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巨大型椎间盘突出时,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2月因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且获完整随访的12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患者分为4组:A组31例,采用经典椎间孔入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B组30例,采用后外侧入路(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YESS);C组31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improved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access,ITEA);D组30例,采用椎板间入路(interlaminer dorsal access,IDA)。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及术前下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双下肢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指数(lumbar curvature index,LCI)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各组术中髓核摘除体积,术后VAS评分、ODI评分、LCI、椎间隙高度和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结果 A、B、C、D组术中髓核摘除体积分别为(3.6±0.9)、(3.5±0.7)、(4.6±1.0)、(3.1±1.1)cm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无典型术后髓核突出复发症状,无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各组下腰痛VAS评分、双下肢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组各评分以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组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4组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LC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LCI以及丢失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比较、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治疗巨大型椎间盘突出效果良好,其中经ITEA入路手术操作范围更大,术中探查及摘除责任髓核更彻底;但需要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