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要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学生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纽带,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是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课堂实效的策略。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39-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张丹老师说:“要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问题场’,好的情境无疑起到了‘场’的作用。”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合理的,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我们首先就要研究课标,在达到课标要求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大胆地对教材所呈现的情景进行改编,力争探索出最适合我们学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被动的听到积极地学,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课堂实效。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又应用生活,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因此,作为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把数学知识寓于生活情境中,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就能促使学生自然而愉快地探究知识,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
如,赵清霞老师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导入部分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都喜欢唱歌,就让我们一起来唱唱《幸福拍手歌》,双手不仅能创造出幸福的生活,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学奥妙等待我们去探究,去发现,下面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右手,将五指并拢,再张开,并数一数五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引出‘间隔’和‘间隔数’两个概念,在理解概念后,找找生活中类似‘间隔’的实例。”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从手指间隔引发到树与树之间,同学之间,楼梯之间等等,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利用活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所喜欢的活动,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
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教学“平均数”时就创设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活动性的问题情境:将全班学生分成A、B两个组,每组派4人进行排球比赛。一会儿A组学生发现本组排球总数超过B组,都欢呼起来。这时吴老师自告奋勇地加入B组参见比赛,顿时B组的总数明显增多,A组的学生很不服气,大喊不公平。吴老师立即提问:“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学生有的说:“A组也加一人。”吴老师追问:“如果不允许加人呢?”矛盾激化了,这时有个学生站出来边说边比划:“可以把每组排球的个数匀匀”这个“匀匀”表明学生已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吴老师便水到渠成地引入“平均数”这一概念,并共同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吴老师就把枯燥的数学内容融到了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是学生真正感悟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也充分体现了数学课改的新理念。
三、通过演示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辅助手段,它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问题兴趣化。在课件的直观演示下,教师还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的手脑有机结合,思维才会更加活跃,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把关键的、学生想象起来有难度的地方进行演示,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如:高腊芬老师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时就创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直观性问题情境,探讨×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时,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纸,让学生说出它的怎样表示?动画折出了这张纸的并涂上红色,那的又该怎样折呢?在学生口述的基础上,课件演示了的刚好是这张纸的,有了课件形象直观的演示,再让学生自主动手探究×=( ),从而得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这样的情境创设,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合作,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满足了学生的活动欲望,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四、强化练习应用创设问题情境
练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形式;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学生教学认知结构外化的一种信息反馈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达到学以致用。如:李晓凤老师在教学《用连乘解决问题》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情境,请同学们算一算李老师每天批改两个班的作业大约需要多长时间?给学生一个收集信息、筛选信息、重组信息的机会。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将纯粹的数学问题赋予一定的现实背景,同时也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老师每天工作的辛苦,无形中学生就会自觉地、高质量的完成作业,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学会生活。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只要教师能够有机地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编写意图,找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重点和关键点处进行教学上的加工和创造,力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触及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就是有效的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24-26.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39-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张丹老师说:“要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问题场’,好的情境无疑起到了‘场’的作用。”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合理的,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我们首先就要研究课标,在达到课标要求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大胆地对教材所呈现的情景进行改编,力争探索出最适合我们学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被动的听到积极地学,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课堂实效。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又应用生活,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因此,作为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把数学知识寓于生活情境中,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就能促使学生自然而愉快地探究知识,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
如,赵清霞老师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导入部分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都喜欢唱歌,就让我们一起来唱唱《幸福拍手歌》,双手不仅能创造出幸福的生活,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学奥妙等待我们去探究,去发现,下面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右手,将五指并拢,再张开,并数一数五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引出‘间隔’和‘间隔数’两个概念,在理解概念后,找找生活中类似‘间隔’的实例。”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从手指间隔引发到树与树之间,同学之间,楼梯之间等等,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利用活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所喜欢的活动,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
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教学“平均数”时就创设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活动性的问题情境:将全班学生分成A、B两个组,每组派4人进行排球比赛。一会儿A组学生发现本组排球总数超过B组,都欢呼起来。这时吴老师自告奋勇地加入B组参见比赛,顿时B组的总数明显增多,A组的学生很不服气,大喊不公平。吴老师立即提问:“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学生有的说:“A组也加一人。”吴老师追问:“如果不允许加人呢?”矛盾激化了,这时有个学生站出来边说边比划:“可以把每组排球的个数匀匀”这个“匀匀”表明学生已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吴老师便水到渠成地引入“平均数”这一概念,并共同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吴老师就把枯燥的数学内容融到了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是学生真正感悟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也充分体现了数学课改的新理念。
三、通过演示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辅助手段,它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问题兴趣化。在课件的直观演示下,教师还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的手脑有机结合,思维才会更加活跃,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把关键的、学生想象起来有难度的地方进行演示,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如:高腊芬老师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时就创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直观性问题情境,探讨×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时,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纸,让学生说出它的怎样表示?动画折出了这张纸的并涂上红色,那的又该怎样折呢?在学生口述的基础上,课件演示了的刚好是这张纸的,有了课件形象直观的演示,再让学生自主动手探究×=( ),从而得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这样的情境创设,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合作,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满足了学生的活动欲望,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四、强化练习应用创设问题情境
练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形式;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学生教学认知结构外化的一种信息反馈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达到学以致用。如:李晓凤老师在教学《用连乘解决问题》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情境,请同学们算一算李老师每天批改两个班的作业大约需要多长时间?给学生一个收集信息、筛选信息、重组信息的机会。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将纯粹的数学问题赋予一定的现实背景,同时也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老师每天工作的辛苦,无形中学生就会自觉地、高质量的完成作业,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学会生活。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只要教师能够有机地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编写意图,找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重点和关键点处进行教学上的加工和创造,力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触及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就是有效的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