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次展览精选了103件毕加索原作,全面回顾毕加索创作生涯的前三十年,由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藏品总监艾米利娅·菲利普策划,并专为此次在中国于UCCA的呈现而进行构思设计与组织,囊括34件绘画、14件雕塑以及55件纸上作品。这些创作于1893年至1921年间的作品,共同展示了这位现代艺术史上最为大胆、最具原创性、最为多产的天才——毕加索的艺术创作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从而立体呈现一位艺术家从天才少年到艺术大师的蜕变之路。
展厅的设计也相当有趣,基于UCCA面积1800平方米的大展厅,阿德里安·卡迪工作室为展览特别设计了一组半开放式的盒状空间,使展览各章节主题得以错落有致地呈现。这些开口与空隙为观众提供了意想不到的视角和惊喜;展览设计邀请观众踏上一段探索毕加索艺术生涯发展的旅程,并孕育出一段无限的开放性对话,作品也在这一过程中经由观众的动态而被永久重塑。多幅毕加索的印刷肖像和关于艺术家工作室的图像更凸显了每个盒状空间所对应的艺术家创作阶段。
展览作品涵盖其早期的全部代表性阶段,展览中所呈现的三十年则涵盖了青年毕加索的艺术发现与酝酿时期,其风格经历了从学徒时代的学院派现实主义,到战后向古典风格的回归;从蓝色时期和粉色时期交替出现的忧郁和情感相关主题,到他具有开创性的原始主义探索等诸多变化。与惯常将毕加索的艺术生涯简化为一系列严格定义和相互封闭的创作时期的策展方式有所不同,此次展览在不同创作阶段之间保留了开放性和穿越性的视角,由此呈现同时存在于毕加索身上多种看似矛盾的艺术语言,也使观众得以体察这些艺术风格转变背后的历史与个人生活现实。
1.“早期毕加索”聚焦于毕加索自童年时期开始的创作及艺术家早期受到的影响;
2“.蓝色和粉色毕加索”阶段,艺术家放弃模仿前辈的后印象派绘画风格,转而塑造真正意义上最早的个人风格,并逐渐确立了最初的艺术身份;
3“.驱魔人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的革命”展现了艺术家简化形式和空间的探索;
4.立体主义者毕加索”中,艺术家对“标志物”等符号元素的运用催生出了立体派作品;
5“.多变毕加索”着眼于艺术家对古典的致敬、引用与革新;
6.展览的最后部分展示了艺术家较为晚期的一系列杰出绘画和雕塑作品,作品清晰地展示了毕加索青年时期的艺术实验所产生的影响,勾勒出贯穿他创作生涯的主题与基本原则。
这幅作品创作于毕加索13岁时,见证了他聪明的天资和娴熟的绘画技巧。当时他还用父亲的姓氏P·鲁伊斯署名,画中的赫拉克勒斯有着雕塑般的线条,造型应用木炭笔绘制出的巧妙阴影效果增加了一丝柔和感。这幅根据菲迪亚斯的石膏像所绘制的逼真习作,创作于毕加索在拉科鲁尼亚美术学院就读期间(1892年至1894年)展示出他扎实的学院训练和对古代传统的深刻了解。
虽然蓝色时期一词立刻会让人想到绘画,但毕加索的创作远不限于这一媒介。从绘画、雕塑、素描到雕版画,他其实一直围绕着男人与女人痛苦、消瘦、反抗的身体进行探索,通过僵硬而庄严的躯体寻求对痛苦的表达。直到1904年底,毕加索的世界都充斥着这样的人物。
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巴塞罗那的一家妓院。从那时起,艺术家几乎只对女性人体感兴趣。他为此创作了许多作品和习作,摒弃模仿现实的手法,采用全新的表现语言:组合连接基本形状,运用紧密影线,将色彩搭配限制在赭色调之内。1908年,毕加索的创作进入一个极富实验性的关键阶段,他对塞尚式立体主义的探索体现在对形状的多元化呈现上:中断的曲线破坏了构图的连续性,彩色的影线定义了空间的碎片化文理,带有棱角和立体的结构再次凸显出物体的体积感。此时民间艺术的影响也在其作品中显露。
展厅的设计也相当有趣,基于UCCA面积1800平方米的大展厅,阿德里安·卡迪工作室为展览特别设计了一组半开放式的盒状空间,使展览各章节主题得以错落有致地呈现。这些开口与空隙为观众提供了意想不到的视角和惊喜;展览设计邀请观众踏上一段探索毕加索艺术生涯发展的旅程,并孕育出一段无限的开放性对话,作品也在这一过程中经由观众的动态而被永久重塑。多幅毕加索的印刷肖像和关于艺术家工作室的图像更凸显了每个盒状空间所对应的艺术家创作阶段。
展览作品涵盖其早期的全部代表性阶段,展览中所呈现的三十年则涵盖了青年毕加索的艺术发现与酝酿时期,其风格经历了从学徒时代的学院派现实主义,到战后向古典风格的回归;从蓝色时期和粉色时期交替出现的忧郁和情感相关主题,到他具有开创性的原始主义探索等诸多变化。与惯常将毕加索的艺术生涯简化为一系列严格定义和相互封闭的创作时期的策展方式有所不同,此次展览在不同创作阶段之间保留了开放性和穿越性的视角,由此呈现同时存在于毕加索身上多种看似矛盾的艺术语言,也使观众得以体察这些艺术风格转变背后的历史与个人生活现实。
展览划分为六个不同章节:
1.“早期毕加索”聚焦于毕加索自童年时期开始的创作及艺术家早期受到的影响;
2“.蓝色和粉色毕加索”阶段,艺术家放弃模仿前辈的后印象派绘画风格,转而塑造真正意义上最早的个人风格,并逐渐确立了最初的艺术身份;
3“.驱魔人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的革命”展现了艺术家简化形式和空间的探索;
4.立体主义者毕加索”中,艺术家对“标志物”等符号元素的运用催生出了立体派作品;
5“.多变毕加索”着眼于艺术家对古典的致敬、引用与革新;
6.展览的最后部分展示了艺术家较为晚期的一系列杰出绘画和雕塑作品,作品清晰地展示了毕加索青年时期的艺术实验所产生的影响,勾勒出贯穿他创作生涯的主题与基本原则。
《古典雕塑石膏像写生习作》
这幅作品创作于毕加索13岁时,见证了他聪明的天资和娴熟的绘画技巧。当时他还用父亲的姓氏P·鲁伊斯署名,画中的赫拉克勒斯有着雕塑般的线条,造型应用木炭笔绘制出的巧妙阴影效果增加了一丝柔和感。这幅根据菲迪亚斯的石膏像所绘制的逼真习作,创作于毕加索在拉科鲁尼亚美术学院就读期间(1892年至1894年)展示出他扎实的学院训练和对古代传统的深刻了解。
《自画像》
虽然蓝色时期一词立刻会让人想到绘画,但毕加索的创作远不限于这一媒介。从绘画、雕塑、素描到雕版画,他其实一直围绕着男人与女人痛苦、消瘦、反抗的身体进行探索,通过僵硬而庄严的躯体寻求对痛苦的表达。直到1904年底,毕加索的世界都充斥着这样的人物。
“我本想成为一个画家,然而我却成为了毕加索”。
——毕加索
《阿維尼翁的少女》
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巴塞罗那的一家妓院。从那时起,艺术家几乎只对女性人体感兴趣。他为此创作了许多作品和习作,摒弃模仿现实的手法,采用全新的表现语言:组合连接基本形状,运用紧密影线,将色彩搭配限制在赭色调之内。1908年,毕加索的创作进入一个极富实验性的关键阶段,他对塞尚式立体主义的探索体现在对形状的多元化呈现上:中断的曲线破坏了构图的连续性,彩色的影线定义了空间的碎片化文理,带有棱角和立体的结构再次凸显出物体的体积感。此时民间艺术的影响也在其作品中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