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发展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anzm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媒体报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还很严峻。目前采取的系列促就业措施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其中一些措施只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除了从宏观上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提升对脑力劳动者的吸纳能力,也需要对教育类型进行结构调整,其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是其关键所在。笔者非常赞同袁部长对于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诊脉”。
  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我国-劳动力的需求结构越来越多样化,但是我国教育结构却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末施行的大学扩招政策,使我国普通专科和本科教育得到急剧扩张,但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极其不对称,职业技术人才缺乏。据调查,我国高端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U-V现象:(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结构进行分析的专门术语,U指unemployment,即失业,V指vacancies,即职位空缺)一方面是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是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实际上,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是,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需求。根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信息,2007年广东省有不低于200万个职位没有满足用工者的需求,中高级技工缺口非常严重,而伴随这种现象的是大学生失业人数的递增。2009年3月,河北省人才市场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发布“2009河北省毕业生就业趋势调查报告”显示,45%的人认为毕业生缺少实际技能与经验,27%的人认为教学与实际需要脱节,16%的人选择单位用人制度不规范,12%的人选择了社会需求少。这说明,缺乏技能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障碍,而掌握技能,正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
  因此,笔者认为,在目前金融危机这个大背景下,政府确实应该认清客观现实,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首先,在划定招生计划时,政府应该把报考指标适当向高职倾斜,增加高职教育的招生数量;其次,在配套政策方面,政府应给予高职生和本科生同等落户待遇,引导全社会转变对高职的观念;再次,在学费政策方面,对于就读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应该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努力使高职生逐步享受与中职生同样的资助待遇,同时对困难家庭的学生给予重点资助,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如此,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方能得以根本扭转,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也将向健康发展的方向迈进。
其他文献
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多年来已经广泛应用在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事实上,该理论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也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意义,能够满足高校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着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发展,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等方面的新形势、新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教育信息化做了重要阐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单独列为一章;国务委员刘延东多次对教育信息化落实作出指示,在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