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其能创造性地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巧设问题情景,运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学科特点,探究性实验设计,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诱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实践、勇于创新,为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生物 教学 创新 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改革和创新为核心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来实现。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五大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巧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形成科学兴趣的最佳时期。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深究的强烈热情,从而有助于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例如,在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时,我取了两棵相当大小带根已经萎蔫的芹菜,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想出方法,来证明它的根具有吸水的功能。于是,学生兴趣高昂,各抒己见,如:把芹菜放入水中浸一段时间;在水中加入红墨水;把芹菜放入浓盐水中,把部分芹菜叶剪去后放入水中。更加有的学生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设想出多种可能的途径来进行“试探”。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概括,得出结论,并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合理的评价,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说,通过创设一些新颖的情境和问题,适时提出,引导学生讨论,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可以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的培养。
二、结合学科特点,增强创新意识。
在中学阶段各门学科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在生物教学中,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事实,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例如,我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收集植物的向光性事例。我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评精神。结果,很多学生有了好的创新点子,如:把葱放倒至水平,过两天葱苗会向上生而成直角;把盆景文竹剪断放在靠窗处,过几天长出的新枝成直角弯向窗外。这样结合学科特点、日常生活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主动获取新知识,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意识;也有利于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三、引导实验设计,促进创新思维。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过程中,能获得大量的实践经验,由此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探索生物生长消耗大量有机物”时,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把几组甘薯、马铃薯诱导发芽、长苗,并设对照组。然后称重并放入水中,发芽长苗的甘薯和马铃薯,因生长消耗大量有机物质量很小而浮到水面。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后,很快就总结归纳得出:生物生长消耗大量有机物。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的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创新的精神。
四、善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传统的形声教学与现代的电化教学(视听教学)结合起来,强化直观教学。老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的生物现象和一些抽象的生理过程,引导学生对生物规律进行探索,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原理变得形象、具体,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产生复合刺激,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例如:在学习“两栖动物”时,我一方面利用投影片、录像片段、文字资料外,另一方面把学生从小河沟里捕捞的活小蝌蚪、小青蛙、大青蛙,分别装入五个透明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然后放在投影上,让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在水中的卵、小蝌蚪、小青蛙、大青蛙。使学生对青蛙的生长过程、条件以及形态都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化抽象为具体,变虚为实,将学生引进身临其境的动物世界。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新的生物学课程要求接近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现实中寻找知识的主题,使学生从中认识和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的时候,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就能逐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能力。
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每个学生个体并不相同,生物学教学中只有把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较好地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任务。因此,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课外作业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老师在课外作业时,要体现新颖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开发性。教师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实践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并不断强化学生成为发现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前两周就布置课外作业,调查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实践活动。将全班分成四个组,要求每组均要撰写论文,最后交流讨论。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到图书馆查阅、收集资料,作实地考察,去工厂调查,对过往的车辆进行统计,把洁白的纸放在的不同地方,收集尘土,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归纳、总结,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经过两周的探究,四个组的同学们均交出了有一定质量的论文,论文提出了不少治理本区环境污染的建设性的改进意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让学生具有创新素质的培养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外,生物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就一定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关键词 生物 教学 创新 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改革和创新为核心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来实现。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五大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巧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形成科学兴趣的最佳时期。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深究的强烈热情,从而有助于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例如,在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时,我取了两棵相当大小带根已经萎蔫的芹菜,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想出方法,来证明它的根具有吸水的功能。于是,学生兴趣高昂,各抒己见,如:把芹菜放入水中浸一段时间;在水中加入红墨水;把芹菜放入浓盐水中,把部分芹菜叶剪去后放入水中。更加有的学生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设想出多种可能的途径来进行“试探”。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概括,得出结论,并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合理的评价,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说,通过创设一些新颖的情境和问题,适时提出,引导学生讨论,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可以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的培养。
二、结合学科特点,增强创新意识。
在中学阶段各门学科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在生物教学中,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事实,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例如,我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收集植物的向光性事例。我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评精神。结果,很多学生有了好的创新点子,如:把葱放倒至水平,过两天葱苗会向上生而成直角;把盆景文竹剪断放在靠窗处,过几天长出的新枝成直角弯向窗外。这样结合学科特点、日常生活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主动获取新知识,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意识;也有利于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三、引导实验设计,促进创新思维。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过程中,能获得大量的实践经验,由此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探索生物生长消耗大量有机物”时,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把几组甘薯、马铃薯诱导发芽、长苗,并设对照组。然后称重并放入水中,发芽长苗的甘薯和马铃薯,因生长消耗大量有机物质量很小而浮到水面。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后,很快就总结归纳得出:生物生长消耗大量有机物。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的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创新的精神。
四、善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传统的形声教学与现代的电化教学(视听教学)结合起来,强化直观教学。老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的生物现象和一些抽象的生理过程,引导学生对生物规律进行探索,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原理变得形象、具体,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产生复合刺激,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例如:在学习“两栖动物”时,我一方面利用投影片、录像片段、文字资料外,另一方面把学生从小河沟里捕捞的活小蝌蚪、小青蛙、大青蛙,分别装入五个透明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然后放在投影上,让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在水中的卵、小蝌蚪、小青蛙、大青蛙。使学生对青蛙的生长过程、条件以及形态都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化抽象为具体,变虚为实,将学生引进身临其境的动物世界。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新的生物学课程要求接近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现实中寻找知识的主题,使学生从中认识和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的时候,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就能逐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能力。
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每个学生个体并不相同,生物学教学中只有把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较好地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任务。因此,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课外作业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老师在课外作业时,要体现新颖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开发性。教师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实践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并不断强化学生成为发现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前两周就布置课外作业,调查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实践活动。将全班分成四个组,要求每组均要撰写论文,最后交流讨论。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到图书馆查阅、收集资料,作实地考察,去工厂调查,对过往的车辆进行统计,把洁白的纸放在的不同地方,收集尘土,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归纳、总结,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经过两周的探究,四个组的同学们均交出了有一定质量的论文,论文提出了不少治理本区环境污染的建设性的改进意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让学生具有创新素质的培养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外,生物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就一定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