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腺病毒Ad5-miles1的构建及其在小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21wu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构建含小鼠Hes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rAd)并观察其在小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Hes1基因在成年小鼠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限制酶对pEGFP—miles1质粒和pDC316质粒进行酶切,将获得的miles1目的基因片段和pDC316质粒酶切产物回收,在T4DNA连接酶作用下连接,形成pDC316-mHes1穿梭质粒,并用PCR法及EcoRI+HindⅢ双酶切法对pDC316-miles1进行鉴定。利用AdMax包装系统,穿梭质粒pDC316-mHes1与骨架质粒pBHGlox_E1,3Cre共转染293细胞,同源重组产生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5-mHes1,其报告病毒是包含高强度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腺病毒Ad5-EGFP。向成年C57BL/6小鼠海马中立体定向注射Ad5-miles1及Ad5-EGFP,Western blotting检测注射后7d Hes1蛋白在海马中的表达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在海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用PCR法及EcoR I+HindⅢ双酶切法对pDC316-miles1鉴定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经测序后其序列与miles1 CDS序列一致。注射后7d.Hesl蛋白在PBS注射组和Ad5-mHes1注射组海马组织中均有表达,其Hesl蛋白与GAPDH的比值分别为0.363±0.053和0.705±0.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显微镜下在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中观察到Ad5-EGFP表达的绿色荧光。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Ad5-miles1表达载体系统,并在C57BL/6成年小鼠海马组织中表达了Hes1基因。

其他文献
尽管目前癫痫的药物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有20%~30%的患者对癫痫药物治疗反应差,部分癫痫发作难以有效控制,即所谓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癫痫病灶切除术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方法,但并非所有患者均能找到确切病灶,而且部分患者手术后效果不佳。1988年,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开始应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部分性癫痫,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迂曲打折狭窄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6例经DSA证实为椎动脉迂曲打折狭窄并符合支架置入指征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观察其对血管狭窄改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1年的随访.通过Malek评分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者均完成椎动脉迂曲打折狭窄部位的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
期刊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大鼠面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96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单纯损伤组、尼莫地平预处理组、尼莫地平后处理组,后三组建立大鼠面神经电损伤模型.应用HE染色、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观察大鼠面神经损伤后不同时期(1、3、6月)GDNF的动态表达变化及尼莫地平不同给药时间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单纯损伤组相比
目的 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损伤灶周围脑组织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探讨TLR4/NF-κB信号通路在TBI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2)、TBI后1d组(n=6)、TBI后3d组(n=12)和TBI后7d组(n=6),后3组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制作TBI模型,对照组仅行右侧顶部开窗而无TBI.应用RT-PCR、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MB)的患病率及分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及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59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146例、心源性脑栓塞28例、小动脉性脑梗死50例、不明原因脑梗死1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6例,同期体检者96例作为对照.常规
通常认为癫痫发作本身是由大脑网络的异常过度兴奋,导致神经元高度同步的神经电活动造成的。作者首次报道应用微电极记录方法,发现癫痫患者发作时的一系列单个神经元的成串的棘波放电。与传统观念不同,即使在很小的皮层采样空间.在发作的起始和传播过程中,神经元棘波放电的形式各异,在时相上也不同步。可能的原因是发作的起始和传播是由不同性质神经元间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的。与此对应的是随着所有神经元的棘波放电的完全
期刊
基因多态性即遗传多态性,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连续的变异型、基因型或等位基因.基因多态性对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有着重要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联合弹簧圈疏松填塞技术对基底动脉梭型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血管内支架联合弹簧圈疏松填塞技术治疗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1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均无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7例患者术后6~8个月内行DSA检查随访,其中6例动脉瘤完全消失,1例可见动脉瘤内部分造影剂充盈.7例患者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神经外科研究所是广东省高校重点学科、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含临床部(170张床位及独立ICU)、基础部(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500m^2科研场所、1600万实验设备)、编辑部(核心期刊《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年发行量3万册)三大分部,是广东省颅脑外科质量控制中心和广东省显微外科技术训练中心的所在单位,
期刊
[目的] 观察颅脑创伤致胼胝体损伤的MRI表现,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提高颅脑创伤的救治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至2009年收治疗的20例MRI证实为胼胝体损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及MRI各序列特征. 结果 外伤性胼胝体损伤在临床较为少见,以非出血性损伤为主,损伤部位常见于体部及压部,少数位于膝部,嘴部损伤罕见.对于早期非出血性损伤,MRI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