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我国政府单一投资下的农地整理项目问题颇多,以项目资金短缺、建设效率低下为主。本文就如何引进企业参与农地整理项目提出一种新模式,并分析此模式的特点。
关键词 企业参与 公私合作模式 农地整理项目
中图分类号: F321. 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较大规模的农地整理开始于1998年,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农地整理取得显著成绩。但目前农地整理项目主要由政府投资,单一的财政投入机制对项目实施和管理主体激励不足,导致投资效率低下。因此需要引入企业参与农地整理,有效解决目前问题。
企业参与农地整理项目是指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通过双方的协作沟通达成相关协议后在农地整理项目上进行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的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中双方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承担项目的风险和责任、共享收益。本研究中公私合作模式政府部门通常指各级国土部门和地方行政部门。私营部门是指投资企业,即参与农地整理项目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企业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定位,通过与村委会和当地农户讨论进行农地整理及农地流转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意向后签署农地流转合同发展高效农业产业。投资企业在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后联手农户和村委会向政府部门提交进行项目申请书,并提出参与项目的部分投资。政府部门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申报的农地整理项目进行审核和批复,确定最终的项目区和投资额度,并与投资企业签订相应投资协议,明确双方的投资比例、建设规模、新增耕地率、单位面积投资额、竣工日期以及各阶段双方的权责利问题。
投资企业在农地整理项目中既参与项目的投资,也参与项目具体工程建设,包括直接委托相关单位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土地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组建质量监督小组,并在建设过程中监管这些单位在农地整理项目不同阶段的参与任务。农户作为农地整理项目受益者之一,最突出的参与是与施工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参与项目的施工任务,由施工单位支付相应的劳务费用。村委会作为项目联合申报者之一,对农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负责协调和监管任务,一方面协调各参与方之间的争议,在建设过程中给予配合;另一方面作为项目质量监督小组的一方负责对项目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督促农户的施工建设,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并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政府部门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在项目各个阶段随时对项目建设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建设的内容和质量符合协议要求,出现问题及时与投资企业协商处理,依据合同中规定的权责划分责任。项目施工建设完成通过政府部门和投资企业的竣工验收后,投资企业则根据与农户签订的一定年期的农地流转合同对农户经营的农地进行流转经营,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
公私合作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改变了以往政府部门自上而下选择农地整理项目区到农户自愿主动采用自下而上的农地整理项目申报模式,充分体现了当地农户的意愿,激发了农户实施农地整理的热情和积极性,项目建设由被动变为主动,项目建设效率大大增强。公私合作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1、项目申报自下而上,扩大了农户参与农地整理项目的积极性。传统的农地整理项目在立项申报时未经当地农户讨论协商,通常由政府部门领导或专家决定项目的立项,由于项目未经当地农户讨论,甚至部分违背了当地实际情况,导致当地农户热情不高。公私合作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则改变了这种参与形式,项目是由农户和投资企业主动提出,联合村委会一起组织申报,由项目的被动接受方变为了项目的主动参与方。
2、农地整理与农业产业体系相结合,土地经济效率高。传统的农地整理项目是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工程的建设,缺乏明确的产业配套支持,没有引进新的农地耕种方式,农户依旧散户经营,农户种植的积极性较低,农户增收慢,项目实施后土地经济效益提高不明显。在公私合作模式下项目则以投资企业的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前提,通过前期签订的农地流转协议,耕种模式转变为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土地经济效益增加明显。
3、农户参与具体施工任务,项目质量得到保证。传统的项目政府部门负责招标施工单位,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和进度,节约成本追求利润,项目质量得不到的保证的情况时有发生。公私合作模式下工程建设不纳入公开招投标,由投资企业直接委托当地农户进行施工,减少工程中间费用的同时保证了项目的质量。
4、融资渠道拓宽,项目效率得到提升。传统模式下项目资金由政府部门独立出资,融资渠道非常单一,同时由于政府部门自身的局限性,资金管理也较为松散,项目投资也往往超出预算,导致项目的实施效率低下。公私合作模式下投资企业参与投资,缓解了资金短缺的困境,由于其明确的投资目标,可保证项目有效的资源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严格控制项目预算并在项目实施中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减少成本支出,在追求其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项目的效率。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雪林.公私合作模式土地整理项目的必然.资源?产业,2004(6):20-21.
[2]董利民.土地整理融资机制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04.
[3]许建斌.土地整理如何产业化.中国土地,2001(1):33-34.
关键词 企业参与 公私合作模式 农地整理项目
中图分类号: F321. 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较大规模的农地整理开始于1998年,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农地整理取得显著成绩。但目前农地整理项目主要由政府投资,单一的财政投入机制对项目实施和管理主体激励不足,导致投资效率低下。因此需要引入企业参与农地整理,有效解决目前问题。
企业参与农地整理项目是指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通过双方的协作沟通达成相关协议后在农地整理项目上进行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的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中双方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承担项目的风险和责任、共享收益。本研究中公私合作模式政府部门通常指各级国土部门和地方行政部门。私营部门是指投资企业,即参与农地整理项目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企业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定位,通过与村委会和当地农户讨论进行农地整理及农地流转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意向后签署农地流转合同发展高效农业产业。投资企业在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后联手农户和村委会向政府部门提交进行项目申请书,并提出参与项目的部分投资。政府部门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申报的农地整理项目进行审核和批复,确定最终的项目区和投资额度,并与投资企业签订相应投资协议,明确双方的投资比例、建设规模、新增耕地率、单位面积投资额、竣工日期以及各阶段双方的权责利问题。
投资企业在农地整理项目中既参与项目的投资,也参与项目具体工程建设,包括直接委托相关单位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土地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组建质量监督小组,并在建设过程中监管这些单位在农地整理项目不同阶段的参与任务。农户作为农地整理项目受益者之一,最突出的参与是与施工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参与项目的施工任务,由施工单位支付相应的劳务费用。村委会作为项目联合申报者之一,对农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负责协调和监管任务,一方面协调各参与方之间的争议,在建设过程中给予配合;另一方面作为项目质量监督小组的一方负责对项目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督促农户的施工建设,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并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政府部门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在项目各个阶段随时对项目建设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建设的内容和质量符合协议要求,出现问题及时与投资企业协商处理,依据合同中规定的权责划分责任。项目施工建设完成通过政府部门和投资企业的竣工验收后,投资企业则根据与农户签订的一定年期的农地流转合同对农户经营的农地进行流转经营,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
公私合作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改变了以往政府部门自上而下选择农地整理项目区到农户自愿主动采用自下而上的农地整理项目申报模式,充分体现了当地农户的意愿,激发了农户实施农地整理的热情和积极性,项目建设由被动变为主动,项目建设效率大大增强。公私合作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1、项目申报自下而上,扩大了农户参与农地整理项目的积极性。传统的农地整理项目在立项申报时未经当地农户讨论协商,通常由政府部门领导或专家决定项目的立项,由于项目未经当地农户讨论,甚至部分违背了当地实际情况,导致当地农户热情不高。公私合作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则改变了这种参与形式,项目是由农户和投资企业主动提出,联合村委会一起组织申报,由项目的被动接受方变为了项目的主动参与方。
2、农地整理与农业产业体系相结合,土地经济效率高。传统的农地整理项目是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工程的建设,缺乏明确的产业配套支持,没有引进新的农地耕种方式,农户依旧散户经营,农户种植的积极性较低,农户增收慢,项目实施后土地经济效益提高不明显。在公私合作模式下项目则以投资企业的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前提,通过前期签订的农地流转协议,耕种模式转变为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土地经济效益增加明显。
3、农户参与具体施工任务,项目质量得到保证。传统的项目政府部门负责招标施工单位,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和进度,节约成本追求利润,项目质量得不到的保证的情况时有发生。公私合作模式下工程建设不纳入公开招投标,由投资企业直接委托当地农户进行施工,减少工程中间费用的同时保证了项目的质量。
4、融资渠道拓宽,项目效率得到提升。传统模式下项目资金由政府部门独立出资,融资渠道非常单一,同时由于政府部门自身的局限性,资金管理也较为松散,项目投资也往往超出预算,导致项目的实施效率低下。公私合作模式下投资企业参与投资,缓解了资金短缺的困境,由于其明确的投资目标,可保证项目有效的资源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严格控制项目预算并在项目实施中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减少成本支出,在追求其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项目的效率。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雪林.公私合作模式土地整理项目的必然.资源?产业,2004(6):20-21.
[2]董利民.土地整理融资机制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04.
[3]许建斌.土地整理如何产业化.中国土地,200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