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没有充分反映地方产业变革要求,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人才供给不足矛盾日益突出地表现出来。通过测度地方产业结构和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吻合度,可以定量地掌握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差距,从而指导地方本科院校不断进行优化调整,促进学生就业压力和地方产业发展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矛盾的解决。
关键词:产业结构;专业结构;吻合度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7-0179-02
地方院校是指在行政上隶属于地方,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院校。从服务地方经济而言,地方院校无疑是承担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人才责任的主体,因此研究地方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吻合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地方院校办学体制的束缚,地方院校办学专业重复、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缺乏特色,没有科学分工和协作,成为地方院校办学通病。因此,本文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分析专业和产业吻合度具有现实的基础和理论的价值。
一、地方院校专业布局状况
本文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对地方院校专业布局状况进行分析。之所以选取黑龙江工程学院为样本进行分析,首先,该校办学历史较长,办学规范,是立足地方的省属本科院校其次,该校处于办学层次的中间阶段,既不同于一表院校,倾向于研究,也不像技工院校那样处于较低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再次,该校办学专业门类齐全,专业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①最后,该校和全国大多数院校一样面临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挑战,迫切需要紧密联系经济建设的需要,探索一条具有启示意义的新途径。
二、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吻合状况
随着地方产业结构的变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该校也积极进行了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对接区域产业、服务行业发展”,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积极对接行业和龙江重点发展产业,调整专业结构,本科专业数量调整为53个,其中土建类、交通运输类、测绘类专业服务于交通、测绘行业发展;材料类、机械类专业分别对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发展产业;电气信息类、经管类等专业对接现代服务业,新增的物联网工程等七个本科专业对接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1]。
三、黑龙江部分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的变化及其对专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1.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要求人才培养专业结构适应这一变化。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局网站的数据,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构成比看,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为6.8%,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为48.4%,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为44.8%,三者之比为1∶7.1∶6.6[2],由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都是随着生产力技术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因此黑龙江省现有的第一、二产业劳动力人数过多[3]。
2.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产业人才培养滞后,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提出新的要求。2012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单位721户,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6个百分点[4]。在上述新兴地方战略性产业中,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的专业在地方高校设置的专业中少之又少,即使个别院校设置了类似的专业如材料专业,但是和新材料人才的需求仍有差距,整体上地方高校专业上没有反映出新兴战略产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这样发展下去,一方面将使地方院校人才与地方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相偏离,另一方面也会使地方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缺乏最为主要的人才资源的支持,导致地方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后续乏力,进而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3.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新的产业以及相应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对地方院校的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教师队伍和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传统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下,新的产业需要掌握新兴技术的人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地方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综合性、复合型、创新性特征,这些都和传统教育培养目标有偏差,因此教师队伍、培养模式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4.地方高校转型变革对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提出了新要求。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高校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产业逐渐衰退,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1 000多所高校,除了国家重点扶持的211院校、985院校外,以研究型教育为主的大约600所地方院校,在教育部的规划和指导下,都要转变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其核心目标是侧重为地方经济服务,为新兴产业服务,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些对于地方院校而言,无疑要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而在这一深刻的变革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专业结构和地方产业结构吻合的问题。
四、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吻合度分析
吻合度分析是指利用反映经济活动中数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即数学模型)来分析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是模型与被反映的经济数量关系的符合程度(吻合度)和用于理论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的应用效果(实用度)。
根据上述定义,本文给出吻合度的计算方法:
C=1-(Aj-Bj)÷(Aj+Bj)×100%其中,C为吻合度系数,其取值范围在0—1之间,用来表示吻合水平,其数值等于1,表示完全吻合,其数值越接近于1,吻合度越高,越接近于0,表示吻合度越低;Aj为某一领域j的需求值,Bj为某一领域j的供给值或实际值。据此测算,2013年黑龙江工程学院毕业学生为 3 436 人 ,截至2013年6月初次就业率为96.4%,考研125人,黑龙江省为接纳毕业生最多的省份,共有2 064人在省内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50.6%,其中专业对口或相近学生人数如为500人,则吻合度水平C=1-(2064-500)÷(2064+500)×100%=39%;专业对口或相近学生人数如为1 000人,则吻合度水平C=1-(2064-1000)÷(2064+1000)×100%=65%,具体根据调研统计的数据可以测算出其吻合度水平。需要指出的是,基于学校本省毕业学生总数,考虑到其他因素影响等调整,那么吻合度应当达到50%以上才算及格,80%以上为良好,由于没有具体全面的统计,随机调查反馈的结果是吻合水平一般不超过50%,该测算值限于数据资料不全的原因,没有考虑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的人数,但据此推算出的人数一定大大小于估计数值,得出的吻合度更远低于测算的数值,反映出黑龙江工程学院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吻合。根据所掌握的资料,黑龙江省其他地方高校和黑龙江工程学院具有相同的问题,因此该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五、结论
1.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测算有很多方法,本文给出一个新的测算方法,并提出吻合度系数的概念。在使用这一测算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才能计算出较为准确的吻合度数值。
2.产业结构变革与专业结构的变革紧密相连。一方面,产业发展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专业设置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存在变动与稳定的矛盾。作为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地方院校要不断改革,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时俱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和地方院校专业吻合度不高的问题。
3.作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的地方院校,应当尽最大可能地进行专业调整,不断适应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需要。地方院校的专业调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只是简单地设置新专业和剔除老专业,而要围绕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实际,积极进行培养模式的变革,加大教师的培训和转型,全面系统地完成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从而使地方院校专业和产业结构的吻合度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第七次教学工作会议材料汇编[Z].2013.
[2]刘树胜.黑龙江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65.
[3]李玉凤,高长元.黑龙江省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相互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09(9):25.
[4]黑龙江:新兴产业成经济发展亮点[EB/OL].人民网,(2013-03-
02)[2016-03-06].http://hlj.people.com.
关键词:产业结构;专业结构;吻合度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7-0179-02
地方院校是指在行政上隶属于地方,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院校。从服务地方经济而言,地方院校无疑是承担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人才责任的主体,因此研究地方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吻合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地方院校办学体制的束缚,地方院校办学专业重复、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缺乏特色,没有科学分工和协作,成为地方院校办学通病。因此,本文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分析专业和产业吻合度具有现实的基础和理论的价值。
一、地方院校专业布局状况
本文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对地方院校专业布局状况进行分析。之所以选取黑龙江工程学院为样本进行分析,首先,该校办学历史较长,办学规范,是立足地方的省属本科院校其次,该校处于办学层次的中间阶段,既不同于一表院校,倾向于研究,也不像技工院校那样处于较低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再次,该校办学专业门类齐全,专业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①最后,该校和全国大多数院校一样面临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挑战,迫切需要紧密联系经济建设的需要,探索一条具有启示意义的新途径。
二、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吻合状况
随着地方产业结构的变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该校也积极进行了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对接区域产业、服务行业发展”,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积极对接行业和龙江重点发展产业,调整专业结构,本科专业数量调整为53个,其中土建类、交通运输类、测绘类专业服务于交通、测绘行业发展;材料类、机械类专业分别对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发展产业;电气信息类、经管类等专业对接现代服务业,新增的物联网工程等七个本科专业对接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1]。
三、黑龙江部分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的变化及其对专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1.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要求人才培养专业结构适应这一变化。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局网站的数据,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构成比看,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为6.8%,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为48.4%,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为44.8%,三者之比为1∶7.1∶6.6[2],由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都是随着生产力技术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因此黑龙江省现有的第一、二产业劳动力人数过多[3]。
2.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产业人才培养滞后,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提出新的要求。2012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单位721户,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6个百分点[4]。在上述新兴地方战略性产业中,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的专业在地方高校设置的专业中少之又少,即使个别院校设置了类似的专业如材料专业,但是和新材料人才的需求仍有差距,整体上地方高校专业上没有反映出新兴战略产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这样发展下去,一方面将使地方院校人才与地方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相偏离,另一方面也会使地方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缺乏最为主要的人才资源的支持,导致地方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后续乏力,进而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3.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新的产业以及相应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对地方院校的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教师队伍和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传统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下,新的产业需要掌握新兴技术的人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地方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综合性、复合型、创新性特征,这些都和传统教育培养目标有偏差,因此教师队伍、培养模式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4.地方高校转型变革对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提出了新要求。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高校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产业逐渐衰退,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1 000多所高校,除了国家重点扶持的211院校、985院校外,以研究型教育为主的大约600所地方院校,在教育部的规划和指导下,都要转变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其核心目标是侧重为地方经济服务,为新兴产业服务,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些对于地方院校而言,无疑要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而在这一深刻的变革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专业结构和地方产业结构吻合的问题。
四、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吻合度分析
吻合度分析是指利用反映经济活动中数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即数学模型)来分析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是模型与被反映的经济数量关系的符合程度(吻合度)和用于理论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的应用效果(实用度)。
根据上述定义,本文给出吻合度的计算方法:
C=1-(Aj-Bj)÷(Aj+Bj)×100%其中,C为吻合度系数,其取值范围在0—1之间,用来表示吻合水平,其数值等于1,表示完全吻合,其数值越接近于1,吻合度越高,越接近于0,表示吻合度越低;Aj为某一领域j的需求值,Bj为某一领域j的供给值或实际值。据此测算,2013年黑龙江工程学院毕业学生为 3 436 人 ,截至2013年6月初次就业率为96.4%,考研125人,黑龙江省为接纳毕业生最多的省份,共有2 064人在省内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50.6%,其中专业对口或相近学生人数如为500人,则吻合度水平C=1-(2064-500)÷(2064+500)×100%=39%;专业对口或相近学生人数如为1 000人,则吻合度水平C=1-(2064-1000)÷(2064+1000)×100%=65%,具体根据调研统计的数据可以测算出其吻合度水平。需要指出的是,基于学校本省毕业学生总数,考虑到其他因素影响等调整,那么吻合度应当达到50%以上才算及格,80%以上为良好,由于没有具体全面的统计,随机调查反馈的结果是吻合水平一般不超过50%,该测算值限于数据资料不全的原因,没有考虑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的人数,但据此推算出的人数一定大大小于估计数值,得出的吻合度更远低于测算的数值,反映出黑龙江工程学院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吻合。根据所掌握的资料,黑龙江省其他地方高校和黑龙江工程学院具有相同的问题,因此该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五、结论
1.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测算有很多方法,本文给出一个新的测算方法,并提出吻合度系数的概念。在使用这一测算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才能计算出较为准确的吻合度数值。
2.产业结构变革与专业结构的变革紧密相连。一方面,产业发展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专业设置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存在变动与稳定的矛盾。作为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地方院校要不断改革,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时俱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和地方院校专业吻合度不高的问题。
3.作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的地方院校,应当尽最大可能地进行专业调整,不断适应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需要。地方院校的专业调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只是简单地设置新专业和剔除老专业,而要围绕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实际,积极进行培养模式的变革,加大教师的培训和转型,全面系统地完成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从而使地方院校专业和产业结构的吻合度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第七次教学工作会议材料汇编[Z].2013.
[2]刘树胜.黑龙江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65.
[3]李玉凤,高长元.黑龙江省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相互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09(9):25.
[4]黑龙江:新兴产业成经济发展亮点[EB/OL].人民网,(2013-03-
02)[2016-03-06].http://hlj.peop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