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中学生的挫折容忍力普遍呈较低水平,仅有一次评优落选就一蹶不振、一场球赛不胜就歇斯底里、一次考试失利就精神错乱的例子屡有所闻,因此,挫折教育更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挫折的含义及中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
在心理学上,挫败是指一种情绪状态,其定义为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干扰和阻碍,其动机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人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导人的行为指向目标。
依据行为科学有关的几种心理冲突理论,目前,中学生产生的挫折感,原因主要如下:
1.当今中学生成长过程多一帆风顺,较少机会培养挫折容忍力。像某年高考作文中不少学生对挫折经历的叙述竟是父母双亡的虚构,令阅卷老师惊诧不已。
2.随着社会政治、文化自由水平的提高,中学生自由观念片面增强,而事实上仍要受客观现实的制约。
3.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使人物欲膨胀。
4.升学竞争日趋激烈,而传统道德又要求友爱、谦让、合作。不少学生不得不掩饰自己的竞争意识而形成神经质。
5.思想教育的乏力,外来文化的冲击,庸俗社会意识的泛滥使不少学生丧失远大理想和信念。
二、学生的挫折行为表现
一般地说,中学生受挫后的行为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情绪反应方面:
1.愤怒的攻击:如受到老师或同学的批评后顶撞老师或动拳头威胁同学。
2.不安:情绪上出现忧虑、焦急,生理上也可能出现头昏、冒冷汗、心悸、面色苍白等反应。
3.冷漠:往往因无法攻击挫折对象、压抑愤怒造成,表现为对生活、学习丧失热情。
4.退化:表现为比实际年龄更幼稚。如像幼儿般哭叫、激动。
(二)从对挫折采取的防卫措施看
防卫并不能真正消除挫折,有时还适得其反,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合理化:自己找理由给挫折解释,如所谓酸葡萄效应、阿Q精神胜利法即此一类。
2.逃避:即不敢面对现实,或逃到另一个现实,如成绩不好则迷恋打打电子游戏;或逃向幻想世界;甚至逃向生理疾病。如有的学生一考试就发烧,这种病是无意识的,不同于装病。
3.压抑:将引起挫折的欲望排除在意识之外,但欲望并未消除,而是深入到潜意识中,影响健康。如中学生在两性问题上的表现。
4.表同:一种是违背个人意愿扮演师长期望的角色,照他们的希望行动以减少挫折。另一种是自己无法达到某目标就模仿在此方面成功者的穿着言行,追星族即此一例。
5.投射:自己有某动机又想极力掩饰,就加到别人身上。如想当班干部又怕人嘲笑,就称另外一人是“官迷”。
如此种种,防卫方式有时虽能缓冲一下矛盾和挫折,但毕竟是消极的反应,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三、引导和帮助学生战胜挫折
从心理学上看,挫折毕竟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对某人构成挫折的情况对另外的人则未必。挫折与人的期望成正比,与挫折的容忍力成反比,期望值越高,容忍力越低,挫折越大;反之,挫折越小。因此,应当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充分估计自己的动机目标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更主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挫折容忍力,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养成良好意志品质
应该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在生活实践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胜固可喜,败亦并非完全无益。
2.引导学生立志高远,胸怀广阔
教师应教育学生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那样,志向远大、胸怀坦荡、万难不屈。
3.让学生在挫折中培养容忍力
挫折容忍力与习惯、态度一样,都可以由后天学习而获得,一个人从小娇生惯养,很少受到挫折,就没有机会学习如何正确对待、处理挫折,其容忍力也可能较低。所以,应给学生提供一些挫折环境,让他们自己去应付,从中学习、锻炼,增强免疫力。
4.正确对待和转化挫折学生
一项调查表明,多数差生都有挫折因素,从心理学上说,差生基本都属挫折人。教师应注意对挫折学生(特别是有攻击行为的)采取宽容态度,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一般不能采取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避免激化矛盾,使学生遭受更大挫折。当然,宽容并非不分是非,教师在学生冷静下来后,应热情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分清是非、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
5.教师也要了解一些心理疗法
心病还须心药医。作为教师也要掌握一些心理疗法的知识。像精神发泄法,就很有借鉴意义。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梅奥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就采取个别谈话法,让上万人次的工人发泄其对管理当局的不满,(调查人员仅仅是倾听)从而让产量大幅上升。当然,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时应有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有中国特色的方法。
总起来说,对学生的挫折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
一、挫折的含义及中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
在心理学上,挫败是指一种情绪状态,其定义为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干扰和阻碍,其动机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人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导人的行为指向目标。
依据行为科学有关的几种心理冲突理论,目前,中学生产生的挫折感,原因主要如下:
1.当今中学生成长过程多一帆风顺,较少机会培养挫折容忍力。像某年高考作文中不少学生对挫折经历的叙述竟是父母双亡的虚构,令阅卷老师惊诧不已。
2.随着社会政治、文化自由水平的提高,中学生自由观念片面增强,而事实上仍要受客观现实的制约。
3.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使人物欲膨胀。
4.升学竞争日趋激烈,而传统道德又要求友爱、谦让、合作。不少学生不得不掩饰自己的竞争意识而形成神经质。
5.思想教育的乏力,外来文化的冲击,庸俗社会意识的泛滥使不少学生丧失远大理想和信念。
二、学生的挫折行为表现
一般地说,中学生受挫后的行为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情绪反应方面:
1.愤怒的攻击:如受到老师或同学的批评后顶撞老师或动拳头威胁同学。
2.不安:情绪上出现忧虑、焦急,生理上也可能出现头昏、冒冷汗、心悸、面色苍白等反应。
3.冷漠:往往因无法攻击挫折对象、压抑愤怒造成,表现为对生活、学习丧失热情。
4.退化:表现为比实际年龄更幼稚。如像幼儿般哭叫、激动。
(二)从对挫折采取的防卫措施看
防卫并不能真正消除挫折,有时还适得其反,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合理化:自己找理由给挫折解释,如所谓酸葡萄效应、阿Q精神胜利法即此一类。
2.逃避:即不敢面对现实,或逃到另一个现实,如成绩不好则迷恋打打电子游戏;或逃向幻想世界;甚至逃向生理疾病。如有的学生一考试就发烧,这种病是无意识的,不同于装病。
3.压抑:将引起挫折的欲望排除在意识之外,但欲望并未消除,而是深入到潜意识中,影响健康。如中学生在两性问题上的表现。
4.表同:一种是违背个人意愿扮演师长期望的角色,照他们的希望行动以减少挫折。另一种是自己无法达到某目标就模仿在此方面成功者的穿着言行,追星族即此一例。
5.投射:自己有某动机又想极力掩饰,就加到别人身上。如想当班干部又怕人嘲笑,就称另外一人是“官迷”。
如此种种,防卫方式有时虽能缓冲一下矛盾和挫折,但毕竟是消极的反应,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三、引导和帮助学生战胜挫折
从心理学上看,挫折毕竟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对某人构成挫折的情况对另外的人则未必。挫折与人的期望成正比,与挫折的容忍力成反比,期望值越高,容忍力越低,挫折越大;反之,挫折越小。因此,应当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充分估计自己的动机目标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更主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挫折容忍力,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养成良好意志品质
应该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在生活实践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胜固可喜,败亦并非完全无益。
2.引导学生立志高远,胸怀广阔
教师应教育学生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那样,志向远大、胸怀坦荡、万难不屈。
3.让学生在挫折中培养容忍力
挫折容忍力与习惯、态度一样,都可以由后天学习而获得,一个人从小娇生惯养,很少受到挫折,就没有机会学习如何正确对待、处理挫折,其容忍力也可能较低。所以,应给学生提供一些挫折环境,让他们自己去应付,从中学习、锻炼,增强免疫力。
4.正确对待和转化挫折学生
一项调查表明,多数差生都有挫折因素,从心理学上说,差生基本都属挫折人。教师应注意对挫折学生(特别是有攻击行为的)采取宽容态度,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一般不能采取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避免激化矛盾,使学生遭受更大挫折。当然,宽容并非不分是非,教师在学生冷静下来后,应热情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分清是非、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
5.教师也要了解一些心理疗法
心病还须心药医。作为教师也要掌握一些心理疗法的知识。像精神发泄法,就很有借鉴意义。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梅奥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就采取个别谈话法,让上万人次的工人发泄其对管理当局的不满,(调查人员仅仅是倾听)从而让产量大幅上升。当然,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时应有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有中国特色的方法。
总起来说,对学生的挫折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