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本届全国两会共有5000名人民代表出席。但这绝不是全部。数百名“E代表”、数千条“E提案”、数十万参与讨论的“E会员”活跃在网络上。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两会”,在这里,你可以发表观点、参与讨论——中国人全民皆可参与的“E两会”。它很草根、很火、很民生,更重要的是底层民众获得了宝贵的话语权,“两会”离我们更近了。
“E两会”会员注册页面
“看,就这么一会儿,新发的帖子又增加了。”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人民网社区管理部主编、人民网强国论坛“E两会”栏目的版主杨鸿光还时不时地进入“E两会”后台管理系统察看,而就在记者到访人民网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参与“E提案”讨论的新帖已增加了数十条。
杨鸿光抬起头,一脸倦容,要维护好时下如此流行的“E两会”花费很大精力。“昨天加班发新闻稿忙到夜里1点多,今早8点就又赶过来,第一件事就是审帖、发稿。”杨鸿光说,2010年的E两会很火,虽然网站维护工作任务量繁重,但他感到快乐。
激情洋溢“E两会” 红火开起来
“去年人民网‘E两会’共收到3564件‘E提案’。今年保守估计得超过3800件吧。”杨鸿光告诉记者,据人民网统计,截至3月5日,“E提案”已超过1000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50%。而据记者从“E两会”首页发布的排行数据分析,截至发稿前,人民网已经收到“E提案”3782件,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结果将远远超出杨鸿光的预期。
去年3月初,人民网强国论坛栏目“E两会”低调出炉。
这是由杨鸿光这帮年轻编辑想出来的点子,起初是为了增加强国论坛的互动性。在这里,网友可以模拟两会代表,在线提交议案,供其它网友讨论。而这一论坛最具开创性的是,人民网编辑将挑选部分提案,让人民日报的记者带到两会上交给相关代表和委员。这意味着,在网络世界里的“E两会”,每个网民都是代表和委员,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
但刚推出时,杨鸿光心里打鼓,没有把握这个互动论坛是否能受到网民的认可。“头两天,帖子只有几条,实在让我担心它是否能进行下去。”杨鸿光回忆到,直到论坛里每天的发帖量直线攀升,才让他松了口气。“如果让一个编辑审,按照平均每帖500字只用1分钟来算,一天的帖子审两三天也审不过来。”
“审帖子”是“E两会”编辑们除日常内容维护和新闻采编外的高负荷工作,而且必须保证至少有3个编辑在线。据杨鸿光介绍,今年两会召开后,仅他个人每天审核的帖子就达150条左右,而经编辑再度筛选后推荐到中央各部委的提案已达到50多件,接近去年两会期间推荐的总量。“简直我们忙不过来了,网民积极性真是太高了。”
被点燃热情的不仅是网民,看到在去年人民网“E两会”成功后,2010年各种模仿“E两会”形式的网络问政平台在各地开花,并得到政府和群众的广泛欢迎。如今在深圳有奥一网问政频道,在广州有金羊网问政栏目,大河网、环球网等也做了相应的论坛。
从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邀网民“拍砖”建言,到安徽首次将“网络问政”写入该省政府工作报告,再到今年两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民交流和两会代表在人民网“E两会”晒提案、做回应,“E两会”的火越烧越旺。
爱较真儿的“E代表” 草根聚过来
随着“E两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E代表”们也自然成了堪比“两会代表”的明星。而与两会代表不同的是,“E代表”们大多来自民间,很“草根”。
“我是做小本生意的,每月收入也就2000多元。”在“E两会”栏目中记者结识了这位网名叫“二次开发”的河北网友,他的《“两会”不是官员代表大会》“E提案”在人民网“E两会”栏目一度被顶到首页。
“二次开发”认为,目前的两会代表结构并不合理,官员代表比例还是太多,导致官员垄断话语权,不能充分代表民意。对此,他在“E提案”中建议,改革代表结构,增加平民代表名额,同时要求候选代表与选民沟通,在开会时还要专设民生议题的时间。
他的这一“E提案”很快得到广泛的支持。截至发稿,《“两会”不是官员代表大会》“E提案”已获得联署签名352个、鼓掌4039个。而据了解,此“E提案”已经在“E两会”“立案”并经推荐上报到有关部门。
“自己就是个‘不安分’的平头百姓。”他憨憨一笑,这种不安分从他60年代当兵时就显露出来了。在十年动乱将近尾声的时候他就敢于挺身而出,为民请命给中央领导写信反映农村的土地问题。而走上“半专业”的“反映意见大户”,则是从他80年代退伍返乡后“看不惯地方上一些不合理的政策”算起。此后他对“为民请命”着了魔,甚至他还为此自学过法律。
自从成了强国论坛的会员,“二次开发”便为自己的激情找到了出口,对身边的大事小情、国家大计,这个平头百姓都很较真儿。“去年我就在‘E两会’上提过关于改变代表结构的提案,今年我还提,只要对这个问题不满意,我一直提。”
在“E两会”里,如“二次开发”这样爱较真儿的草根“E代表”还有很多。在拜访人民网时,记者就听到“电脑盲”给人民网的编辑打电话,一步步地让编辑教他们注册、发帖。截至发稿,记者从人民网得到的数据显示,“E两会”注册会员已达6452人,其中群众为3942人,占62%。
老百姓的“E提案”民意讲出来
老百姓的“E两会”,民众会员们最关心的是哪些事情呢?与全国两会有怎样的呼应呢?
据统计,在3782件“E提案”中,时政类“E提案”为2117件; 紧随其后的是民生类“E提案”和经济类“E提案”,分别达741件和385件。受关注的话题主要集中在房价、个税调整、教育资源分配、拆迁、娱乐场所管理、供暖、租房等等细枝末节的事情。而2010年全国两会的关键词主要是:低碳、房地产、产业结构调整、文化、教育、民族区域经济、电子商务等。相较而言,“E两会”更接近底层生活。
“网民的‘E提案’都很具体,甚至专业程度、深入程度不亚于全国两会代表的提案。”作为“E两会”的“明星E代表”、去年十大“E提案”之首的作者,安徽省芜湖市地税局开发区分局的周蓬安认为,一些“E代表”受到网民追捧,不排除有发牢骚取悦大众的人,但大部分“E代表”是理性的、客观的、专业的,而且他们说出了百姓心里最想说的话,维护百姓最切身的利益。
在去年十大“E提案”中,周蓬安就占了两个,其中“关于建议取消个体营业执照,以缓解就业压力”的“E提案”,今年他再次提出,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同时他今年提出的“尽快修订‘闲置土地’概念,以遏制房价飙升”、“建议废除住房公积金税前扣除制度”和“建议修改《公司法》”等都是经过长期调研形成的议案。
他在提案中写到,造成开发商大量囤积土地的原因,就在于国家有关部门对“闲置土地”的管理过于宽泛。他建议,应该尽快修改《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将那些“应该盖房子而没有盖的土地”一律定性为“闲置土地”,再按照有关规定去管理,中国的房地产调控一定会立杆见影。
除了这样专业的“E提案”外,更多的是暖气费、有线电视费、宠物扰民、民办教师养老、4050人员养老等“E提案”,甚至有希望国家鼓励“粪肥下乡”的建议。
而这些直抒胸怀的民意也与全国两会上下呼应。一方面,代表和委员到“E两会”晒提案的人数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回应民意,甚至因此修改自己两会提案的代表和委员也在增加。杨鸿光告诉记者,前不久一位高官造访人民网后感慨道,这么好的沟通平台他们过去不知道,以后要让同事们多上“E两会”与民众交流。
评论
网络问政冷思考
有政府的支持、媒体的助力、群众的热情,“E两会”火起来了,但仅凝聚热情是不够的,在“网络问政”红红火火的背后,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冷静思考。
无论是“E两会”、“微博两会”,还是“手机两会”,都让中国的普通民众享受到了淋漓尽致表达意见的快感。然而,通过“网络问政”拥有了话语权的民众们,并不会仅满足于发发牢骚,或是当个看热闹的过客。他们问政的目的是要解决各自细枝末节的问题。虽然,“网络问政”拓宽了传达民意的通道,但把问题都杂乱无章地摆在通道上,而不能加以疏导和有效解决,建立通道也就失去了意义。
目前看来,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问政”的形式问政于民、提高政府效率、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面对很多挑战。
在各大论坛、微博、博客上,很多网友都在问,全国两会结束了,政府还会不会关注“网络问政”,关心网民的意见?每年的“E两会”是否会成为全国两会的一个点缀?政府如何确保“网络问政”归集上来的民意,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归结起来,“网络问政”接下来所要面临的就是:如何常态化,如何精细化,以及如何有效化的问题。对于常态化,很多问政平台都做了有益的尝试。人民网于去年5月份就在“E两会”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常态化的问政平台—E政广场。在这里网友们不必等到两会,随时可以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发表意见、询问主管机关、提出建议。这些建议将被反映给相关国家机关或各地省一级政府的办公厅。而在深圳等地的问政平台,网民甚至可以直接向地方领导发问。
相比之下,精细化就不那么好解决了。如何进行民意划分,如何传达民意,如何保证各地、各级政府间,各职能部门间的有效配合,以及与不同问政平台的配合等问题,很棘手,技术和政策层面的问题要解决。
其实,最难办的,也是最关键的应该是有效化问题。要想做到有效化,至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确保网民建议的有效性; 其二是确保问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E代表”也觉得难办,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甄别有效意见,如何审核处理意见信息,确实很难。人民网采取考试的方法,作为第一道门槛,规避旁杂信息,并采用人工审核的方式处理区分信息,但单凭人民网几个编辑长期做审核并不是长久之计。对此很多网友建议,问政平台可以建立专家审核团,按领域细化审核流程。
最后,要确保问题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政府还需建立适应“E时代”的民意处理机制。以制度手段界定问题属性、归类、处理时间等具体问题,并监督处理时效。(文/李敬)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两会”,在这里,你可以发表观点、参与讨论——中国人全民皆可参与的“E两会”。它很草根、很火、很民生,更重要的是底层民众获得了宝贵的话语权,“两会”离我们更近了。
“E两会”会员注册页面
“看,就这么一会儿,新发的帖子又增加了。”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人民网社区管理部主编、人民网强国论坛“E两会”栏目的版主杨鸿光还时不时地进入“E两会”后台管理系统察看,而就在记者到访人民网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参与“E提案”讨论的新帖已增加了数十条。
杨鸿光抬起头,一脸倦容,要维护好时下如此流行的“E两会”花费很大精力。“昨天加班发新闻稿忙到夜里1点多,今早8点就又赶过来,第一件事就是审帖、发稿。”杨鸿光说,2010年的E两会很火,虽然网站维护工作任务量繁重,但他感到快乐。
激情洋溢“E两会” 红火开起来
“去年人民网‘E两会’共收到3564件‘E提案’。今年保守估计得超过3800件吧。”杨鸿光告诉记者,据人民网统计,截至3月5日,“E提案”已超过1000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50%。而据记者从“E两会”首页发布的排行数据分析,截至发稿前,人民网已经收到“E提案”3782件,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结果将远远超出杨鸿光的预期。
去年3月初,人民网强国论坛栏目“E两会”低调出炉。
这是由杨鸿光这帮年轻编辑想出来的点子,起初是为了增加强国论坛的互动性。在这里,网友可以模拟两会代表,在线提交议案,供其它网友讨论。而这一论坛最具开创性的是,人民网编辑将挑选部分提案,让人民日报的记者带到两会上交给相关代表和委员。这意味着,在网络世界里的“E两会”,每个网民都是代表和委员,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
但刚推出时,杨鸿光心里打鼓,没有把握这个互动论坛是否能受到网民的认可。“头两天,帖子只有几条,实在让我担心它是否能进行下去。”杨鸿光回忆到,直到论坛里每天的发帖量直线攀升,才让他松了口气。“如果让一个编辑审,按照平均每帖500字只用1分钟来算,一天的帖子审两三天也审不过来。”
“审帖子”是“E两会”编辑们除日常内容维护和新闻采编外的高负荷工作,而且必须保证至少有3个编辑在线。据杨鸿光介绍,今年两会召开后,仅他个人每天审核的帖子就达150条左右,而经编辑再度筛选后推荐到中央各部委的提案已达到50多件,接近去年两会期间推荐的总量。“简直我们忙不过来了,网民积极性真是太高了。”
被点燃热情的不仅是网民,看到在去年人民网“E两会”成功后,2010年各种模仿“E两会”形式的网络问政平台在各地开花,并得到政府和群众的广泛欢迎。如今在深圳有奥一网问政频道,在广州有金羊网问政栏目,大河网、环球网等也做了相应的论坛。
从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邀网民“拍砖”建言,到安徽首次将“网络问政”写入该省政府工作报告,再到今年两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民交流和两会代表在人民网“E两会”晒提案、做回应,“E两会”的火越烧越旺。
爱较真儿的“E代表” 草根聚过来
随着“E两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E代表”们也自然成了堪比“两会代表”的明星。而与两会代表不同的是,“E代表”们大多来自民间,很“草根”。
“我是做小本生意的,每月收入也就2000多元。”在“E两会”栏目中记者结识了这位网名叫“二次开发”的河北网友,他的《“两会”不是官员代表大会》“E提案”在人民网“E两会”栏目一度被顶到首页。
“二次开发”认为,目前的两会代表结构并不合理,官员代表比例还是太多,导致官员垄断话语权,不能充分代表民意。对此,他在“E提案”中建议,改革代表结构,增加平民代表名额,同时要求候选代表与选民沟通,在开会时还要专设民生议题的时间。
他的这一“E提案”很快得到广泛的支持。截至发稿,《“两会”不是官员代表大会》“E提案”已获得联署签名352个、鼓掌4039个。而据了解,此“E提案”已经在“E两会”“立案”并经推荐上报到有关部门。
“自己就是个‘不安分’的平头百姓。”他憨憨一笑,这种不安分从他60年代当兵时就显露出来了。在十年动乱将近尾声的时候他就敢于挺身而出,为民请命给中央领导写信反映农村的土地问题。而走上“半专业”的“反映意见大户”,则是从他80年代退伍返乡后“看不惯地方上一些不合理的政策”算起。此后他对“为民请命”着了魔,甚至他还为此自学过法律。
自从成了强国论坛的会员,“二次开发”便为自己的激情找到了出口,对身边的大事小情、国家大计,这个平头百姓都很较真儿。“去年我就在‘E两会’上提过关于改变代表结构的提案,今年我还提,只要对这个问题不满意,我一直提。”
在“E两会”里,如“二次开发”这样爱较真儿的草根“E代表”还有很多。在拜访人民网时,记者就听到“电脑盲”给人民网的编辑打电话,一步步地让编辑教他们注册、发帖。截至发稿,记者从人民网得到的数据显示,“E两会”注册会员已达6452人,其中群众为3942人,占62%。
老百姓的“E提案”民意讲出来
老百姓的“E两会”,民众会员们最关心的是哪些事情呢?与全国两会有怎样的呼应呢?
据统计,在3782件“E提案”中,时政类“E提案”为2117件; 紧随其后的是民生类“E提案”和经济类“E提案”,分别达741件和385件。受关注的话题主要集中在房价、个税调整、教育资源分配、拆迁、娱乐场所管理、供暖、租房等等细枝末节的事情。而2010年全国两会的关键词主要是:低碳、房地产、产业结构调整、文化、教育、民族区域经济、电子商务等。相较而言,“E两会”更接近底层生活。
“网民的‘E提案’都很具体,甚至专业程度、深入程度不亚于全国两会代表的提案。”作为“E两会”的“明星E代表”、去年十大“E提案”之首的作者,安徽省芜湖市地税局开发区分局的周蓬安认为,一些“E代表”受到网民追捧,不排除有发牢骚取悦大众的人,但大部分“E代表”是理性的、客观的、专业的,而且他们说出了百姓心里最想说的话,维护百姓最切身的利益。
在去年十大“E提案”中,周蓬安就占了两个,其中“关于建议取消个体营业执照,以缓解就业压力”的“E提案”,今年他再次提出,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同时他今年提出的“尽快修订‘闲置土地’概念,以遏制房价飙升”、“建议废除住房公积金税前扣除制度”和“建议修改《公司法》”等都是经过长期调研形成的议案。
他在提案中写到,造成开发商大量囤积土地的原因,就在于国家有关部门对“闲置土地”的管理过于宽泛。他建议,应该尽快修改《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将那些“应该盖房子而没有盖的土地”一律定性为“闲置土地”,再按照有关规定去管理,中国的房地产调控一定会立杆见影。
除了这样专业的“E提案”外,更多的是暖气费、有线电视费、宠物扰民、民办教师养老、4050人员养老等“E提案”,甚至有希望国家鼓励“粪肥下乡”的建议。
而这些直抒胸怀的民意也与全国两会上下呼应。一方面,代表和委员到“E两会”晒提案的人数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回应民意,甚至因此修改自己两会提案的代表和委员也在增加。杨鸿光告诉记者,前不久一位高官造访人民网后感慨道,这么好的沟通平台他们过去不知道,以后要让同事们多上“E两会”与民众交流。
评论
网络问政冷思考
有政府的支持、媒体的助力、群众的热情,“E两会”火起来了,但仅凝聚热情是不够的,在“网络问政”红红火火的背后,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冷静思考。
无论是“E两会”、“微博两会”,还是“手机两会”,都让中国的普通民众享受到了淋漓尽致表达意见的快感。然而,通过“网络问政”拥有了话语权的民众们,并不会仅满足于发发牢骚,或是当个看热闹的过客。他们问政的目的是要解决各自细枝末节的问题。虽然,“网络问政”拓宽了传达民意的通道,但把问题都杂乱无章地摆在通道上,而不能加以疏导和有效解决,建立通道也就失去了意义。
目前看来,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问政”的形式问政于民、提高政府效率、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面对很多挑战。
在各大论坛、微博、博客上,很多网友都在问,全国两会结束了,政府还会不会关注“网络问政”,关心网民的意见?每年的“E两会”是否会成为全国两会的一个点缀?政府如何确保“网络问政”归集上来的民意,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归结起来,“网络问政”接下来所要面临的就是:如何常态化,如何精细化,以及如何有效化的问题。对于常态化,很多问政平台都做了有益的尝试。人民网于去年5月份就在“E两会”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常态化的问政平台—E政广场。在这里网友们不必等到两会,随时可以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发表意见、询问主管机关、提出建议。这些建议将被反映给相关国家机关或各地省一级政府的办公厅。而在深圳等地的问政平台,网民甚至可以直接向地方领导发问。
相比之下,精细化就不那么好解决了。如何进行民意划分,如何传达民意,如何保证各地、各级政府间,各职能部门间的有效配合,以及与不同问政平台的配合等问题,很棘手,技术和政策层面的问题要解决。
其实,最难办的,也是最关键的应该是有效化问题。要想做到有效化,至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确保网民建议的有效性; 其二是确保问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E代表”也觉得难办,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甄别有效意见,如何审核处理意见信息,确实很难。人民网采取考试的方法,作为第一道门槛,规避旁杂信息,并采用人工审核的方式处理区分信息,但单凭人民网几个编辑长期做审核并不是长久之计。对此很多网友建议,问政平台可以建立专家审核团,按领域细化审核流程。
最后,要确保问题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政府还需建立适应“E时代”的民意处理机制。以制度手段界定问题属性、归类、处理时间等具体问题,并监督处理时效。(文/李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