟。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学者卜卫引入“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学术论文,它开启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之路。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涉及对象大都集中于教育工作者、媒体人及大学生群体。随着我国“三农问题”愈益受到重视,不少学者把焦点集中在了家庭结构缺失、临时监管不力、学校补位不足的农村留守儿童身上。他们大都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影响较为明显,并由此提出了一些提升个体媒介素养的建议和对策。毋庸置疑,国内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讲,对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一、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研究反思
  反思一: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是否更为显著?
  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多数研究者认为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并由此提出对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然而,这类结论大都是基于对理论的逻辑推理,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也有研究者发现,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与一般儿童比较并无太大差异,并认为没有必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单独作为一个特殊的分化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个体心理韧性水平的差异,在与媒介互动过程中受媒介影响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他们或因媒介而导致心理失衡、行为偏离,出现人格障碍;或因媒介而宣泄情感、转移痛苦,进而历练出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
  因此,需采用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媒介素养的比较研究,以进一步证实将农村留守儿童单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否则,将农村留守儿童单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反思二: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意义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具有媒介理解与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己,乐用媒体、善用媒体,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是其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意义。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要达到预期效果,个体需完成认识、理解、审视和利用媒介四个阶段的任务。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可知农村留守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形式运算阶段前,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审视能力都还很差。由于农村留守儿童跨越了多个认知发展阶段,不可能每个阶段都能完成认识、理解、审视和利用媒介的任务。
  因此,本文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意义在于:根据不同阶段农村留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实际,提升其相应阶段的媒介素养能力,或是认知媒介的能力、或是理解媒介的能力、或是审视媒介的能力、抑或是利用媒介的能力,最终使个体逐步自我完善。
  反思三: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该如何有效实施?
  研究者对此问题也有过一些建议和对策,诸如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他学科等。然而,在经济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绝大多数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还很低,即便开设相关课程,也缺乏专门的师资队伍予以实施,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更是无稽之谈。此外,部分研究者还从参与式视角进行了探索,即通过系列实践活动,提升农村留守儿童认识和审视媒介的能力。然而,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大都较为内向,主动性和参与性相对较差,开展参与性实践活动能否确保他们积极参与,达到预期效果尚值得商榷。
  可见,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开展灌输式教育可能更为有效,如从构建四级阶梯的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者需根据不同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分层次、多视角、讲实效,逐步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对形式运算阶段前的农村留守儿童,应着重培养个体的媒介认知能力,包括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手段的认知,以培养个体的媒介情感和媒介态度;对形式运算阶段后的农村留守儿童,应着重培养其对媒介的审视能力,包括对媒介内容、媒介形式及媒介利用的审视能力。
  二、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促进措施
  要切实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应在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媒介素养的比较研究,以及根据不同阶段农村留守儿童认知特点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促进。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尤其是父母教育大多处于真空状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就落在了学校方面。然而,我国农村广大地区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还很低,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因此,加强农村地区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或大力引进媒介人才已势在必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农村教师开展媒介素养培训工作,提升其媒介素养;或引进中小学媒介师资,通过他们来指导和促进农村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2.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加拿大和英国已建立了一些媒介素养教育的公益性网站,构建了媒介教师联盟,建立了媒介素养协会。在我国亦可建立相应的协会组织,通过组织的力量,协调各大高校新闻传播和教育技术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村教师开展公益性的在线或现场媒介素养培训工作。此外,相关专家学者还应积极编写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读物,由政府部门、教育主管单位或爱心人士征订、采购,免费发放给农村学龄儿童。
  3.充分利用假期返乡的大学生群体
  以村委会牵头,组织本村假期返乡大学生,尤其是新闻传播和教育技术等专业的大学生,为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服务。对形式运算阶段前(11岁之前)的农村留守儿童,返乡大学生应该多采取讲解或讨论等方式,如讲解电脑的基本功能、结构,让农村留守儿童掌握基本的办公软件,学会查找资料等;对形式运算阶段后(11岁以后)的农村留守儿童,应采用案例探讨、专题讲座等形式,如开展关于媒介暴力的危害、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媒介抵制不良影响等专题讲座,使农村留守儿童自觉抵制媒介的不利影响。
  此外,还应积极利用NGO、社会团体、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大众传媒等力量不断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注:本文为贵州省社科规划2012年度课题(课题编号:12GZZC3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人文社科教学部,珠海,519041)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其他文献
〔关键词〕授课艺术;高效课堂;高中政治  高中政治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目前的高中政治新课程虽然已经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但仍然存在着信息反馈滞后、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和忽视教学结构体系等突出问题,导致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象。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升华授课艺术,提高教学效率。  一、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要
目的对椎体成形术进行了临床研究分析。方法对临床收治的20例需要进行椎体成形术的病人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穿刺及骨水泥注射,1例双侧穿刺,其余均为单侧穿
一、优势分析  1.湖南的交通优势。截至目前,湖南建设建成京广线等七大铁路干线,铁路复线率超过50%,形成“三横两纵”铁路运输网,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中承担着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大功能。更有京广客运、沪昆客运两大高速铁路干线,同时,公路网密度大大加强,极大地提升了湖南省交通运输能力,加上地处中部,又有湘江、洞庭水系等水运通道,使之具备天然的交通优势,现已基本形成长沙、株洲、衡阳、怀化等四大铁路中心
目的探讨急性胸背性外伤骨折的X线漏诊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06~2008年因急性胸背外伤患者X线漏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初次X线检查漏诊的31例中,肋骨骨折15例,胸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