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扶贫一直是我国扶贫开发步骤中的重要一项,是实现贫困地区教育质量提高和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性措施。随着时代进步,教育扶贫出现了多种形式和途径,但不可否认是,当下的教育扶贫现状存在着扶贫对象不明确、帮扶措施与脱贫需求错位、扶贫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如何真正实现由“扶真贫”到“真扶贫”状况的转变,不断帮助贫困地区提升教育质量,建立长期有效的教育扶贫机制,值得我们深入的调查思考。本文从我国教育扶贫现状出发,概括当下教育扶贫的几点困境,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对策,以期对相关部门的工作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教育扶贫;现实困境;对策
在我国贫困地区,教育与扶贫之间存在着最为持久性的密切联系,教育扶贫是最终打赢扶贫攻坚戰的关键步骤。想要建成真正持久的扶贫机制,就必须改变扶贫态度,实现“真扶贫”的转变,在“输血式”帮扶的基础上,不断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自我提升。但是观察目前我国的教育扶贫现状,大部分教育扶贫并不能真正落实到贫困地区的教育进步层面上,仍存在着较多问题。
一、教育扶贫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1.教育扶贫对象不明确
扶贫对象不明确是当今教育扶贫的困境之一,这跟当今的扶贫项目没有认真落实相关方针政策以及扶贫信息更新速度慢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一些地区教育扶贫系统内的信息并没有针对到扶贫对象个人,使得对象意识模糊,导致教育扶贫没有明确的对象导向。其次现行的扶贫对象标准大都是前几年创建并实行的,而由于之前技术和资金条件的限制,教育扶贫系统的创建并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一些地区的系统创建仓促,时间短任务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扶贫对象落实工作的不明确,进而影响教育扶贫整体质量。再次,关于教育扶贫对象的档案审核制度不完善也是导致扶贫工作困境的一大原因。对于扶贫对象的档案管理一直是比较严格的,对于扶贫对象的档案建立以及部分脱贫对象的脱贫处理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存在着部分脱贫后的对象仍然可以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的现象。由此可见,关于扶贫对象的档案管理影响到了扶贫政策的具体落实,理应受到进一步改进。最后,区域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也存在着不完善的特点,依然有一部分地区的贫困人口难以享受到教育扶贫政策,使得扶贫对象的区域限制增加。教育资源被少部分人占用的情况自然会影响到其他弱势群体的利益,这种资源分配方式仍然有较大的整治空间。
2.教育扶贫政策方案不合理
教育扶贫需要配合科学合理的扶贫方案,如果在具体扶贫过程中,不按照支援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方案的制定,就会导致“好心办坏事”情况的出现。比如在某些教育贫困地区,扶贫对象对于扶贫工作毫无感激之情甚至产生不满情绪,因为在他们内心,这些资助是理所当然的。这些由于思想上的落后因素甚至是自身的懒惰而无法脱贫的地区,理应与努力上进并渴望致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教育扶贫政策。这要求我们区别对待上述不同地区的情况,实施与之相对应的扶贫方案,避免懒惰地区借助扶贫政策助长不良风气。此外还存在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不合理的情况,贫困家庭的贫困情况各不相同,如果一味的拿统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家庭就会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情况的发生,进而降低人们对教育扶贫工作的信任。
3.扶贫政策的落实状况不理想
经过相关调查可知,当前我国的教育扶贫现状仍然不理想。偏远山区和极度贫困落后地区的儿童辍学情况仍然普遍,这不仅加大了教育扶贫工作的难度,而且对于实现全民建成小康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教育扶贫工作落实不到位与不合理的教育扶贫方案是分不开的,想要提升扶贫力度、改善扶贫质量,就必须加强对于扶贫对象的全面监控工作。可以通过定期视察贫困对象的方式进行落实,一旦发现扶贫对象出现就学困难,就要立刻提供帮助,实现扶贫方式的转变。还要及时更新脱贫对象名单,避免出现已脱贫对象仍享受扶贫政策的情况发生,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新局势下的教育扶贫对策
1.明确教育扶贫对象
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做好明确扶贫对象的工作,才能保证教育扶贫工作的有效运行。做好对象明确工作就是要找对真正需要教育扶贫帮助的人,首先要创建真实完善的扶贫对象档案管理系统。要指派专门人员实地了解贫困人口实际情况,真实了解扶贫对象真实需求。在完成了解情况过程之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教育贫困人口相关的档案系统,如实录入调查情况,在必要情况下及时更新信息变化情况,确保扶贫信息的真实可靠;其次要结合当地实际完善扶贫对象申请流程,严格规范申请程序的完整性。申请教育扶贫对象要结合自身的教育信息和家庭情况填写申请表,并上交规定部门,经严格审定后才可享受扶贫;最后,在完成帮扶对象审批工作后,相关工作人员要进行针对性的帮扶计划,从根本上落实各项精准扶贫工作。
2.不断革新教育精准扶贫观念
通过以往大量的教育扶贫经验可知,之前的扶贫重在传授知识、完成扶贫目标,往往忽视了对于帮扶地区教育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国家针对此现象提出了“精准扶贫”口号,要求相关人员在原有扶贫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更加合理的扶贫方案,不断革新扶贫观念,贯彻落实“精准”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采取精准策略帮扶贫困对象,不仅要提升帮扶地区的受教育水平,更要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3.提升教育扶贫对象的自身综合素养
教育扶贫是一个目标,更是为了实现贫困地区实现经济文化发展的手段,只有通过帮助贫困人口提升受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实现贫困地区的彻底脱贫。受教育水平低下肯定会影响当地的思想观念,并进一步阻碍经济水平的提升。因此教育扶贫工作人员要致力于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普及工作,让贫困人口得以继续接受教育,进而提升贫困地区总体的综合素质水平,进而实现经济水平的提升。
结束语:
新形势下教育扶贫要在制定科学合理的帮扶策略和手段的基础上,学会“授人以渔”,逐渐提升贫困地区人们的综合素质,最终让被帮扶人员学会自己寻找脱贫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扶贫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军豪,许锋华.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02):44-53.
[2] 杨衍,顾莹.新局势下教育扶贫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7):119-120.
[3] 张彩云,傅王倩.发达国家贫困地区教育支持政策及对我国教育精准扶贫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06):77-83.
关键词:教育扶贫;现实困境;对策
在我国贫困地区,教育与扶贫之间存在着最为持久性的密切联系,教育扶贫是最终打赢扶贫攻坚戰的关键步骤。想要建成真正持久的扶贫机制,就必须改变扶贫态度,实现“真扶贫”的转变,在“输血式”帮扶的基础上,不断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自我提升。但是观察目前我国的教育扶贫现状,大部分教育扶贫并不能真正落实到贫困地区的教育进步层面上,仍存在着较多问题。
一、教育扶贫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1.教育扶贫对象不明确
扶贫对象不明确是当今教育扶贫的困境之一,这跟当今的扶贫项目没有认真落实相关方针政策以及扶贫信息更新速度慢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一些地区教育扶贫系统内的信息并没有针对到扶贫对象个人,使得对象意识模糊,导致教育扶贫没有明确的对象导向。其次现行的扶贫对象标准大都是前几年创建并实行的,而由于之前技术和资金条件的限制,教育扶贫系统的创建并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一些地区的系统创建仓促,时间短任务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扶贫对象落实工作的不明确,进而影响教育扶贫整体质量。再次,关于教育扶贫对象的档案审核制度不完善也是导致扶贫工作困境的一大原因。对于扶贫对象的档案管理一直是比较严格的,对于扶贫对象的档案建立以及部分脱贫对象的脱贫处理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存在着部分脱贫后的对象仍然可以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的现象。由此可见,关于扶贫对象的档案管理影响到了扶贫政策的具体落实,理应受到进一步改进。最后,区域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也存在着不完善的特点,依然有一部分地区的贫困人口难以享受到教育扶贫政策,使得扶贫对象的区域限制增加。教育资源被少部分人占用的情况自然会影响到其他弱势群体的利益,这种资源分配方式仍然有较大的整治空间。
2.教育扶贫政策方案不合理
教育扶贫需要配合科学合理的扶贫方案,如果在具体扶贫过程中,不按照支援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方案的制定,就会导致“好心办坏事”情况的出现。比如在某些教育贫困地区,扶贫对象对于扶贫工作毫无感激之情甚至产生不满情绪,因为在他们内心,这些资助是理所当然的。这些由于思想上的落后因素甚至是自身的懒惰而无法脱贫的地区,理应与努力上进并渴望致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教育扶贫政策。这要求我们区别对待上述不同地区的情况,实施与之相对应的扶贫方案,避免懒惰地区借助扶贫政策助长不良风气。此外还存在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不合理的情况,贫困家庭的贫困情况各不相同,如果一味的拿统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家庭就会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情况的发生,进而降低人们对教育扶贫工作的信任。
3.扶贫政策的落实状况不理想
经过相关调查可知,当前我国的教育扶贫现状仍然不理想。偏远山区和极度贫困落后地区的儿童辍学情况仍然普遍,这不仅加大了教育扶贫工作的难度,而且对于实现全民建成小康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教育扶贫工作落实不到位与不合理的教育扶贫方案是分不开的,想要提升扶贫力度、改善扶贫质量,就必须加强对于扶贫对象的全面监控工作。可以通过定期视察贫困对象的方式进行落实,一旦发现扶贫对象出现就学困难,就要立刻提供帮助,实现扶贫方式的转变。还要及时更新脱贫对象名单,避免出现已脱贫对象仍享受扶贫政策的情况发生,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新局势下的教育扶贫对策
1.明确教育扶贫对象
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做好明确扶贫对象的工作,才能保证教育扶贫工作的有效运行。做好对象明确工作就是要找对真正需要教育扶贫帮助的人,首先要创建真实完善的扶贫对象档案管理系统。要指派专门人员实地了解贫困人口实际情况,真实了解扶贫对象真实需求。在完成了解情况过程之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教育贫困人口相关的档案系统,如实录入调查情况,在必要情况下及时更新信息变化情况,确保扶贫信息的真实可靠;其次要结合当地实际完善扶贫对象申请流程,严格规范申请程序的完整性。申请教育扶贫对象要结合自身的教育信息和家庭情况填写申请表,并上交规定部门,经严格审定后才可享受扶贫;最后,在完成帮扶对象审批工作后,相关工作人员要进行针对性的帮扶计划,从根本上落实各项精准扶贫工作。
2.不断革新教育精准扶贫观念
通过以往大量的教育扶贫经验可知,之前的扶贫重在传授知识、完成扶贫目标,往往忽视了对于帮扶地区教育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国家针对此现象提出了“精准扶贫”口号,要求相关人员在原有扶贫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更加合理的扶贫方案,不断革新扶贫观念,贯彻落实“精准”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采取精准策略帮扶贫困对象,不仅要提升帮扶地区的受教育水平,更要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3.提升教育扶贫对象的自身综合素养
教育扶贫是一个目标,更是为了实现贫困地区实现经济文化发展的手段,只有通过帮助贫困人口提升受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实现贫困地区的彻底脱贫。受教育水平低下肯定会影响当地的思想观念,并进一步阻碍经济水平的提升。因此教育扶贫工作人员要致力于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普及工作,让贫困人口得以继续接受教育,进而提升贫困地区总体的综合素质水平,进而实现经济水平的提升。
结束语:
新形势下教育扶贫要在制定科学合理的帮扶策略和手段的基础上,学会“授人以渔”,逐渐提升贫困地区人们的综合素质,最终让被帮扶人员学会自己寻找脱贫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扶贫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军豪,许锋华.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02):44-53.
[2] 杨衍,顾莹.新局势下教育扶贫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7):119-120.
[3] 张彩云,傅王倩.发达国家贫困地区教育支持政策及对我国教育精准扶贫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06):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