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招商引资和当年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合资企业一样,已经完成了既定历史使命,到了该有新方式来交替的时候。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市县招商引资的大环境发生三个大改变:一是部分县市取消GDP考核;二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三是部分地区政商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与此相应,市县招商引资悄然加快转型速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招商引资和当年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合资企业一样,已经完成了既定历史使命,到了该有新方式来交替的时候。从市县来看,通过早年发展乡镇企业、国有企业改制、鼓励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产业布局。可以说,能发展的,不用招商引资也能发展了;而不能发展的,招商引资也很难发展了。
招商重点的转移
市县招商引资中,曾经一度捡到篮子里的都是宝,是商家选市县,而不是市县择商家。现在则不同,许多市县招商引资,不但要看一下才捡到篮子里,而且一些过去捡到篮子里的,也要进行清理,甚至往外扒。
一是市县由重签约、轻落地,转向重落地、不声张。
进入“新常态”前,省市每年都要借博览会、论坛等,组织几次大的招商引资活动,省上很重视,市县“不蒸馒头争口气”,宁亏老本不输气势,大打所谓的“人人招商”“亲情招商”“以商招商”牌,每次展会、论坛花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布置一个展区,请一些商家到场签约,既费财力物力,又费时间精力,面子光鲜,里子掏空。
今年初,西部V市就把“招商引资年”改为“项目落地年”,不再注重招商引资的数量,而是注重项目落地的质量。往年,市本级和管辖的区县,都要派出15支左右的招商引资分队,组织和参加几次大型的招商引资活动,在本地报刊、电台和网络上,掀起几次项目签约、开工的热潮。今年,除了报道大的开工项目和建成投产项目外,招商引资活动几无报道。对一些商家露出的签约意愿,也是“一慢、二看、三评估、四审查、五通过”。
二是商家开始考虑长期的赢利能力,不在把市县领导当作主攻对象。
招商引资已经经过了30多年的大浪淘沙,聪明的商人、嗅觉灵敏的商人,其实在几年前,就不再盲目投资。对一些市县看好、主动上门邀约的项目,实力雄厚的商家开始婉拒市县抛出的“绣球”,再不如2012年前那么热衷。许多商家明确表示,已经在某某地布点,不会再在这一区域布点。有的虽然没有布点,但从市场、从赢利能力考虑,不会选择布点。此前想到处啄一嘴的中小企业,也因为资金问题,难以扩张。
三是投资重点发生了显著变化,已经开始向旅游、文化和服务业转移。
其主要动因是:第一,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产业发展势头由扩张转向收缩;第二,西部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再不管先进落后都承接下来;第三,一些产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走上转型之路;第四,西部地区,市县招商引资的重点开始放在文化产业、旅游业、服务业。如V市有两大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全国旅游行业的标杆和样板。近年来,签约的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相关的项目,超过工业项目90%以上。Q县最近5年主攻旅游文化产业,去年,全县旅游总收入24.31亿元,是2007年的5.7倍。与旅游及旅游相关的投资,占全县投资总额的80%左右。
渐趋理性规范
从市县来看,一是规划的法规作用开始显现出来,对不符合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的项目,商家愿意做,市县也不敢做。M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磷矿资源丰富,许多企业想进入分一杯羹。前几年,县市借此招商,最多一次签订了几百亿元的投资协议。由于交通、换届等原因,这些协议过期作废。现在,商家虽仍有意愿,但是M县无回应。“留点绿水青山”、“给后代留一碗饭吃”,开始挂在市县领导的嘴上。
加之位于市县的资源,90%左右控制在央企、省企手上,市县弄点边边角角来招商引资,有些得不偿失。还不如鼓动央企、省企搞开发,既可以长时间搭便车,又可以顺便擦点油,拣点漏。许多市县都在争取与央企合作,与省企联手,让本地企业借此发展壮大。
二是一些市县前些年被一些无良的商家给坑苦了,V市前几年招商引资的项目,当时吹嘘的百亿招商、千亿园区、三大产业,有3个还未建成的厂房如今长满荒草,珍贵的土地资源被占着,成了拆不掉的“钉子户”。
再有,随着群众权利意识的增强,群众对招商引资的项目异常敏感,稍有不慎就会触发群体性事件。所以,市县现在对项目的选择慎之又慎,对商家的信誉慎之又慎,不但要看商家的数据、资料,还要看项目在群众中的支持率。很多项目从签约到落地,费时数年,一些市县干部掐指一算自己的任期,就打了退堂鼓。
三是在反腐风暴面前,不敢继续玩招商引资的猫腻。过去,市把招商任务压到县,县压到乡镇、乡镇压到人头,为了完成任务,不惜一切手段。甚至搞虚假招商,在市县之间,互相做招商引资交易。“我这个市县的,到你那个市县去;你那个市县的,到我这个市县来。”如此交换,在落实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反“四风”中行不通了。而且纪委的眼睛盯过来了,一些前面的“花招”被彻底拆穿了。
风险得到正视
市县招商引资,一度有三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一是盲目引进,未進行必要的了解和可行性论证;二是只强调服务,不注重监管;三是害怕影响招商引资,对外来投资者的诈骗行为,往往不敢深追。现在,市县对拟落户项目,预期产出效益与配套投入等问题,普遍设有“四道关卡”。
一是由招商办负责出具书面评审和测算意见。具体步骤是,由分管招商引资的市县领导,或市县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牵头召集评审委员会,集中听取评审意见,由招商办综合有关评审意见,形成《项目评审建议书》。评审工作按照“谁评审、谁签字、谁负责”原则进行,参加评审的单位领导及专业人员,要在出具的评审意见书上签字。面对白纸黑字,市县负责人都不敢再玩游戏。
二是回访考察权当游山玩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谁负责的回访考察,具体责任就落在谁的头上,使得过去的争着出去考察,变成了身無硬本事,不接考察活。
三是风险控制意识已经形成,并且日益强化。当下签约的项目,都规定项目投资方不得用未建土地抵押贷款。利用已使用的土地抵押贷款,必须是在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前,并报分管国土资源的领导同意,国土资源部门才能办理《他项权证》。对具备开工条件而未动工建设土地闲置达半年的,按投资合同约定处理;对闲置达到一年的,由国土资源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征收土地闲置费;闲置达两年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证。
四是市县均已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并对全社会公开。有了这个项目库,招的不再盲目,投的先有方向。更重要的是,商家不再担心市县领导变动与否,不再对市县进行“攻关”,反而要挑市县的毛病。
招商引资始于“三缺”:缺资金、缺技术、缺经营理念。现在,对多数市县来说,已经不是缺的问题,是要为资金、技术找出路的问题。本地企业投资要求与招商引资企业同等待遇的呼声越来越高,有的市县已经实行同等待遇。
市县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技术不是单纯的招商引资就能够解决的,现代技术条件下,经常发生先进生产线刚引进不久,就面临着淘汰的事,特别是电子产业。市县要抢占技术高地,必须把功夫下在招才引智上,而不是招商引资上。有了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这两块强磁场,资金、技术就会源源不断地吸附而来。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市县招商引资的大环境发生三个大改变:一是部分县市取消GDP考核;二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三是部分地区政商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与此相应,市县招商引资悄然加快转型速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招商引资和当年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合资企业一样,已经完成了既定历史使命,到了该有新方式来交替的时候。从市县来看,通过早年发展乡镇企业、国有企业改制、鼓励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产业布局。可以说,能发展的,不用招商引资也能发展了;而不能发展的,招商引资也很难发展了。
招商重点的转移
市县招商引资中,曾经一度捡到篮子里的都是宝,是商家选市县,而不是市县择商家。现在则不同,许多市县招商引资,不但要看一下才捡到篮子里,而且一些过去捡到篮子里的,也要进行清理,甚至往外扒。
一是市县由重签约、轻落地,转向重落地、不声张。
进入“新常态”前,省市每年都要借博览会、论坛等,组织几次大的招商引资活动,省上很重视,市县“不蒸馒头争口气”,宁亏老本不输气势,大打所谓的“人人招商”“亲情招商”“以商招商”牌,每次展会、论坛花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布置一个展区,请一些商家到场签约,既费财力物力,又费时间精力,面子光鲜,里子掏空。
今年初,西部V市就把“招商引资年”改为“项目落地年”,不再注重招商引资的数量,而是注重项目落地的质量。往年,市本级和管辖的区县,都要派出15支左右的招商引资分队,组织和参加几次大型的招商引资活动,在本地报刊、电台和网络上,掀起几次项目签约、开工的热潮。今年,除了报道大的开工项目和建成投产项目外,招商引资活动几无报道。对一些商家露出的签约意愿,也是“一慢、二看、三评估、四审查、五通过”。
二是商家开始考虑长期的赢利能力,不在把市县领导当作主攻对象。
招商引资已经经过了30多年的大浪淘沙,聪明的商人、嗅觉灵敏的商人,其实在几年前,就不再盲目投资。对一些市县看好、主动上门邀约的项目,实力雄厚的商家开始婉拒市县抛出的“绣球”,再不如2012年前那么热衷。许多商家明确表示,已经在某某地布点,不会再在这一区域布点。有的虽然没有布点,但从市场、从赢利能力考虑,不会选择布点。此前想到处啄一嘴的中小企业,也因为资金问题,难以扩张。
三是投资重点发生了显著变化,已经开始向旅游、文化和服务业转移。
其主要动因是:第一,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产业发展势头由扩张转向收缩;第二,西部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再不管先进落后都承接下来;第三,一些产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走上转型之路;第四,西部地区,市县招商引资的重点开始放在文化产业、旅游业、服务业。如V市有两大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全国旅游行业的标杆和样板。近年来,签约的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相关的项目,超过工业项目90%以上。Q县最近5年主攻旅游文化产业,去年,全县旅游总收入24.31亿元,是2007年的5.7倍。与旅游及旅游相关的投资,占全县投资总额的80%左右。
渐趋理性规范
从市县来看,一是规划的法规作用开始显现出来,对不符合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的项目,商家愿意做,市县也不敢做。M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磷矿资源丰富,许多企业想进入分一杯羹。前几年,县市借此招商,最多一次签订了几百亿元的投资协议。由于交通、换届等原因,这些协议过期作废。现在,商家虽仍有意愿,但是M县无回应。“留点绿水青山”、“给后代留一碗饭吃”,开始挂在市县领导的嘴上。
加之位于市县的资源,90%左右控制在央企、省企手上,市县弄点边边角角来招商引资,有些得不偿失。还不如鼓动央企、省企搞开发,既可以长时间搭便车,又可以顺便擦点油,拣点漏。许多市县都在争取与央企合作,与省企联手,让本地企业借此发展壮大。
二是一些市县前些年被一些无良的商家给坑苦了,V市前几年招商引资的项目,当时吹嘘的百亿招商、千亿园区、三大产业,有3个还未建成的厂房如今长满荒草,珍贵的土地资源被占着,成了拆不掉的“钉子户”。
再有,随着群众权利意识的增强,群众对招商引资的项目异常敏感,稍有不慎就会触发群体性事件。所以,市县现在对项目的选择慎之又慎,对商家的信誉慎之又慎,不但要看商家的数据、资料,还要看项目在群众中的支持率。很多项目从签约到落地,费时数年,一些市县干部掐指一算自己的任期,就打了退堂鼓。
三是在反腐风暴面前,不敢继续玩招商引资的猫腻。过去,市把招商任务压到县,县压到乡镇、乡镇压到人头,为了完成任务,不惜一切手段。甚至搞虚假招商,在市县之间,互相做招商引资交易。“我这个市县的,到你那个市县去;你那个市县的,到我这个市县来。”如此交换,在落实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反“四风”中行不通了。而且纪委的眼睛盯过来了,一些前面的“花招”被彻底拆穿了。
风险得到正视
市县招商引资,一度有三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一是盲目引进,未進行必要的了解和可行性论证;二是只强调服务,不注重监管;三是害怕影响招商引资,对外来投资者的诈骗行为,往往不敢深追。现在,市县对拟落户项目,预期产出效益与配套投入等问题,普遍设有“四道关卡”。
一是由招商办负责出具书面评审和测算意见。具体步骤是,由分管招商引资的市县领导,或市县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牵头召集评审委员会,集中听取评审意见,由招商办综合有关评审意见,形成《项目评审建议书》。评审工作按照“谁评审、谁签字、谁负责”原则进行,参加评审的单位领导及专业人员,要在出具的评审意见书上签字。面对白纸黑字,市县负责人都不敢再玩游戏。
二是回访考察权当游山玩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谁负责的回访考察,具体责任就落在谁的头上,使得过去的争着出去考察,变成了身無硬本事,不接考察活。
三是风险控制意识已经形成,并且日益强化。当下签约的项目,都规定项目投资方不得用未建土地抵押贷款。利用已使用的土地抵押贷款,必须是在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前,并报分管国土资源的领导同意,国土资源部门才能办理《他项权证》。对具备开工条件而未动工建设土地闲置达半年的,按投资合同约定处理;对闲置达到一年的,由国土资源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征收土地闲置费;闲置达两年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证。
四是市县均已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并对全社会公开。有了这个项目库,招的不再盲目,投的先有方向。更重要的是,商家不再担心市县领导变动与否,不再对市县进行“攻关”,反而要挑市县的毛病。
招商引资始于“三缺”:缺资金、缺技术、缺经营理念。现在,对多数市县来说,已经不是缺的问题,是要为资金、技术找出路的问题。本地企业投资要求与招商引资企业同等待遇的呼声越来越高,有的市县已经实行同等待遇。
市县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技术不是单纯的招商引资就能够解决的,现代技术条件下,经常发生先进生产线刚引进不久,就面临着淘汰的事,特别是电子产业。市县要抢占技术高地,必须把功夫下在招才引智上,而不是招商引资上。有了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这两块强磁场,资金、技术就会源源不断地吸附而来。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