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河南某高校44名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测验法来探讨高校辅导员的共情疲劳状况。结果发现:高校辅导员在共情疲劳及各维度上的得分都略低于平均值;高校辅导员的性别、专业和婚否状态在共情疲劳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高校辅导员的共情能力与共情疲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其自我复原力与共情疲劳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共情疲劳;现状;应对策略
一、引言
“共情疲劳”一词最早出现在有关护士倦怠的报告中。后来,共情疲劳被引入助人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其被界定为助人群体因向救助对象提供助人服务而导致自身出现各种不良身心反应的消极后果。例如,情感上出现沮丧、虚弱、压抑等异常症状;原有认知与行为的改变;工作效益及其满意度的降低;更为严重者则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与日常生活等[1]。可见,共情疲劳是助人者特有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教育领域,高校辅导员职业具有很强的助人性特点,侧重于学生思想领域的引导,在学生心理健康、能力培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共情疲劳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纵观国内外关于共情疲劳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心理咨询师、急救医护人员、消防战士等助人行业人员,以高校辅导员为对象的研究几乎没有。Beck等人的研究指出共情是引发共情疲劳的主要因素之一[2],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其身心的健康十分重要。那么,作为具有共情能力的辅导员的共情疲劳情况如何?这里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高校辅导员共情疲劳的情况,为高校建设尤其是辅导员素养的建设提供实证支持和理论指导,本研究采用问卷测验法来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使用方便取样法,选取河南省某高校44名辅导员为对象,展开相应的问卷调查。
(二)研究工具
1.中文版共情疲劳简短量表。中文版共情疲劳简短量表由职业倦怠分量表和二次创伤分量表所组成,职业倦怠有5个题项,二次创伤有8个题项,共有13个题项。该量表采用10点计分法,总分越高,共情疲劳程度越重。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范围在0.87~0.95之间。
2.中文版人际反应指数。人际反应指标共有22题,分为4个因素:观点采择、同情关怀、幻想力、个人痛苦。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共情能力越强。人际反应指标量表的α系数介于0.53~0.78之间,而重测信度介于0.56~0.82之间。另有适当的建构效度及效标关联效度。
3.自我复原力量表。该量表共由14个题目组成,为4点量表,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我复原能力越强。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是将纸质版问卷发放给被试者,要求被者试在空闲安静的情况下填写问卷。为了确保问卷信息的准确性,减少社会期许效应,告知被试者按照真实情况来回答。本研究使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结果
(一)高校辅导员共情疲劳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共情疲劳的基本情况(见表1)。职业倦怠的平均分为40分,二次创伤的平均分为25分,共情疲劳的平均分为65分。由表1可知,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倦怠、二次创伤和共情疲劳上的得分都略低于平均值。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共情疲劳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性别、专业、婚否在共情疲劳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高校辅导员的性别(t=0.40, P>0.05)、专业(t=0.46, P>0.05)和婚否状态(t=0.29, P>0.05)在共情疲劳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三)共情能力、自我复原力与共情疲劳的相关分析
为了探讨共情疲劳、共情能力和自我复原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进行了相关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共情能力与共情疲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6,P<0.01),共情疲劳与自我复原力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34,P<0.05)。
三、讨论与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共情疲劳的基本情况
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倦怠、二次创伤和共情疲劳上的得分都略低于平均值。这与已有研究的结果一致。该结果表明高校辅导员的共情疲劳情况尚不严重。这可能跟教师职业有关,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能够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有,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数量不够大,也可能是研究得出高校辅导员共情疲劳尚不严重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校学生问题的陡增和多样化,尤其是校园危机干预方面,辅导员面临的压力更大,所以,还是需要重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共情疲劳的影响
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的性别、专业和婚否状态在共情疲劳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在性别上,一般认为,女性更容易出现共情疲劳,但本研究中没有差异,可能是跟女性的独立意识增强有关。在专业上,高校辅导员的共情疲劳也未见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行業的人都更关注个体的身心健康。在婚否状态上,本研究与楼宝娜对医护人员等助人群体共情疲劳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存在差异。
(三)共情能力、自我复原力与共情疲劳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探讨了共情能力、自我复原力和共情疲劳的关系,结果发现,共情能力与共情疲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共情能力高的人出现共情疲劳的概率也大。该结果和国外学者的研究一致[3]。还发现自我复原力与共情疲劳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这表明自我复原力高的人出现共情疲劳的概率反而低,该结果也得到了已有研究的支持,在张姝玥等人的研究中发现,自我复原力高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4]。 四、高校辅导员共情疲劳的应对策略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整体上高校辅导员的共情疲劳状况尚不严重。但是,作为高校育人的一线工作人员,辅导员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很有可能会出现共情疲劳问题,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为了更好地维护和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出以下几点应对共情疲劳的策略。
(一)定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学校相关部门可以每学期组织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可以丰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辅导员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帮助辅导员了解共情疲劳的含义、症状、作用机制及应对措施等内容,以更好地识别和预防共情疲劳问题,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提升辅导员的自我复原力
研究显示,自我复原力越高的个体,共情疲劳发生的概率越低。因此,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复原能力可以抑制或者减缓共情疲劳的发生。那么,如何提高辅导员的自我复原力呢?一是积极应对各种心理冲突和焦虑,尤其是在突发事件面前切忌患得患失,要学会积极思维;二是要避免坏情绪的恶性循环,学会自我情绪的管理;三是要适时放慢节奏,学会劳逸结合,以欣赏的心态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
(三)加强辅导员的社会支持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拥有较高社会支持的辅导员发生共情疲劳的情况也会较少。所以,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教职工文体活动,加强同事之间的感情交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此外,辅导员要注重与家庭成员、朋友保持密切的关系。这样一来,辅导员就可以获得更多领导、同事和重要他人的支持。
(四)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
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这也决定了其工作性质的复杂性和面临的巨大压力。要想做好育人工作,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很重要,尤其是刚入职的辅导员。所以,学校可以给辅导员提供专业培训或者外出學习的机会,丰富其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教育工作,培育优秀人才。辅导员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就能够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本研究的结论是高校辅导员共情疲劳的状况整体尚不严重,而且辅导员的共情能力对共情疲劳有正向预测作用,其自我复原能力对共情疲劳有负向预测作用。所以,高校辅导员的共情疲劳问题值得关注,社会、学校及辅导员自身需要从各个方面预防和干预共情疲劳问题,维护和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孙炳海,楼宝娜,李伟健,等.关注助人者的心理健康:共情疲劳的涵义、结构及其发生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29(10):1518-1526.
[2]Back,R.D,Murphy,S,Johnson,c.,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共情疲劳;现状;应对策略
一、引言
“共情疲劳”一词最早出现在有关护士倦怠的报告中。后来,共情疲劳被引入助人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其被界定为助人群体因向救助对象提供助人服务而导致自身出现各种不良身心反应的消极后果。例如,情感上出现沮丧、虚弱、压抑等异常症状;原有认知与行为的改变;工作效益及其满意度的降低;更为严重者则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与日常生活等[1]。可见,共情疲劳是助人者特有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教育领域,高校辅导员职业具有很强的助人性特点,侧重于学生思想领域的引导,在学生心理健康、能力培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共情疲劳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纵观国内外关于共情疲劳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心理咨询师、急救医护人员、消防战士等助人行业人员,以高校辅导员为对象的研究几乎没有。Beck等人的研究指出共情是引发共情疲劳的主要因素之一[2],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其身心的健康十分重要。那么,作为具有共情能力的辅导员的共情疲劳情况如何?这里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高校辅导员共情疲劳的情况,为高校建设尤其是辅导员素养的建设提供实证支持和理论指导,本研究采用问卷测验法来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使用方便取样法,选取河南省某高校44名辅导员为对象,展开相应的问卷调查。
(二)研究工具
1.中文版共情疲劳简短量表。中文版共情疲劳简短量表由职业倦怠分量表和二次创伤分量表所组成,职业倦怠有5个题项,二次创伤有8个题项,共有13个题项。该量表采用10点计分法,总分越高,共情疲劳程度越重。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范围在0.87~0.95之间。
2.中文版人际反应指数。人际反应指标共有22题,分为4个因素:观点采择、同情关怀、幻想力、个人痛苦。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共情能力越强。人际反应指标量表的α系数介于0.53~0.78之间,而重测信度介于0.56~0.82之间。另有适当的建构效度及效标关联效度。
3.自我复原力量表。该量表共由14个题目组成,为4点量表,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我复原能力越强。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是将纸质版问卷发放给被试者,要求被者试在空闲安静的情况下填写问卷。为了确保问卷信息的准确性,减少社会期许效应,告知被试者按照真实情况来回答。本研究使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结果
(一)高校辅导员共情疲劳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共情疲劳的基本情况(见表1)。职业倦怠的平均分为40分,二次创伤的平均分为25分,共情疲劳的平均分为65分。由表1可知,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倦怠、二次创伤和共情疲劳上的得分都略低于平均值。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共情疲劳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性别、专业、婚否在共情疲劳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高校辅导员的性别(t=0.40, P>0.05)、专业(t=0.46, P>0.05)和婚否状态(t=0.29, P>0.05)在共情疲劳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三)共情能力、自我复原力与共情疲劳的相关分析
为了探讨共情疲劳、共情能力和自我复原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进行了相关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共情能力与共情疲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6,P<0.01),共情疲劳与自我复原力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34,P<0.05)。
三、讨论与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共情疲劳的基本情况
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倦怠、二次创伤和共情疲劳上的得分都略低于平均值。这与已有研究的结果一致。该结果表明高校辅导员的共情疲劳情况尚不严重。这可能跟教师职业有关,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能够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有,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数量不够大,也可能是研究得出高校辅导员共情疲劳尚不严重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校学生问题的陡增和多样化,尤其是校园危机干预方面,辅导员面临的压力更大,所以,还是需要重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共情疲劳的影响
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的性别、专业和婚否状态在共情疲劳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在性别上,一般认为,女性更容易出现共情疲劳,但本研究中没有差异,可能是跟女性的独立意识增强有关。在专业上,高校辅导员的共情疲劳也未见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行業的人都更关注个体的身心健康。在婚否状态上,本研究与楼宝娜对医护人员等助人群体共情疲劳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存在差异。
(三)共情能力、自我复原力与共情疲劳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探讨了共情能力、自我复原力和共情疲劳的关系,结果发现,共情能力与共情疲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共情能力高的人出现共情疲劳的概率也大。该结果和国外学者的研究一致[3]。还发现自我复原力与共情疲劳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这表明自我复原力高的人出现共情疲劳的概率反而低,该结果也得到了已有研究的支持,在张姝玥等人的研究中发现,自我复原力高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4]。 四、高校辅导员共情疲劳的应对策略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整体上高校辅导员的共情疲劳状况尚不严重。但是,作为高校育人的一线工作人员,辅导员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很有可能会出现共情疲劳问题,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为了更好地维护和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出以下几点应对共情疲劳的策略。
(一)定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学校相关部门可以每学期组织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可以丰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辅导员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帮助辅导员了解共情疲劳的含义、症状、作用机制及应对措施等内容,以更好地识别和预防共情疲劳问题,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提升辅导员的自我复原力
研究显示,自我复原力越高的个体,共情疲劳发生的概率越低。因此,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复原能力可以抑制或者减缓共情疲劳的发生。那么,如何提高辅导员的自我复原力呢?一是积极应对各种心理冲突和焦虑,尤其是在突发事件面前切忌患得患失,要学会积极思维;二是要避免坏情绪的恶性循环,学会自我情绪的管理;三是要适时放慢节奏,学会劳逸结合,以欣赏的心态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
(三)加强辅导员的社会支持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拥有较高社会支持的辅导员发生共情疲劳的情况也会较少。所以,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教职工文体活动,加强同事之间的感情交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此外,辅导员要注重与家庭成员、朋友保持密切的关系。这样一来,辅导员就可以获得更多领导、同事和重要他人的支持。
(四)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
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这也决定了其工作性质的复杂性和面临的巨大压力。要想做好育人工作,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很重要,尤其是刚入职的辅导员。所以,学校可以给辅导员提供专业培训或者外出學习的机会,丰富其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教育工作,培育优秀人才。辅导员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就能够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本研究的结论是高校辅导员共情疲劳的状况整体尚不严重,而且辅导员的共情能力对共情疲劳有正向预测作用,其自我复原能力对共情疲劳有负向预测作用。所以,高校辅导员的共情疲劳问题值得关注,社会、学校及辅导员自身需要从各个方面预防和干预共情疲劳问题,维护和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孙炳海,楼宝娜,李伟健,等.关注助人者的心理健康:共情疲劳的涵义、结构及其发生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29(10):1518-1526.
[2]Back,R.D,Murphy,S,Johnso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